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母亲的读书教诲

难忘母亲的读书教诲

今天,已经退休五年多的我,突然间萌发了写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的欲望。2004年的10月8日,时年80岁高龄的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老人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悲痛的时刻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老人家一生勤勤恳恳,用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抚养了我们兄妹四人。

之所以此时撰文,是因为人们祭奠逝去的亲人,为亲人送寒衣的日子——农历十月一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这传统习俗中祭奠逝去亲人的重要节日,作为儿子,我十分怀念自己儿时和母亲生活的时光,特别是对我读书的教诲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现在的社会,我们看到了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学习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年轻父母们的高度一致的共识:上名校,买学区房,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班,把天真的娃娃们抛进了知识的大海中,让孩子们过早地离开了欢乐,离开了童年。对比如今的社会现象,我十分地感谢母亲养育之恩的同时,更感谢母亲对我读书成长的影响,让小时候厌学逃课的我,转变成了愿意上学读书的孩子。时光转瞬几十年过去了,母亲的教诲至今历历在心,受益终身。

母亲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河北平原上的农村,我的姥姥姥爷务农为生,家境贫寒。母亲和她的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从小没有读过书,小孩子不上学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他们弟兄姐妹中只有她的小弟上过完小。在那时,上过完小可是个“大知识分子”了,我记得五六十年代我的小舅舅因为有文化在村子里担任过村支书的职务。

我出生在五十年代中期,农村的人们对孩子读书根本不重视。可能是母亲深知自己没有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难处,所以对我们弟兄姐妹的读书却情有独钟。大哥、二哥读了初中,我和妹妹读了高中。就凭这点小文化,大哥在那时的生产队当了很多年的生产队会计,二哥成了一名小学的公办老师。

而我,则是因母亲的那句话,才喜欢上了读书学习。记得我上小学时,我的父亲远在河南省的铁路单位上工作,只有母亲一个人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由于老人孩子劳动力不足,我们家一年辛苦下来肯定分不到钱,全家六口人在农村吃饭,就算加上父亲挣的钱向生产队交钱来买工分、挣口粮,日子还是过得很紧巴拮据,虽然这样但是我们的童年却很快乐。那时的农村,普遍的家庭都是让孩子早早地弃学在家挣工分。

当时农村的孩子上学都晚,我整天和伙伴们在大街上疯跑,滚铁环儿,玩儿玻璃球,摔四角(一种用旧书、旧报纸叠成的四方形纸包)。直到七岁那年,才在本村上了小学一年级。开学时,母亲给我找了姑姑上学时用的一个旧书包,从村里的小卖部买了几张一开的大白纸裁成小张,再用线将它们缝在一起,这样就算备齐了上学的家当。

记着有一天,只上了一上午课,到了下午我背着书包出了门,但不是去学校而是又去找小伙伴们玩去了。我们用泥巴捏汽车、拖拉机,又装轮子,又按烟囱,玩得正高兴时,发现母亲正和社员们一起拉车路过这里。

拉车是当时的农村里的一种积肥工作,是不在农田里的农业劳动,在交通发达、汽车进入家庭的今天是不可思议的。工具是一辆胶轮大车,中间一个男社员驾车,其余七、八个女社员每人一条绳子在两侧用力拉;把从田里翻出来的土运回村里倒在猪圈里沤肥料,经过一段时间再把肥料从猪圈里用人工挖出来,我们那里叫“起圈”,是年轻的壮劳力干的工分最多的农活。

这时,我害怕母亲发现自己没上学,赶紧躲到了路边的一颗树后,等车过去才出来。

到了天黑,我背着书包像往常一样回到家里。吃饭时母亲问起我上学的事儿,我支支吾吾,心想坏了,非得挨一顿打不可了。然而母亲却是一边吃饭一边说:“我拉车时看见你们玩了,你一定要好好上学读书,没文化可不行,看我没有上过学,一辈子连个字也不认识,就是个有眼的‘睁眼瞎’,你可不要当‘睁眼瞎’呀!”

当时,母亲并没有发火生气,更没有动手打我,但是“不要当‘睁眼瞎’”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从此以后,母亲利用好多机会跟我们讲一些学习的道理:我一辈子不识字,吃了没文化的苦;咱家日子再苦我也要供你们读书,没有文化怎么行呢!现在想起来,母亲是多么的有远见,认识已经达到了今天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高度。

虽然当时只有七八岁,但是我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和深深的爱。看看现在的年轻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专注和重视,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抢跑行动,大声训斥,物质引诱,知识填鸭,以爱的名义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完全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教育“驯兽师”。联想到这些,我非常感激母亲对我们读书的教育。

母亲说完那句话的第二天,我就踏踏实实地坐进了课堂,这句话从此就时刻激励着我,在我的内心里埋下了对文化知识的渴望的种子。从那以后,我上学再也没有逃过学。

那个年代,除了学习文化课,还要搞教育改革,文化课很少,许多时间是到田间学农,到社办工厂学工。于是,趁机我开始阅读课外的书籍,读一些现代作家的小说等读物,像《青春之歌》《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当年还一时兴起赶时髦读起了所谓的刊授大学,订个杂志自学,结果是可想而知。

参加工作后尽管工作繁忙,读书写作一直成为了我的业余爱好。我利用业余时间把身边的好人好事写成稿件,投给新闻单位,分别在《石家庄日报》《北京铁道报》等发表。后来又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走上了担任铁路基层站段的党支部书记、负责单位文化宣传等管理工作岗位。

时至今日,回想起来,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并不能完全地理解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但是这句话却让我喜欢上了学习读书。我心里十分的清楚,自己能够从事多年文字工作,与母亲当年的那句话和她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所以今天在我怀念母亲对我的教诲的同时,我就经常把我小时候母亲用那句话激励我走上喜欢学习、读书之路的故事讲给我的女儿和我的外孙女们听,用来激发她们努力学习不断克服困难向知识的高峰攀登的兴趣,这也算作是我对母亲她老人家的一种具体的怀念。

2020年10月24日。

作者:王书谦

◆王书谦:疫情下的守家记忆

(0)

相关推荐

  • 那些年的记忆 | 作者:原维法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拾麦记

    今日芒种,俗话说"芒种一半茬."又到一年麦收最忙时,这是农民最高兴的时节,也是农民最繁忙.最辛劳的时节.为了夏收,为了夏粮颗粒还家,农村无闲人,男女老幼齐上阵,故有"五黄 ...

  • 挣工分的日子

    挣工分的日子 飞翔 研究生在华为上班,每月拿2万多元的月工资,有人心里还抱怨收入不高. 农民工在日企上班,每月加班加点也只能拿4000多元的工资,有人觉得工作很累. 你们知不知道50年前的农民,辛苦劳 ...

  • 少年滋味-郑州日报数字报

    ♣燕英超 孙子要上小学了,他姥姥.姥爷专程从外省赶过来.开学这天,他姥爷背着书包,姥姥扯着他的小手,奶奶拿着水壶,我提着一兜吃的,爸爸妈妈各自去开车,全家六位成年人簇拥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倾巢出动,浩 ...

  • 身边的改革开放之前之后/老邓说事

    身边的改革开放之前之后 1982年,长达20年的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大锅饭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在那段贫困彷徨的岁月里,除了极少数几个招工,或从部队跳出农门外,其余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被圈在贫穷的农村,笔者有幸 ...

  • 钟南山最难忘母亲的鼓励,父母以身作则,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

    文/冰糖妈育儿日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夸奖一个孩子的德行,通常都会夸奖孩子的教养,而一个孩子良好的教养更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教育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父母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只有自己做到 ...

  • 当读过书的母亲再不读书,谁能读懂她曾经的苦难现实的焦虑?

    读过书的母亲 非花非雾 母亲不仅识字,也算是个有学问的人. 当年在城壕边那条东马道,她是一等一聪明的闺女.整条街上,只有她上到"完中"毕业,考上煤炭地质大学,在县地质队工作两年,转 ...

  • 【文学时代微刊】难忘母亲的那双手|秋天(河南)

    文学时代微刊第2048期 难忘母亲的那双手 文/秋天(河南) 母亲的那双手,布满了老茧,显得干瘪清瘦,想起母亲的那双手,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 刚记事儿的时候,我端坐在火炉旁,是母亲的那双手,拿块小红 ...

  • 郭进拴|难忘母亲那碗面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文艺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 ...

  • 【总第872期】郭进拴|难忘母亲那碗面

    [总第872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总编辑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难忘母亲那碗面>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文艺界&g ...

  • 【总第530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难忘母亲那碗面》

    [郭进拴原创]难忘母亲那碗面 曾几何时,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幼时的回忆留在心底,城市的灯红酒绿迷乱了曾经清澈的眸子,社会的浮华背后沉淀了几多感慨辛酸,渐渐地,我们破壳成长,挥手作别故乡,无论是衣食住行 ...

  • 亢秋亚 | 难忘母亲为我做的扁食和扁食叉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难忘母亲为我做的扁食和扁食叉     亢秋亚 母亲节快到了,关于感恩母亲的话题越来越多.这时节,我不由地加深了对母亲的思恋和怀念.我决定不到超市卖肉买菜做饺子馅,就骑车从 ...

  • 《发现母亲》读书摘抄

    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 ...

  • 林黛玉进贾府时表现出的小心谨慎,是源于母亲贾敏的教诲?

    作者:韩雪丽 (林黛玉进贾府) (一)贾府的气场是大 黛玉进贾府,和后面的宝钗宝琴邢岫烟不同,她是贾母接了来的,那时代,黛玉还有林家做靠山,是妥妥的探花千金,是有身份的,而且不是自请而至,是贵客. 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