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崔应麒碑
崔应麒碑
崔应麒,获鹿人。隆庆五年举进士,历五台潍县汲县知县,后迁户部主事,济南知府,河南按察副使,陕西督粮参政,四川右部正使,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晚年荣归故里时,乡亲们聚集在街头等候,迟迟不见其马车和轿子,等了好久,见一个老人角巾素袍,自己赶着牛车慢慢走来。
有人问这个老人,路上可见到崔应麒大人的车轿,老人下的车来,摘去头巾,有人认出来说:“他就是崔应麒,崔大人。”山东泰山上有万历年间崔应麒任济南知府时的摩刻草书《晒经石水帘诗》:"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新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暮疑烟。梵音溅沫干还湿,曲涧流云断复连。选胜具觞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 文革"前,走进获鹿县城南门(和薰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牌楼(坊),这就是为明朝隆庆五年中进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使的崔应麒所立。 "
崔应麒少年即颖悟非常,酷爱读书,能吟诗作律,后来能光门耀宗,这与他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据说,崔应麒的母亲很贤惠。一天夜间,他母亲在睡意朦胧中,梦见有两个女子跟随一只神兽麒麟,上坐一白胖小儿,进入家中,两个女子言道:"奉送子观音之命,将此小儿送于你,日后定能显赫,我们去也。"言毕不见。 时隔不久,其母即怀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看着哇哇坠地的婴儿,想起梦中麒麟送子,应了梦兆,遂与其夫商定,取名"应麒"。
转眼十年过去,应麒在私塾学堂,学习《四书》、《五经》、《论语》等书,他学得非常精透,私塾先生很器重他。有-次,先生出了一副上联:"鸭母无鞋空洗脚";崔应麒略一思索对道:"鸡公有髻不梳头"。先生听了点头赞许。春天,是旅游的好时候,先生带了学童们游抱犊寨,先生游兴很浓,出了"山"、"海"二字,叫学童们各做一对七言绝句。当其他学童们还在静思默想时,崔应麒首先吟道:"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展示了他的宏图大志。
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崔应麒从牛坡山脚下,拣了些石头片,当作石笔用,无意之中在家里影壁墙土地祠旁写了几句粗诗"土地、土地,我命你云南看黍稷,黍稷黄了梢,让你回家走-遭!"当晚土地爷给先生托梦求情说:"我偌大年纪,你的学生崔应麒让我去云南看青,云南千里迢迢,恐怕我这把老骨头回不来了,请你给讲讲情,别让我去了。"先生从梦中醒来,第二天亲自到崔宅,见过其父母,述说此事,并见到墙上所写,让应麒擦掉。土地得救,免掉了灾难。
崔应麒父亲是个小官员,家中并不宽裕,母亲会剪纸,靠这手艺,收入微薄的银两补贴家庭费用。每当深更夜半,应麒看到母亲还在埋头劳作,心里就很难受,想帮助母亲剪。而母亲总是严肃地对儿子说:"这不是你干的事,小孩子应该好好读书,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才不负父母的苦心教导!"父亲也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父母勤劳刻苦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崔应麒。
据《获鹿县志》载:少司马崔公,名应麒,字献可。少时与高邑县赵忠毅公(赵南星)同学恒山讲堂,隆庆五年举进士。后迁户部主事、迁河南按察副使,再后升任陕西督粮参政,进四川右布政使,升兵部右侍郎。未几,因病告退回乡,家居四年卒。
崔应麒为人沉默廉直,义所当为,不避劳怨,虽位极人品,但从不炫耀。一日回家,村人妇孺皆立于道旁迎候观望,都想看看崔督堂尊颜。须臾,一老人角巾素袍,驾-驴犊车而至,站立道旁乡人低语:"崔督堂今天不回来了吗?"有认识者说:"这就是崔督堂、崔巡抚。"百姓们听了,都叹其俭朴。
崔氏家族世系表:
应麒祖父 崔鸾
↓
应麒之父 崔珍(善)
↓
崔应麒本人 崔应麒
↓
应麒之子 崔一淳
↓
应麒之孙、一淳之子 崔元裕
↓
应麒之重孙、元裕之子 崔如岱
↓
应麒之元孙 崔国栋
↓
......
《明神宗实录 》:万历四十五年四月庚戌,予原任陕西巡抚、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崔应麒及妻黄氏、继妻霍氏、并祭合葬,并继妻武氏祔葬。应麒,北直隶获鹿人。隆庆辛未进士,历五台、潍县、汲县令。所至俱以惠闻。擢户部,出守济南。为卓异最。累迁四川右藩。播之役,与有功焉。复补陕西左随,以副都御史抚之。晋兵部右侍郎,以养病,卒。虽三品未满,而曾以军功加俸,与特恩。应半全给之例合上,如礼臣议予之。
崔应麒亡故后葬在家乡石家庄市获鹿县东简良村。墓地系朝廷御祭,神道两旁立有石人、石马、石仲翁。60年代毁掉。本世纪初,东简良在建工地下出土一通碑碣,是明朝封赠崔应麒家人的制文,碑碣后由东简良村建亭保存,则正是图中此碑。
目前该碑刻在市区西二环农贸市场一角,保存完好。
(天冷了,也懒了,攒一些小景小文凑合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