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张幼仪病逝,墓碑上的四个字,是对徐志摩最大的回击

1949年,49岁的张幼仪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上海,移居到了香港。在这里她不仅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还遇见了一位名叫苏纪之的医生。

此时,张幼仪已经离婚二十多年,且一直过着单身的生活。

在遇到苏记之以前,她从未想过再婚,但缘分就是如此奇妙。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情投意合的两个人,确定了情侣关系。

1953年,张幼仪和苏记之计划结婚,犹豫再三后,张幼仪决定先给自己的儿子写一封信,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在信中,张幼仪很直接地问儿子:“对于母亲再婚,你是否介意?”

儿子徐积锴接到母亲的信后,立即回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母孀居守节了几十年,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母亲一生很少有高兴的时候,您已经尽到了职责,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儿子的意思很清楚:是母亲您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为我牺牲了自己所有的幸福。如今我已经长大,您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吧。不管您和谁结婚,我都会把他当作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张幼仪读完此信,泪流满面,30多年的委屈喷涌而出。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错误。

据说,徐志摩第一眼看过张幼仪的照片,就撇着嘴说了一声“真老土”。对于这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事,他一百个不乐意。

在徐志摩眼里,他和张幼仪的结合,就是缠小脚穿西服,不伦不类。在家里,徐志摩宁愿和仆人聊天,也不愿和张幼仪说话,他对张幼仪的感觉,由嫌弃到厌烦。

此后七年的婚姻生活里,无论张幼仪做什么,穿什么,都是无限放大的“土”。

1918年,张幼仪刚生下长子徐积锴,徐志摩就抛下他们母子,远赴美国读书。第二年,徐志摩又去了英国。

常年留学在外的丈夫,每次写信回家,对张幼仪只字不提,最多在信尾问一下儿子的近况。

于是,张幼仪被徐志摩丢在了徐家的深宅大院里,她看护儿子,侍奉公婆,努力做好一个儿媳的本分。

这样的生活,对张幼仪而言,无疑是一种难以诉说的“家庭冷暴力”。看到这种状况,徐志摩的父亲和张幼仪的哥哥都写信给徐志摩,要求他带自己的妻子去英国陪读。

而英国之行,则彻底击碎了张幼仪对婚姻的最后幻想。

满怀对未来生活憧憬的张幼仪,在海上颠簸了三个星期,终于到了英国。

在黑压压的迎接人群里,张幼仪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丈夫,那一眼就让她感觉从头冷到脚。

后来张幼仪回忆那次“久别重逢”,说道:“徐志摩冷冰冰的不耐烦,在热闹的人群里尤为突出。”

刚一下船,他们的第一站就是百货商场,对张幼仪来之前精心准备的衣服,徐志摩是嗤之以鼻的。

第二站就是照相馆,在那里,他们拍下了两个人唯一的一张合影:徐志摩微侧着身子,儒雅微笑,张幼仪第一次穿着洋装,拘谨地站着。

照片一出来,徐志摩就马上寄回了老家,他只是想以此敷衍自己的父亲。然后,徐志摩就像完成了一项任务,心里彻底放松,把张幼仪一个人扔在家里,又开始放飞自我。

面对丈夫的冷落,张幼仪一再隐忍,孤零零的她,无目地走在康桥上,在她的眼里,丈夫疯狂喜欢的康桥,只不过是一条没有感情,无声流淌的小河。

不久,张幼仪第二次怀孕,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丈夫时,只换来了徐志摩冷冷地回应:“打掉他”。

“听说打胎会死人的?”,张幼仪恳求他。

“坐火车也会死人,你见到人家都不坐了吗?”徐志摩的反问简短冷酷。

之后两周,徐志摩没有再出现,只是让一个陌生人敲开了张幼仪的门,转告她,徐志摩不要她了。

“我就像是秋天的扇子,用过了整个夏季便被人默默丢弃”,回忆往事时,张幼仪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

之后,绝望的张幼仪在二哥的帮助下,辗转法国,后来又前往德国,顺利生下二儿子彼得。

这时候,徐志摩终于现身,他追至德国,不是为了想念妻儿,而是为了逼着张幼仪离婚。走到今天,张幼仪心灰意冷,同意离婚。

徐志摩欣喜若狂,他第一次主动握住了张幼仪的手,真心感谢张幼仪给了他所谓的“自由”。自此,张幼仪对他彻底死心了。

三年后,张幼仪的小儿子不幸死去,在巨大的打击中,张幼仪悲痛欲绝,生活一度陷入了谷底。

逼着张幼仪离婚的徐志摩,在林徽因那里却一再碰壁,沮丧透顶的他每日浑浑噩噩,直到他遇到陆小曼。

徐志摩一度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他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坚持要和陆小曼结婚。

为了劝阻徐志摩,老师梁启超告诫他:万事没有完美,爱情可遇不可求。当时的徐志摩热情高涨,还挥手写下: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追求我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就这样,徐志摩娶了陆小曼,因为陆小曼的“特立独行”,与徐志摩的父母一再产生矛盾,不得已,徐志摩带着陆小曼又回到了上海。

父亲徐申如一气之下断了他们的资助,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生活马上陷入了困顿当中。可是,陆小曼依旧改不掉自己奢侈的生活,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徐志摩只好拼命赚钱。

他除了讲课,还要做这种兼职,即便如此,还是捉襟见肘。那些年,徐志摩常常为了生计焦头烂额,而陆小曼依旧挥金如土。

1931年,徐志摩乘坐飞机在飞往济南时,触及山脉,徐志摩不幸身亡。陆小曼拒绝去领丈夫的尸体,最后,还是张幼仪出面,领回徐志摩的尸身,处理了后事。

张幼仪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的人生一分为二,去德国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后,我一无所惧。

生活就在那里,只要用心走过,总是动人的。

离婚后,张幼仪一边读书,一边工作,逐渐找回了自信。

回到国内后,她先是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后又临危受命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总裁,不久扭亏为盈,同时出任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总经理,成为了真正的名媛。

1934年,张幼仪的二哥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应邀成为该党的财务主管。

抗战爆发后,头脑聪敏的她又囤积军用染料,发了一笔横财,这个时候的张幼仪,可以用八面威风来形容。

从“老古董”到“商人”,只是因为张幼仪做回了自己。

她这样说:“我还是要感谢他,如果不是离婚,我将永远都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也无法成长。徐志摩让我得到解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不仅如此,在年仅50岁的时候,张幼仪还遇到了此生挚爱,并决定和他永结同心。

在得到了儿子的祝福后,张幼仪就和苏纪之在东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婚后的她,协助丈夫考取了执照开了诊所。之后,他们夫唱妇随,恩爱有加。一直到苏纪之生病,张幼仪都在身边陪伴,二人相约下辈子还要相守在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幼仪回到美国养老,也享受着天伦之乐。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学习和养生,健身和时尚,有滋有味地生活着。

到了晚年,张幼仪特别喜欢穿旗袍,她的衣柜里挂着各种款式的旗袍,其中很多都是她亲自设计的。

1988年,张幼仪在睡梦中安静地离开了,享年88岁。

遵照她的遗愿,子孙们在她的墓碑上郑重地刻上了四个大字:苏张幼仪。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种浪漫,叫做“以你之姓,冠以我之名”,张幼仪背负了半辈子“徐志摩前妻”的名号,最后用这种方式,向世人宣告着,她的后半生无比幸福!

而墓碑上那四个大字,也是对徐志摩最好的讽刺,言外之意大有感谢你当年的抛弃之恩,让我重获新生,不然我将一直卑微下去。

1967年,张幼仪携手苏纪之一起到国外旅游,他们还到了英国的康桥和德国的柏林。和爱人并排坐在康桥河畔,张幼仪第一次发现康桥原来真的很美。

原来,和爱的人一起看风景,才能真正发现它的美!

作者:若茗

编辑:沐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