文字·爱情·虚构
文字·爱情·虚构
描写爱情的文字总是很美丽的。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散文小说,无论是短篇小品,还是长篇巨制,只要是描写了爱情,都只有一个“美”字能概括。无论是那些老作家还是新作者,无论其文字是成熟还是稚嫩,只因为那些文字都是描写着爱情,便自然具有了美感。因为这文字是真实的,入情的,更是走心的,因而就会自然的入了读者的心。
然而,描写的真实并非实际的真实。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个“高”字,便允许了作者的对于现实所发生事件的再加工,对于情节需要所进行的再虚构,或者就是作者完全的在编一个情节合理的却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故事。当然,若是以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为蓝本所做的艺术加工,那么其文字一定会更加精彩好看,也更有可信度。然而我们又不可能要求作者每写一部爱情作品,都要去亲身体会一场爱情的过程。比如琼瑶女士,她的数十部爱情小说及剧本,也只有她的处女作《窗外》才是取材于她与自己的高中老师的师生恋,而其他作品,或是取材于他人的经历,或只是她自己的闭门造车。再如简·奥斯丁以及勃朗特姐妹,她们所著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大都是虚构的居多。然而正是因为作者扎实的文笔功力的铺排渲染,读者便会自然而然的把虚构当成了事实。只因为作者文笔的真实,这也正是那些描写爱情的文字能抓住读者心灵,引起读者共鸣的根本所在。
笔者也曾是一个喜欢阅读爱情文字的人,说“曾是”,并非现在不喜欢,而是喜欢的理念已有不同。我可以赞赏那些美丽的文字,还会被那些描写出来的真实情感赚下眼泪,甚至遇到十分入心的诗篇,自己也想续笔相和。但是我不会过于沉浸投入其中,因为欣赏归欣赏,现实归现实。而恰恰,那些作品只是文笔的“真实”,而不是真实的文笔。也就是说,文字里的爱情,大多是真实的,也是虚构的。
这么说难免有些大煞风景,然而不可否认。就如我们常接触的网络文字,那些以爱情为主题内容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随笔,都存在着合理而又真实的虚构现象。当然,有一些作者,如正在恋爱着的或年轻或年长的单身者,或者一些有着美好爱情的“围城里的人”,他们的爱情文字当然虚构的成分要少一些。但是更多的作者,他们有着和谐快乐的家庭,也不乏幸福美满的婚姻。他们所有的,是平淡和平静,他们缺少的,是美妙与浪漫。他们只有把自己的梦幻和憧憬,把心底里那份浪漫的情愫,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但是又不是专对着某一个别人的。他们的文字所表述的,只是一个意向,一段梦境。他们笔下的爱情是美丽而浪漫的,但是那爱的对象却又飘渺无踪。他们的文字所具有的,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虚幻之美。而往往,这种美丽的文字也最能抓住人心灵深处那一根能弹奏出柔美音色的弦。
还是应当好好的欣赏那些美丽的爱情文字吧,毕竟,爱情是美好的,描写爱情的文字总是很美丽的。
未必文如其人
友说,不愿意别人总是通过文字来揣测自己的内心。友还说,文字不过是表达自己一时的心情。友又说,文字就只是文字,并非代表真实的自己。
自己也是喜欢文字并时常涂鸦的,对于笔下的文字,自己当然最清楚不过了。诚然,每个作者的文字可能只是表达自己一时的心情,而非经常的思想,写出来的一点一滴,不过是当时的心情记录。此时的心情,就是为文字服务的。换句话说,一段成型的文字就是一颗树,而那一点心情仅仅是一段树干或树枝,其他的都属于为了文字的丰满与完美而做的铺排与虚构。但是,必须的一点,是那“一时的心情”,至少在当时是完全真实的,而非虚假的,否则也就不会写出那些抓人眼球的文字来。
这里不得不说到“文如其人”这个词。以人们的惯常思维,则会认为每位作者所写的,必会是作者自己日常的真实的感受,所以才会写出生动的文字。于是自然要把文字的所有内容往作者的身上去套。其实这些读者恰恰忽略了文字还存在,而且必须存在的虚构的问题。所谓的“文如其人”,更多强调的应该是作者的文笔、文风、性格,而非作者本人的情绪与思维有什么定式。即便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是真实的,但未必就是长久的,因为过了一天,或者过了一会儿,作者又会产生另一种心情,再写出来或许就是别样的甚至意义相反的文字。
我们阅读优美的文字,赞同作者当时的思维或思想,引起了内心的共鸣,就只能感谢作者文笔的功力,赞叹文章的成功,切莫把“文如其人”过于简单化片面化,如此才是欣赏文字的真正确的方法。
作者简介:王锋,网名望云峰,工人。喜爱诗歌创作,喜欢收藏、品茶、赏乐。未加入任何文学协会,未在任何名刊名报发表过作品。作品只发表于各小众刊物和网络及微信文学平台。愿将美好的念化作美丽的文,愿将心底的梦写成浪漫的诗,更愿以文会友,互相交流学习,在文字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点快乐。微信号:WF2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