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八: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①。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②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
|注释|
①寡欲:减少欲望。寡,少。欲,欲望,在此指耳、目、口、鼻、四肢等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②不存:在此指失其本善之心。
|译文|
孟子说:“存养心性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方法了。一个人如果欲望少,即便本善之心有所丧失,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多,即便本善之心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
|评析|
孟子在提出性善论的同时,还提出了涵养论。他认为,人有内在的善性,同样也有耳、目、口、鼻、四肢等的欲望,这些都是先天具有的。善性固然是为善的动力,但它只是为善的开端,而非道德的完成。人的欲望则往往成为道德实践的阻力,欲望过多的人,很容易利令智昏,变成欲望的奴隶,甚而至于失去控制,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正因为如此,人的善端有赖于后天的培养扩充,如果不加涵养,就会丧失。
孟子指出:人会丧失善端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二是过于注重生理欲望的追求满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就是告诉人们,养心存性的方法,在于寡欲。只有尽量减少生理欲望的需求,减少外界环境的诱因,才能使天生的仁心、善性不易被牵引而能呈现。否则,仁心、善性就会被牵引而不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孟子所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是非常精确的,此话并非否定合理的人欲,而是强调减少欲望对于静心养性的重要性。孟子还说过:“可欲之谓善。”(尽心下)又说:“无欲其所不欲。”(尽心上)这就是说,人欲有“可欲”和“不可欲”之分,欲“可欲”乃是善,欲“不可欲”才是恶的。
宋儒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提法,忽略了“可欲”和“不可欲”的区别,讲的太绝对了,尤其是作为一个指导性的口号,造成了不良的社会效果。清朝思想家戴震批判理学“以理杀人”,即是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