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滋味长05
(一)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字面翻译:
有子说,礼的作用啊,最重要的是让人心境安顺,处事自然,这个是上古管理之道值得称赞的地方。大事小事都按照礼节要求去做,违背礼节的事情则不做;徒有内心知道“和"的重要性而用行动去求"和",如果不用“礼”来规范他的行动,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也是不可以的。
潜台词翻译:
现在“礼”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偏倚,不是上古时候那种自然流露。现在这种刻意模仿的礼节,诸如父坐子立君问臣言,这样等级森严的礼节造成双方都内心紧张做作,大大小小的事都按照等级森严去约束每一个人,这样的礼不美。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已经意识到这样的礼不美,于是又去追求上古那种心境安顺,处事自然的美好。但他们忽视礼节的约束,又常常做出些出格的事情。这样的顺其自然也不对。
从管理上解释:
管理员工时,与其让其一知半解的了解事物的原理,不如简简单单的告诉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商业道德),在能做与不能做之间给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定期进行合规性审查、内审等管理手段来发现问题,及时纠错预防。
蒲松龄的《聊斋 考城隍》有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可以拿来咀嚼“知和而和”的味道。
(二)论“中”与论“偏”
孔门子弟谈管理喜欢谈“中”字:中心、中庸、中和、折中……
西方人士谈管理喜欢谈“偏”字:偏倚particular、偏心deviation、偏离error、偏私selfish……
孔门子弟谈管理以周易为内核
西方人士谈管理以数据为基础
1、控制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控制图是用于分析和控制过程质量的一种方法。控制图是一种带有控制界限的反映过程质量的记录图形,图的纵轴代表产品质量特性值(或由质量特性值获得的某种统计量);横轴代表按时间顺序(自左至右)抽取的各个样本号;图内有中心线(记为CL)、上控制界限(记为UCL)和下控制界限(记为LCL)三条线。
控制图用于观察变异之趋势,且能显示变异是偶然性或非偶然性,以指示某种现象是否正常,而采取适当的措施。三条线研究组间变化,三条线研究组内变化。
2、控制图+管理规格要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八佾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佾舞(排列成行,纵横人数相同的古代舞蹈。按西周等级规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在庙堂内跳舞;诸侯用六佾,三十六人在庭院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管理中发现了异常却不去管理它,那以后怎么管理呢?
用“忍”字说,是为了启发他良心发现,给初次超越规格者自我改进的机会。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
彻:同撤,古代礼祭毕,撤祭馔,会用歌诗娱神 ;开完会吃完饭开麦唱几嗓子。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天子行祭礼,诸侯来助祭。天子今天的表现至美至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孔子说,你们拿赞美天子的歌在家里歌唱自己,这样做真的可取吗?
上段用“忍”字点他恻隐之心,这段用“取”字点他是非之心。管理语言的艺术,不直斥。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段是对前两段的感慨。
孔子说,我发现你们两次行为的异常也点拨你们两次了,你们这样麻木不仁,要礼有什么用,要乐有什么用?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段是孔子感慨完之后,林某针对孔子的感慨请孔子讲述礼的本意。
人一出生就有各种需求,吃饭,安全,性,受尊重,自我实现…满足需求的过程就会与义理相抵触,这是人自私自利的根源。所以管理者制定礼乐要求对人的行为需求进行规范,避免与义理冲突。——后话“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这对应。
林放请教礼的本来作用。孔子说,这是个好问题啊!对在世的人,礼的规范与其要求细致繁琐不如用礼提倡简单朴素,对于去世的人,礼的规范与其要求节之以礼不如提倡真情缅怀之礼。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段仍是讲礼之本,讲管理的两种方式:人管与流程管
孔子说,夷狄管理国家事务靠负责人管理,出了问题则是负责人的问题。
我们的管理方式是靠礼仪制度,出了问题则是礼仪制度需要继续完善。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段讲季氏要犯错的时候,孔子对弟子的训斥。还是在讲礼之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由“忍”字到“取”字再到与弟子言“救”字,可以看出事态的严重性。
季氏祭祀泰山,孔子对弟子说:“你不能救救他吗?”弟子回答说不能啊。孔子感叹道:“林放之流都知道的礼数,难道泰山之神不知道吗?”
与前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对应,弟子不能救,故批评弟子。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段还是在讲礼之本。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要去争的。如果有要争的话也要像射箭那样做。射箭活动上场前互相谦让行礼,下场后互相庆祝喝酒。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行为是君子之争。——会上相争如虎,会下一团和气。
优秀的接班人在别人褒奖他时不会窃喜,因为知道这是他艰苦奋斗的必然结果;在别人嘲讽奚落他时不会觉得羞耻,因为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他不在意别人做的多好,只在意自己能否做的更好。
“无所争”与后世的“宁作我”可以放在一起品味其中滋味。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世说新语·品藻》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段也是在讲礼之本。
(子夏)问孔子这下面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巧笑倩兮:娇艳的笑容,令人目眩;
美目盼兮:迷人的双眸,顾盼生辉;
素以为绚兮:不用铅华生质自美,动我心;
绘事后素:绘画中,先画基本框架。基本框架决定画作的艺术高度。后期的修饰和色彩都是相对次要的。
礼后乎?:悟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礼仪规范的要求应当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起予者商也:学问之间,相互启发。
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还是在对礼穷源溯本。
上段讲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段接着讲意识第二性虽能反作用于物质,但不能复原物质原貌。
我能说夏代之礼,可惜杞国的客观实际不够为我证明。我能说殷代之礼 , 可惜宋国不够为我证明。这是因为杞、宋两国现存的典籍和贤人皆不足的缘故,否则准能证明我说的话。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此段与“礼,与其奢也,宁俭”对应。
我对禘礼,只待香酒初献灌之后,便不想再看下去了。
禘礼:是古时祭祀比祖先更高一层的天神。人们想用燃烧成束的木柴 所冒出冲天的浓烟去和天上的神沟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婚礼流程主持人讲话,新人讲话,新人见证人讲话时据我观察人们大多能认真听下去。但如果接下来还有节目,人们的注意力大都会放在什么时候发筷子这个问题上。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祭祀天神的意义。孔子回答“我不知道。”“能够明白它的重要性的人就能很轻易去统治天下民众,就像是在掌握中一样。”——孔子说着伸出自己的手掌。
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应。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此段合上段与前段丧,与其易也,宁戚。对应
祭祀祖先要当祖先真的在场,祭祀神灵要当神灵真的在场。孔子说:“不把祭祀当回事,还不如不参与祭祀。”
祭如在:指祭祖先。
祭神如神在:指祭天神。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段还是在讲礼之本
奥:通燠,穿的暖。见《诗经无衣》:“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灶:字象是房子里有小蟋蟀。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与其祈求赏赐穿的暖,不如祈求赏赐住的好。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祈求谁都没用啊。
世人要满足需求所以要“媚”。管理者不媚是因为求的是不“获罪”。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段接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段。
周是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生机勃勃,事事井井有条。我会追随周的做法。
监:以夏殷史为鉴。
郁郁乎:生机流动的样子
文:有纹路、有条理,井井有条
吾从周:我追随周朝及时总结前两代管理经方法,并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创新的管理方法。与前文“诸夏之亡也”对应。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