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1.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3.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4.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5.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6.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7.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8.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
9.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10.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11.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
12.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
13.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洪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分散和下渗、水量减少、流速减缓动能降低,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
14.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水混合的特殊洪流。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坡面坡度和沟谷纵比降较大(谷深坡陡的地形),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
15.河谷: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形凹地,是一种常见地貌类型。河谷通常由谷坡与谷底组成。谷坡上常发育阶地。河流谷底则发育河床与河漫滩。
16.河漫滩:洪水期淹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床两侧的河谷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17.河流阶地:较宽的谷底,尤其是河漫滩河谷,经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谷底部分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沿河分布于谷坡上,即洪水位淹没不了的谷底部分称为阶地。阶地由阶面和阶坡组成。
18.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
19.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0.冻土:是指地温处于零温或者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成为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