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丁元英是这么看的,我们认同吗?为什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孝是特别注重的,不仅因为血脉的延续,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百善孝为先,孝顺是对于家庭关系来说的,忠义是对于国家说的,所以丁元英对于孝道有自己的认知。

《天道》中丁元英虽然结婚了,后面离婚了,但并没有留下子嗣,中国孝道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家庭来说,丁元英并没有像传统家庭那样陪伴父母,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爱的供养”,反而有些逃离自己原生家庭。害怕因为文化、生活理念、以及其他矛盾让大家不悦。

首先说一点,孝道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门践行的生活哲学,光喊口号没有用,必须看到实际行动和成果来看,人老了其实难活得很,有个老伴还好些,如果没有老伴,那么是多么孤独和寂寞。

生命最后一点温暖都被人性稀释的淡而又淡,儿孙自有儿孙福,谁为儿孙当马牛,父母一辈子的青春为家为子女,到老却落不下好,不是老人做得不够好,而是我们不知足。

丁元英为什么会问“安乐死”的问题,不是害怕出钱,害怕老人受罪,如果真的是植物人,那么生不如死,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仅仅凭借周围人的评价和自己面子上过得去的“孝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父亲的尊严、体面、意志。丁元英了解自己父亲,他宁愿干脆利落的走,不愿意苟活,更不愿以这样的姿态度过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未来”。

周围人很多人能够面临相同的选择,试问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个事情的本身,以及从父亲角度考虑过没有,人性是自私,但自私是有边际的,不是漫无目的的飘摇,而应该对每个个体的人格尊严致以崇高敬意。

丁元英的做法是不被世俗理解的,根本的思维逻辑也不会被认同,因为颠覆认知结构的事情很难用语言说服,言语道断,一说就错。可能丁元英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脑出血的父亲能够被抢救过来,并且在活个五百年。

面对感情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像丁元英那样理性,我曾经就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母亲因为病魔而被折磨,我心里面都曾有替母亲解脱的想法,可能真的很不对路,但当看见亲人被病魔折磨的最后一点斗志都没有,那么只有残忍。

一个个性要强的人,是不会让自己临死之前那么懦弱的死亡,他要用行为证明自己可以选择自己结束的方式,但当他们把丁元英父亲的手绑在病床上的时候,丁元英的父亲连自己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都说养儿防老,可谁又真的梦能防老,儿子和父亲大多是冤家,其乐融融的毕竟少,家风好一点,父慈子孝,家庭富裕一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为点点家产吵得不亦乐乎,反而贫穷的家庭,对于父母的陪伴和爱还多一点。

丁元英认为如果养儿防老为了自己,就别说母爱伟大,生儿育女是交易,父母是天然债权人,只要父母活着,儿女就欠父母,就得报恩,就得还情,甚至这辈子还不完,下辈子继续还。

这个观点很理性,不论对错,对于感情太残忍,以丁元英大哥、小妹、他妈妈是不可理喻的,怎么能这么讲,一点感情都不讲,一点情分都不留。人不害怕虚伪做作,害怕真实,真实让人望而却步,真实的让人细思极恐,真实的让人面目可憎。

如果砸锅卖铁差10000元就能救活丁元英父亲,那么丁元英愿不愿意出这10000元,不讨论丁元英有没有钱和愿不愿意出,而是丁元英说:如果那样的话,就让他去死,这里我其实是有疑问的。

难道丁元英就这么绝情,不是,他太理性,理性的可怕,一个人的生死在天平的另一端让更多的人去死,是没有意义的,跟“围尸打援”类似,不可能感情用事到那个程度。

记得一起在富士康工作的小姐姐,家里是云南的,母亲在生他弟弟后被诊断出有遗传性慢性支气管炎,在20年间为了治病债台高筑,但其实并不能完全治愈,仅仅能有些心理安慰而已。

为此孩子们辍学,进厂,赚钱还账,赚钱养家,两年前就在为负债负责,今年赚一年才能把历史遗留账务还清楚,而且这个钱一直要这么花下去。

我的这位同事,年龄和我一般大小,每天加班,一个月也就4500-5000元的工资,除了自己花的,大部分都要寄回家,可想而知孝道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我同事也说不可能让她买身、买肾治疗一个明知治疗不好的病,把自己所有未来都搭进去,虽然话是实话,但听的人永远听到的是残忍,始终体会不到其中的心酸和痛楚,不是不想,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有钱的家庭治病救人和没钱的家庭治病就是本质一样,不会因为钱的多少让爱贬值,尽心尽力是竭尽全力,而不是尽力而为,人很难割舍亲情,如果缘分到了、命运不给机会,即使有再多钱,再多爱也没有意义。

不应该活在别人的眼中,因为自己孝顺的好人设而把父亲的体面和尊严不当一回事,至少丁元英是做不了这个事的,钱不是问题,对于他大哥老说,丁元英可能装逼,可能死鸭子嘴硬。但实际上丁元英想要通过钱来买命是能做出来的,事情不是钱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