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学反对理学盲目格物的观点

上次,王老师给徐同学讲了半天“知行合一”的内容,既有理论上的讲解,又有案例的剖析,最后还有总结和升华,基本上算是讲得比较透彻,但是,徐同学虽然学习态度很认真,但是领悟力还是比较有限,对于“知行合一”的观点认识还是不充分。【“知行合一”虽然在理解上比较容易,但是真要做起来可是相当难,因为现实的诱惑与不确定性太多了,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考验】

有一天,徐同学逮着机会,就去问王老师:“您之前讲得关于达到至善的境地,我觉得讲得特别好,我自己感觉也很有启发,但是我觉得和朱老师的'格物’的讲法,还是差别太大了,我怎么想都想不通。”【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有偏差,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王老师一听这个估计就头大了,心里想前几天是白讲了,于是他就打算简单回答一下,他说:“格物是达到至善的功夫,懂得追求至善的道理,自然明白格物的真谛。”【这句话很重要,心学把理学的观点进行了修正,理学过分强调格物致知,忽视了达到至善的最终目的,导致盲目在格物上追求质量,反而越来越走向弯路】

但是,徐同学毕竟受理学影响太深,还是坚持朱老师的观点,他补充道:“朱老师注重格物的观点,在很多经典里都有证据,所以说我觉得您的观点似乎有些欠妥。”

听到这儿,王老师来精神了,索性打算给徐同学好好上一课,他说:“你要是说引经据典,那这事儿得好好讲讲,子夏笃信圣人的观点而不加深入了解,而曾参则坚持反求诸己学习方式,最终传下道统的反而是曾参。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而不能机械地重复原有的理论,况且,我所说的内容,全都是没有脱离圣人的本意。朱老师把'格物’的观点搞错了,他把因果关系搞反了,错误得认为格物是目的,这可跑题太远了。孟子里面讲过,探求自己的本心,了解自己的本性,探索自己担负的命运,这是每个人生来都需要做的;保守自己的本心,涵养自己的本性,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去应对的;而不在乎自己寿命长短,时时刻刻保持不断修养,平静面对命运的变化,这个是最难的,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勉力坚持而不放弃,这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而这时候再回过头看,所需要格的物都已经格完了,所需要的困难都克服了,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思路。”

王老师之所以要批判朱老师的观点,就是因为盲目格物效果太差耽误功夫,不如集中精力、瞄准方向,顺着即定方向前进,在这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触类旁通、可以由此及彼,再去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这样既不会偏离预定目标,又不会造成过多负担,反而是践行了“格物致知以求止于至善”的宗旨。

盲目追求格物,不仅仅不利于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反而容易陷入求质不求量的陷阱,到处“铺摊子”、“画大饼”,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没有任何效果和意义。在个人修养上如此,在个人生活上也是这样的道理,好比某人今日立志要过“有意义”的生活,决定要学音乐、练书法、拍vlog等等,搞了一大堆装备,立了一大堆标杆,结果发现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啥也没弄成,反而弄得疲惫不堪,一事无成,倒不如一样一样去学,好歹还能有点效果。

庄子说过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妄图去获取无尽的知识,这种是徒劳的想法,反而会忘却生命的本意,与王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

先生曰:“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本节为《传习录》上卷《语录一》第六节。

(0)

相关推荐

  • 【学点哲学】浅读《传习录》

    文/李  俊 王阳明,这三个字,在当今社会,恐怕但凡是读过几年书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一直以来,王阳明都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很多著名的大人物,如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甚至日本的东乡平 ...

  • 王阳明心学到底强在哪?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纵马定乾坤",用这句话来形容王阳明,应当是十分合适的了.他虽然是中国文官,却被评为"日本军神"的东乡平八郎一生参拜,连"日本企业 ...

  • []阳明心学的核心架构在线收听

    董平:各位朋友,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一起探讨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体系,看起来似乎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往往不知所入,但是如果深入其中.了解其思想整体的一个架构,实际上我们可以相对 ...

  • 鹅湖之会:心学与理学分野

    璞瑅学宫 心学与理学的分歧在于认识理的方法上,即朱熹主张泛观博览.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先立其大.发明本心.由吕祖谦主持召开的鹅湖之会,明确了二者的分歧.在对理本体的理解上,朱.陆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 ...

  • 1.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要“格物”,不要佛系要奋斗相信自己的能力

    1.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要“格物”,不要佛系要奋斗相信自己的能力

  • 儒家心学与理学之争,谁胜?

    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也就是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达成统一共识.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及朱熹到鹅湖寺就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会上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

  • 一张图了解中国儒家(儒学、心学、理学)的...

    一张图了解中国儒家(儒学.心学.理学)的文化发展!

  •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南宋至明代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陆九渊继承了程颢的思想,这就诞生了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即程颐.朱熹:陆王即陆九渊.王阳明.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目的都是为 ...

  • 理学、心学与道学

    儒家的理学是以德育心,心学是以心育德.德就是言行标准,朱熹认为按言行标准去做,就能使人拥有相应的心态.其结果有时候确实能起到育心的作用,但用老子的话来说,这属于下德不失德的做法,大多数情况下所带来的结 ...

  • 心学札记:格物,格的是看法与想法 ...

    心学札记:格物,格的是看法与想法 有学友这样讲,"我以前跟老婆吵架啊,总会下意识地讲,有种情绪要起来,有一种一贯以来的一种惯性,这种惯性甚至都不自觉." 说得挺形象. " ...

  • 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

    一.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由北宋时期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 ...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理学、心学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儒家四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也被称为东方圣经.理学.心学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既有着共同的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