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与宋太祖的统一方略差别:先北后南还是先南后北?
数百年来,因为宋王朝统一后没有收复幽云地区,并与辽、金等北方异族王朝长期和平共处,承认其帝号,赠给其岁币,并非传统汉人大一统王朝那样君主华夷、天下独尊。
因此被后世许多人当做了一大缺憾、甚至屈辱。而宋朝的建立,又恰恰是以后周世宗皇帝郭荣的英年早逝为前提的。
是以有关「周世宗若不早逝、该当带领华夏王朝取得何等成就」,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假想话题,甚至无数史上大家,也都对此给出过自己的相关见解。
其实宋太祖赵匡胤和周世宗郭荣这年纪相仿的二人,原皆为华夏民族不世出人杰,本不用褒此贬彼。能在同时代星空下共同书写历史,前赴后继承继志向,已是不朽的英雄传奇。如周世宗延命二十年,他的帝业成就,与宋太祖亦并不会有本质差别。
周(宋)与北汉之争,正是晚唐以来持续了百余年宣武军与河东军争霸的延续。
后梁太祖朱温对唐皇室和朝官赶尽杀绝,对盟友坑蒙拐骗,对部属冷酷暴虐,个人私德方面更出了名的糟糕,信义廉耻皆与之无缘;
但同时他兴农桑、轻赋役、安定生产,对治下百姓的定乱恤民之功,远不是李克用为首的河东沙陀集团能比的。
后者是尚未脱胎换骨的异族武人集团,到李嗣源、石敬瑭时代才略有治平之像。
从李克用父子生平种种作为看,说此酋竟“忠于唐室”是天大笑话,即使当时也无人相信。
朱温死后,其子无能灭国,随后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三朝,一直是沙陀武人集团掌权,称霸北中国数十年。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孟知祥、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一时多少乱世枭雄皆出于此。传承到北汉政权,依然结连契丹,为中原汉人政权的头号大敌。
河东军与河南军的争霸,河东据形胜之地、表里山河之势,输掉十次仍能凭地利坚城苟延残喘,而河南惨败一次便是万劫不复之势。五代史中多次王朝更迭皆证明了这点。
朱温举四战之地,连横合纵整军安民,其军政才干被后人称为可比曹孟德,但就因围太原不克留下遗患,其死后,朱梁帝国终被李亚子一鼓而下。之后还有石敬瑭、刘知远,皆是举河东军破汴梁而成一朝帝业。
因此对汴梁政权来说,占据了地势优势的河东军阀就是其长久噩梦、催命无常,关乎政权生死存亡。而诸如南唐后蜀那种据地自守的政权,在攻击日程表上则相对次要。
虽然到北汉刘崇父子时代,这个河东政权已经到了兵不精将不强的末期,但架不住人家认了个好干爹,便是统一漠南和辽东,又得燕云之地,拥兵数十万的契丹辽国。
在都城汴梁就在契丹辽国及其附属北汉政权的直接威胁下,谈什么“先南后北”或者“先北后南”的统一大战略,空泛而不切实际。
对每个政权来说,先保证生存,然后才谈得上发展。当前噩梦不除,而先去经略江南荆湖,难道便不担心重蹈朱温覆辙,徒然为人作嫁么?
郭荣继位初的后周帝国,本质上还是个刚刚建立没几年的藩镇军阀政权,难以类比恩义已立、民心已附的正式王朝。
即使是安史之乱时的唐朝,靖康之耻时的宋朝,论合法性和统治巩固程度也远胜之。
因此当北汉和契丹合计十万联军袭来时,如果此战输了,那么汴梁不守,后周一战亡国就是必然,郭荣就只能在同时代的朱友贞、李从厚、李从珂等悲剧名字中再添一笔。
非河东军出身的赵匡胤兄弟难以出头,北中国乱世还要延续下去,不知几何方休。
所幸天佑华夏,当周军先锋骑兵先遁、步兵解甲,皇帝郭荣率禁军亲冒矢石,禁卫大将赵匡胤振臂高呼「为了陛下,国家兴亡在此一战!诸君誓死效忠!」(【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君臣同心,誓死拼杀,顿挫敌锋,终于令士气大振,将士奋勇争先,阵斩北汉军主将,一举破敌。北汉皇帝刘崇溃退,次年忧愤而死。
高平一战,堪称后周真正立国之战,郭荣趁势杀到太原城下耀武,使北汉数年不敢南犯,之后才能从容经略,分兵攻取后蜀秦凤,亲征南唐夺取淮南,既取得两块战略要地,亦令这两个对手元气大伤。后周从此成为无可争议中原至强。
同样亦是这一战,赵匡胤真正崭露头角,立下殊功,才得郭荣信重,在禁军中缓步经营势力,终能在其逝后,黄袍加身,代周建宋。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即位后,先征北汉不利,骁将荆罕儒汾州战没,觉得这块硬骨头不好啃,方决定所谓“先南后北”战略,但执行得并不坚决。而其平定南方诸国,都是遣大将与精兵前往,除继位初平潞州与淮南起兵外,赵匡胤在位期间唯一亲征,便是在后蜀灭亡后,以倾国之兵攻太原。只是辽军急援,坚城难克,才收兵回朝。遣将转向江南去灭南唐李煜。
然则此战已将北汉打得奄奄一息,大半人口都被强迁到宋境,所剩十一州只剩三万兵,所谓「虽巢穴尚存而危困已甚,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
而在基本统一南方后,赵匡胤又发动第三次北征,五路大军势不可挡歼敌数千直抵太原城下,若非其暴病身亡,又怎会不果而终?
说到底,赵匡胤何尝不想灭北汉拔太原,先扫除这个对汴京的头等威胁,只无奈其背后有辽国竭力撑腰,屏仗坚城地利,这才将战略方向转向南方,
同样,若非天不假年,郭荣亦未必不会在顿兵坚城之下后调整战略,听取其谋主王朴在《平边策》中谏言,执行类似赵匡胤的统一方略。
【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王朴《平边策》
毕竟是两人作为当时英豪,都明白据地自守的南方诸国只是芥癣之患,河东军及其背后撑腰的契丹辽国才是关乎帝国存亡的心腹大患。
赵光义灭北汉后,平毁太原城,就和杨坚毁邺城一样,背后都是对以此为中心的政权根深蒂固的忌惮之心。
经郭威、郭荣、赵匡胤、赵光义四代英主前赴后继努力,方才铲除河东沙陀军这个外联契丹、内残中土的军事集团,前赴后继平定了中原百年乱局,皆不愧英雄豪杰大丈夫。却依然留下了制约北宋国防百年的遗憾:被沙陀人出卖的燕云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