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风暴 黑风暴 黑白风暴
白风暴
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前苏联中亚地区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伊希姆、图尔盖等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约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上千公里以外的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尘雾迷漫。
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在临近地区后来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
前苏联在今土库曼斯坦东南部的中央卡拉库姆沙漠附近修建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每年可从原世界第四大内陆湖——咸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中调水灌溉沙漠南缘约10万平方公里的新垦棉田和草场,另一主要水源——锡尔河上也修建了多个水库将河水截留用于农田灌溉,超过80%的河水被两岸的新耕地“吃干榨尽”。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在荒漠地带种植棉花”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两大水源都被截走,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湖水含盐浓度和矿化度急剧升高。不仅湖中的物种80%死于非命,更可怕的是——咸海三十年间面积从6.6万平方公里锐减为2.5万平方公里,湖岸线后退了40至60公里。一望无垠的裸露的湖底盐碱,在中亚半干旱的气象条件和风力作用下,成为孕育“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的温床。
从1980年代中期起,每年都要发生几十次的白风暴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白色荒漠化”,在盛行北风的吹带下还造成阿姆河和锡尔河两岸60%的新垦区因高度盐碱化而“报废”,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这种报复甚至直接危及人体:棉田施用的大量的杀虫剂以及其它农用化学品随灌溉排水沉入湖底,湖底裸露后,这些物质被白风暴卷起洒向四周,宛若潘多拉的魔盒里飞出的幽灵——1980年代以来,在咸海周围地区,尤其是阿姆河下游,居民的白血病、肾病、支气管炎的发生比例显著升高,每10个婴儿中便有1个在出生后第一年内死去,咸海周边有几十万居民因此迁移。
十几年来咸海流域生态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前苏联在该流域发展农业获得的经济收益,号称的“人类文明奇迹”仅仅维持了30年就被“改造”为类似月球表面的“白沙”漫漫的无人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此曾这样评价:“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咸海周边地区这样生态灾害覆盖面如此之广、涉及的人数如此之多的地区”。
黑风暴
19世纪中叶,美国出台土地私有化政策,鼓励向半干旱的中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这项政策当时被认为是既发展中西部又解决饭碗问题的聪明之举。在新型农业机械的帮助下,仅1860—1890年三十年间便有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中西部成为美国的主要粮仓。孰料因过度掠夺性垦牧造成新垦地大面积沙化,新垦地逐渐成为沙尘暴的源头。20世纪三十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1年8次,1932年14次,1933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中西部大平原多数新垦地上的庄稼被席卷一空,全国小麦减产1/3。1934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地区,把3亿吨肥沃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一年之内16万农民被迫逃离。这一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之多。事后美国痛定思痛,专门制定了“农业复兴计划”,推行了免耕法和退耕还牧,划定了保护区,建立了国民资源保卫队实施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罗斯福生态工程”,大致沿西经100度线种植了一条宽100英里、从北向南纵贯美国中部的防护林带。经过二十余年的恢复和生态建设,这一地区的表土状况初步稳定,黑风暴才没有继续肆虐。
黑白风暴
从蛮荒时代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伊始,人类就大力拓荒垦植以增加粮食产出,文明的发展程度甚至可以用农具的材料来指征——石器、铜器、铁器。但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从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到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以至中国的黄河流域,在人类数千年水平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没有节制的农业开发影响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近代以来,工业技术的进步更使农业生产能力突飞猛进,许多国家都实施了通过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来“改天换地”的举措。由于此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聪明”今非昔比,终于短时间内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这种灾害中影响最大的是在美国、前苏联两个“现代文明大国”发生的黑白双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