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师的做法,对老师和家长都会有借鉴意义

我们当老师的,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对学生强调了多次的要求,学生就是不买账,依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这个时候,老师经常会对学生发飙:怎么就是不长脑子,怎么就是记不住啊?

其实,这个问题不该问学生,应该问我们老师自己:怎么才能让学生记住你的要求,怎么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形成好习惯。

那么,到底老师想什么办法来让孩子们记住老师的要求呢?

说一个老师教学的真实案例。

我们都知道,最好的学习就是讲给别人听,所以,这位数学老师深谙其道,他经常让学生走上讲台给其他同学讲解习题,学生也受益匪浅。

但是,开始的时候,学生讲题的水平不高,坏习惯不少。比如:只顾自己讲,不顾同学听;面对黑板讲;而不是面对大家(胆怯放不开);讲题啰嗦,不简洁,耽误太多时间等等。

尽管老师每次都纠正学生的这些毛病,但是收效甚微。

后来,这位数学老师想了个办法:

老师把全班同学根据学生能力平均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并且规定,每个上台讲题的同学都代表着自己学习小组的水平,然后根据一个人讲题的情况给整个小组打分。

每节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的一角写上各个小组的名字,随时将得分填在相应小组后面。每节下课后,老师用手机将打分表拍照留存。一周后统计通报,一个月后,根据得分情况对小组进行适当奖励。

那么,老师打分根据什么标准呢?

最重要的来了,我们说的关键就在于老师制定的这个打分标准,这些标准就涵盖了老师对学生讲题的要求:

除去答案正确(3分)之外:

一是讲题的姿态(2分):要面对大家,与同学互动;

二是书写要清楚认真(1分);

三是思路清晰、简洁明了(2分);

四是要分析出易错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2分)。

总共10分,老师会将打分标准让课代表提前写到黑板上。这四点上做得不够好的,会根据学生表现适当扣分,此外还有一个措施:在自己小组代表讲完之后,本组其他成员也可以对错误先行弥补或纠正,这样可以酌情少扣分。

这样一来,在这个标准要求下,在集体荣誉的感召下,学生上讲台讲题的水平提升很快。慢慢的,那些上台讲题的毛病也就不治自愈了,学生也养成了好习惯。

总结这个例子,我不难发现,要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需要老师做以下工作:

一是目标明确,要让学生达到什么要求,老师要将要求的内容形成明确清晰的标准;不要只是说不要怎样,要明确告诉孩子应该怎样。

二是明确奖惩,要让达到要求的行为最终有个说法,该奖则奖、该罚则罚。人都要面子,这样能使学生内心激发动力;

三是量化标准,把你的要求变成分数,经常用加分扣分的形式引导学生按照你要求的习惯去做;

四是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如果意识到坏习惯一出现,影响的是整个团队,学生的自律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其实,任何成功的教学管理行为,里面都包含着心理学的规律,我们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更要把握人性中趋利避害、荣誉感、爱面子、喜欢的事情愿意去做等等。

这些对我们老师和家长们教育孩子都应该有所启发。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对他们提出要求也好,让他们养成一些习惯也好,都应该顺应规律和人性,而不是一味强求逼迫孩子去做。

要记住一句话:任何咬牙坚持的事情都不会长久。只有你让孩子热爱,让孩子体验到兴奋和成就感,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成功后的愉悦感,孩子才会坚持下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事情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是没有这些感觉的,仅仅凭孩子最初的好恶去做也不行,需要老师或家长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体验到那种坚持下去的美好感觉。

最好是找到好的切入点,让正能量也有趣味性,增强吸引力,用活泼的、灵活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装一下,这样就不会让孩子感到枯燥,也不会感到厌烦。

不要埋怨孩子不听话,是因为我们没把功夫做到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