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思享会】第二期预告: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抑郁与空心病

01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女生抑郁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另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所做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重性抑郁障碍占2.0%。

除了抑郁之外,空心病也是另一个困扰青少年、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空心病的提出者徐凯文博士的研究,空心病问题广泛存在于当下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其表现是抑郁孤独,觉得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内心空虚,迷失自我;突出的行为特点是特别寻求外部认同,即需要从别人的肯定中看到自己的价值;还表现为既在乎别人的评价又害怕别人的评价。

对于受到抑郁与空心病困扰的青少年,我们目前能给予的帮助大多基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等,其方式也以一对一咨询或团体咨询为主。

这种西方式的心理健康服务虽也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很多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认可,但对更广大的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群体来说,这些理论与技术并不算落地,总会让人产生一种隔阂感。我们能否找到一条更适合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心理特点的方式,为青少年提供更落地、更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02

当我们把“原生家庭”“问题父母”“童年创伤”等西方心理学常见的溯源性议题搁置起来,我们能否寻得一种更高的智慧来看待、理解当下青少年的抑郁与空心病问题,并予以一种更贴近中国文化与情感的支持与帮助?

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是可能的,更是肯定的。在大儒思享会第一期中,来大儒做客的三位思享嘉宾就为我们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宝藏,最符合中国人的心灵状态,我们一定能从中获得理解与疗愈中国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在大儒思享会第一期中,三位嘉宾对“传统文化如何疗愈青少年心理问题”做了精彩讨论。

有了这种信心,我们便有了探索的力量,但前行的方向还需要由有经验的前辈长者为我们点拨指路。

在用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我们有幸邀请到在理论与临床领域都有丰富经验的刘天君教授,以及为中小学生撰写传统经典导读文本的杨美俊老师,同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老师一起,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讨论当下青少年抑郁与空心病问题。

03

嘉宾介绍

刘天君:

老三届知青,北京中医药大学77级毕业生,读研后留校任教多年,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热爱传统文化,探究现代科学,读书、实修、教学、科研、临床并举,求知行合一,有切身体会。社团职务有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督导师,中国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顾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催眠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常务委员等。

出版著作:

《当心理咨询遇上传统文化》是心理咨询与传统文化两个领域必备入门读本,也是传统文化爱好者打开心理咨询大门的入门教材。本书回答了两个困扰中国心理咨询领域的核心问题:一是东西方心理咨询技术的差异;二是东方心理咨询技术的优越性。东方咨询是境界取向,通过提升境界,把来访者带到没有问题的地方。作者以冰山来比喻境界取向与问题取向的差异。东方心理咨询是通过提高水温来融化冰山,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西方咨询是通过制作不同的工具把冰山砸碎来解决心理问题,然而,一旦条件合适,大大小小的冰山又会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地采用各种工具砸碎冰山。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中医认为,人的心理和生理根本上是一体的,追求心身合一的境界。西方心理咨询技术把焦点局限在解决问题上,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境界问题,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往更深的地方走就需要东方的思想。该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嘉宾介绍

杨美俊: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培课程研发设计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国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2015年任美国奥本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师,西城区十三五教育规划主笔。曾任中学语文研修员,专于教育规划和学校课程方案及课程设计。已出版的作品有《琥珀丛书系列·名著阅读》共计40本,2020年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任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任主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