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海盗邨寻幽
海盗邨寻幽
文//瑞安木鱼
伫立海盗邨洞穴入口处,我细细地玩味石壁上镌刻的对联:“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这十六个字所阐述的政治见解、人生抱负和处世态度,充盈着散淡傲世、视功名利禄如浮云的味道,读起来颇有嚼头。怪不得连威名赫赫的海盗魁首王直也在自己的船舱口挂着此联,反复吟诵。
说起海盗,首先涌入脑海的便是残暴凶狠、臭名昭彰的索马里海盗,还有那些来自影视剧中脸蒙眼罩、手挥刀斧、杀人越货、占岛为王的嗜血狂徒,我怎么也想不到海盗竟然也与这则清高淡雅的联语有所关联。这也许出于我对海盗的由来以及海盗文化的内涵懵然无知的缘故吧。当我在国内目前唯一以海盗文化为主题的海岛洞窟景区——三门蛇蟠岛海盗邨寻幽之后,才对海盗文化以及“盗亦有道”的内涵有了别于以往的认知。
海盗邨所在的蛇蟠岛位于浙东三门湾内,因地貌“相顾盘屈如两蛇”而得名,是浙江台州市的第一大岛。岛上石窟峥嵘,海天雄奇,渔帆桨影,风光旖旎,早已被人们所认知。1934年剧作家田汉、导演蔡楚生、音乐家任光等人曾上岛考察,为轰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影片《渔光曲》摄取外景。
蛇蟠岛虽然依旧称岛,但岛已非岛,围海造田工程已把岛屿和大陆连接在一起,我原以为要乘船才可上岛,没想到当下车子就可顺路直达岛上,方便快捷多了。
岛上盛产蛇蟠石,色泽赭红,纹路细腻,可雕可镂,雅俗兼用,为建筑和雕饰的优质石料。自唐至明清,整个岛屿就辟为采石场,历经800多年的开采,山体因此被掏得千疮百孔,留下了1300多个奇洞异穴,故有“千洞岛”之称。
“谁言鬼斧神镂,竟是残山剩水。”石乃天生,洞为人掘。风云流转,往事越千年,这些当年采石工用巧夺天工的双手打造的盘曲交错的神秘遗穴,如今成为迷人的风景胜迹,此亦合天地万物造化之道。
寻幽蛇蟠岛,我们或从洞穴穿越而过,或沿水边步道而行,这迷宫般的洞穴,洞中有洞,横竖旁出;大洞小洞,纵横交错;横洞竖洞,连环套迭;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绝壁危岩,深幽诡谲,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最为奇特的是,洞穴中几乎都相伴有形状各异的水潭,水色碧蓝透亮,滋润着潭边的青苔,倒映着石壁熠熠发光。这些水潭面积不大,别看储水不多,听说水是不可能抽完的,因为整个岛屿的水潭底下是相通的,真是匪夷所思。在这被镂空的岛屿,洞洞为景,水水生色,其幽丽,其壮美,其神奇,不由拍手叫绝。
蛇蟠岛的洞穴集中于大蛇山,在众多水潭围隔的幽穴古洞间穿行,凉风习习,阴气森森,暑热尽消,颇感神清气爽。在一个相当宽敞的洞穴厅堂中,山顶有方形的朝天洞口,透射而进的明艳阳光仿佛点燃了洞穴的灯光,为昏暗清凉的洞穴增添了些许亮光和暖意。我抬头仰望,犹坐井观天,嗨!天亦小了,不禁莞尔。原以为这洞口作为天窗用于采光,实际并非如我推想,正确答案是:古时采用由上到下的竖井洞室式采石法,此洞口为当年采石的入口处,也是运送石料的出口。真是不可想象,在当时生产工具低劣的情况下,采石者是如何用铁锤、钢钎、绳索,把一块块巨大沉重的石块、石条,凿开、卸下,提升洞口并运往四面八方。他们的聪明智慧,他们的坚忍不拔,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蛇蟠岛是历史上海盗啸聚之地,浙江海盗的主要巢穴,海盗史上赫赫有名的“东海枭雄”孙恩、卢循、方国珍、王直、郑芝龙等都曾经落草于此,据说还曾招徕过“盗”名远扬的英国“海上魔王”弗朗西斯·德雷克以及北欧“海盗女皇”卡特琳娜等。在旅游业日益兴旺之时,蛇蟠岛开发者充分利用曾经有过的一些史实背景, 依托先民的采石遗迹, 以海盗文化为噱头,设计打造了海盗洞、海盗邨这一独特的历史奇观,也可谓之生财有道。
海盗邨景区以“东海枭雄、山海会盟、海洋经略、北欧海盗、蛇蟠老营、洞穴探宝、玲珑飞渡、海盗遗风”等景点为脉络,再现当年叱咤海洋的中外著名海盗的种种“盗”迹,揭开神秘独特的海盗文化的面纱,为游人展示鲜为人知的古代海盗奇观。
洞厅内陈列有大海盗方国珍、王直的石雕塑像和海盗旗、海神祭坛等物品及著名海盗的介绍,让游人可以近距离地走近海盗文化。在洞穴的一面石壁上,镌刻有
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的墨迹 “盗亦有道”,这四个字又有什么涵义呢?我想洞穴中陈列的《帮规》可作恰好的诠释。海盗立下的《帮规》十分严厉,如:不得擅自上岸;战利品全部上缴;对妇女施暴或强占妇女为妻者立即处死等等。由此可见,海盗也不全是乌合之众,其组织也是纪律森严,行之有道的。在洞穴中我们看到的水牢,就是用于关押触犯《帮规》的人。
中国古代海盗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许多海盗是被逼上梁山,迫不得已的。如东晋的孙恩,系五斗米教教主孙泰之子。隆安初,孙泰因图谋造反被晋宗室司马道子杀害,孙恩只得逃亡海岛为盗,举兵造反,聚众十万,人称“海盗祖师”。
以贩私盐为业的方国珍,“身长七尺,貌魁梧,面黑体白,坚毅沉勇,力逐奔马”。因官府追捕,聚众起义,发动民众歌唱《树旗谣》:“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他号称“海精”,成为元末第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徽商王直,因明王朝闭关锁国,实行海禁。他认为“中国法度森严,动辄触禁,孰于海外乎逍遥哉”,为此长期在沿海从事走私贸易,继后铤而走险,拥兵占据定海,亦商亦盗,自称“净海王”。他以在朝廷做官为“人之患”,后被朝廷斩杀,至死不屈。
郑芝龙,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在海上经商因常遭海盗袭击,干脆落草为寇,用计谋兼并了其他海盗,身兼商、盗、官三种名分,自称“海上大王”,拥有千艘舰船与十万部众。
孙恩兵败自杀后,被推举为首领的卢循,人称“神采清秀,雅有才艺”,擅长书法和围棋。如卢循、王直等绝非莽汉之辈,他们熟读孔孟之道,才华横溢,之所以不为安国兴邦效力,还沦为盗匪流寇,恐怕非“成王败寇”一句话就可评判,这需要也值得人们去思索去剖析。
孙恩、卢循、方国珍、王直、郑芝龙都是中国海盗史上的精英人物,在景区的入口广场塑有他们五人的大型雕塑,无不英姿飒爽,气冲斗牛。读过他们的传略,我对海盗的认知似乎有了较大的改变。
从洞穴出来,漫步山道,转到一座小石山,这座因采石被掏空的山体玲珑剔透,故名“玲珑山”。在山腰眺望,前方是一览无余的蛇盘洋,波光粼粼的洋面上,海盗早已销声匿迹,而正在建造的三门湾跨海大桥历历在目,2018年通车时茫茫洋面上将再添“海上飞虹”。
集洞窟美景和海洋风光于一体蛇蟠岛,雄浑大气,巧借海盗文化引来游客无数。岛上还辟有“野人洞”“石窗展览”等景点。所谓“野人”,当然并非茹毛饮血的野人,而是指古代的采石工、海盗和岛上住民等山野之人。千余年来他们借洞而居,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岛上住民已全部搬迁。
有道是读书百卷,不如行路千里。这话似乎颇有道理。蛇蟠岛的寻幽之行,既观摩了风光,增长了见识,又激活了思考,收获应该是满满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