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毒品和暴力,美国的青春还剩什么玩意?
看多了美国电影,我们不自觉地就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美国的青少年们总是在青春期的时候充满着毒品和暴力,要不就是滥交等等。当然,这些刻板印象并不是我们对于他们的偏见,而是诸多美国产的影视剧作中的直接呈现。青少年应有的懵懂与躁动被无限放大且加之以别的东西过后,美国的青少年们就会变得很张狂,这种张狂就会体现在嗑药和暴力上。以至于别国的观众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印象。
实际上的美国青少年类型的影片依旧是有着明确的分水岭,在好莱坞文化大行其道之前,美国的青少年跟别国的青少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嗑药和暴力并不是唯一,他们依旧有着青少年最基础的性格,躁动不安与困惑。就像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一样,《最后一场电影》看完后,美国七十年代的青春期就会有不一样的风貌。《最后一场电影》看完后,我们也是时候跟这些人,那个时代说再见了。
《最后一场电影》说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发生过的故事,一个小镇上,一个硬汉,几个青少年,一段难以抹去的青涩故事。硬汉经营着整个小镇上的娱乐产业,电影院,台球厅等等,因为硬汉的性格强硬且能与当地的青少年们打成一片。因此,他的产业很红火。硬汉也在青少年群众有着威望。
故事就发生在这群人身上,其中,身处青春期的孩子们心中都有着躁动的基因,他们将这种基因不断地投射,最终引发的是对于性的懵懂与憧憬。女生们以交出自己的第一次为荣,男生们则寻找可能成为伴侣的人来体会性的魅力。他们彼此之间的交集就是炫耀,在这个年纪的孩子们看来,这是唯一可以让自己自豪的事情。然而特殊的时间段内产生的阴影是非常吓人的。几个孩子各自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最终却没有能够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高中毕业,青春期过去,他们有着各自的人生,同时也奔赴不一样的地方,硬汉因为意外离世了,他的离开对于小镇上的年轻人们来说,尤其是男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打击,这种打击之后,男孩们各自拥有了他们的人生,有人离开,有人留下,青春期过去了,他们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征程?
本片尽量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描述一些不平和的事情,之所以说本片与传统美国青少年电影展现出来的三观有所差异,原因在于本片的故事核心。在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美国青少年并没有展现出来什么特殊的文化属性,他们依旧是有着别国青少年在青春期这个阶段该有的各种情绪。就拿男主人公来说,男孩对于性总是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充满着无法宣泄的渴望的,这种渴望需要得到反馈,然而在经历了女友交恶,爱慕的女生却总是吊着他的胃口的时候,一个陌生但温暖的怀抱是无法拒绝的。
成熟女性的魅力与躁动不安的青少年之间产生的火花在当时情况下,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地选择,这一点就如同本片中略显绿茶的女主的选择一样,她对于自己的第一次感觉很羞耻,当其它的女生都已经不是第一次的时候,唯独剩下的她就会觉得自己这个时候很另类,这是一种融入不到一个圈层中的另类,同时也是对于青春期这样喜欢群聚的青少年的心理防线的一种打扰。
虽然我们现在看来这个女生的想法很怪异,但是结合到青春期这个特殊的时间段,这就如同男主想要找一个伴侣的心理是一样的,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个所谓的伴侣究竟承担的是何种身份,他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炫耀的心理去寻求某一位“伴侣”。
然而青春期并非仅仅只有这些“愉悦”的事情让人心情舒爽,当硬汉在一次意外中丧生后,整个小镇上的青少年们就如同瞬间觉醒了一样,漫无目的人找到了目标,惶惶不可终日的人开始重新考量自己。那些游走着的青少年们开始不再群聚。转眼之间,高中时代就结束了,他们各自奔赴属于自己的“战场”原本美好的青春期就如同硬汉一样,永远成为了回忆。
《最后一场电影》并没有像普通的青春期电影那样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带我们走进回忆,本片更多的时候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的镜头直接对话身处青春期的孩子们真实的生活。在整个七十年代,在思想解放自由主义兴起的时候,美国的创作者们就如同别国的创作者们一样,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国家的本质而有所区别的去创作,相反,在战后颓废一代逐渐成为主流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保持自己的思想的独立性,冷静的描述着自己的作品。这在当时是难得的。
美国的青少年们在好莱坞成为主流影视传播者之后,便彻底的沦落了自己的形象,然而在几十年前,他们的形象还是挺正常。在没有嗑药暴力的时代,这群深处青春期的孩子们也一样可爱。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