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而论之战国策2
(一)秦攻宜阳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请你预测一下战事的结果。”赵累说:“宜阳一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城是8里见方的大城,城内有十万多各种才能的人士,粮食储备可以使用好几年,宜阳城附近驻扎着韩公仲的二十万军队,盟友楚国也派遣了大将景翠率领兵在宜阳附近依山扎寨援救宜阳,我认为宜阳城是不会被秦国攻破的。”赵累回答说:“攻打宜阳的秦将甘茂不是秦国人士,如果攻下宜阳,凭借功劳就就能成为秦国的周公旦;如果失败,他将无法继续呆在秦国。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进攻宜阳,如宜阳攻不下来,秦武王也会以此为耻。大势如此,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攻下来。”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周赧王说:“那你替我谋划一下,我们应当怎么办?”赵累回答说:“请你对楚将景翠说:'他的爵位是执圭,他的官职是柱国,宜阳一战,战胜秦国是职责所在的事情,谈不上功劳。战败,则是他领导无方,难逃死罪。请劝告景翠让他静候时机,在秦军攻下宜阳城后,再从秦军的背后支援宜阳城。这个时候出兵支援宜阳,正是秦军疲惫之际,而且秦军已经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肯定不想另生枝节,就一定会拿出宝物送给楚军,韩公仲也会因为楚军乘虚攻打秦国而敬慕他,送宝物送给他。’”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听取周王意见发兵攻秦。秦国大为恐惧,赶紧
把煮枣地方献给景翠。韩国果然也拿出重宝酬谢景翠。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国
的煮枣城,又得到了韩国的财宝,所以他非常感激东周对他的恩德。
(二)申而论之
2.1 人们都喜欢太平盛世,不喜欢战争乱世。人们都喜欢泉水清澈,不喜欢淤泥臭水。可是事物往往是相对的,水至清往往无鱼,浑水之中才有收获。
2.2 世事如棋,目光要放在棋盘之外。当棋子们焦灼混战时,洞悉棋子之间的利害关系之际,进而谋划得当,就能垂手获得巨大利益。
2.3 棋盘上的的局势
攻方局势:
外籍统帅甘茂带领的秦军
守方局势:
地利:宜阳城
人和:人才10万、军队20万,友军支援到位
2.4 纸面上的势力较量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战局。周君在纸上谈兵,结论是宜阳城守的住。赵累则辩证的识别出影响局势发展的关键人物的利益关系,使用小智慧在乱局中为周君获取一份利益。
2.5 棋盘背后的利益瓜葛:
攻防战略目的:
秦王:必须要拿下宜阳城,要向反对自己的臣民证明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
甘茂:拿下宜阳城就能功成身就,拿不下就会再次流离失所。
守方战略目的:
韩公仲:守住宜阳城,减少韩国因战争带来的损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景翠:支援宜阳城,减少楚国因战争带来的损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第三方周国的战略目的:
周国:能否从混战中谋求好处。
2.6 赵累利用既得利益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从乱局中为周国谋求利益。最终秦国得了宜阳,失了煮枣,损兵折将。韩国,失了宜阳,失了珍宝,损兵折将。楚国,得了煮枣,得了珍宝,没费一兵一卒。周国得到了楚国的好感。鲁迅先生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禁可怜周国衰落的同时,恨他们费劲周折的损人利己。不知赵累与周君在制定策略的时候是否想过那残破的宜阳城,想过那些因宜阳之战家破人亡的百姓。
2.7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永远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弱点。
2.8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本、力量之源,得民心者得天下。周国的小聪明在获利的同时必然损失民心。千百年后的解放战争中127万的人民军队土崩瓦解的打败430万装备精良的国军。更用事实证明把头脑放在谋求自身利益的一方,哪怕将自身武装的再强大、再智慧,也斗不过走群众路线的一方。
2.9 辩证法告诉我们,个别英雄人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扭转局势。但时代的大势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者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才能克服困难,才能解决问题。
2.10 篇外感慨:
春秋和战国,秦皇与汉武。
天下方一统,诸子皆墨面。
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字是功名样,诗为给人看。
千百文章嚼出一个味……
拼点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