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名麻醉医生,学医20年不是为了和患者家属说一声“我已经尽力了!”

来源:淼哥故事会
55秒,116层,541米,我站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云际观光层,360度鸟瞰特区四面八方的城市景观与风貌,不禁感叹这座比我年纪稍长城市的发展奇迹。
恰逢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远眺深圳湾的碧海蓝天,梧桐山的青山绿水,一切是那样的生机盎然。
梧桐叠翠,梅沙踏浪,It was the best of times。“醉”是一年好时节。
红树林海面上风帆点点,天海一线,碧波万顷,站在世界最高悬空玻璃观景台,仿佛在云际飞翔,各种高科技的多媒体视像互动,让我恍如隔世,突然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回到了2000年的那个秋天。
彼时19岁懵懂的我,刚刚高考进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大一新生的我都不知道人体骨骼有多少块,怀着欣喜,好奇走进了这个医学殿堂。
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当我宣誓过医学生誓言后,有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救死扶伤,悬壶济世!
医学知识浩瀚如海洋,医学生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永远考不完的试,永远分不清的鉴别诊断,永远读不懂的心电图……太难了。
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隔着一条学府四道街,因为同学的交集,也因为哈医大校部的学馆座位不够,很多医学生会去黑大的学馆上自习。
那时很搞笑的一个场景是,你走进黑大的自习室却发现桌子上是一本本的《内科学》,《外科学》,每次期末考试医学生要背一本本比砖还厚的教材,考着一嗅二视三动眼,而黑大新闻系的考试却是看一部奥斯卡影片写个观后感……羡慕嫉妒恨呀。
每次去黑大上自习看见那的学生风花雪夜,片片桃花落,相互依偎坐在树下呢喃着:“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我都会心中默念: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白驹过隙,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的5年学习,让我对麻醉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有幸在这个全国第二个设立麻醉学专业的医学院得到了规范的培训,受益终生。
大学毕业在哈尔滨工作了4年,2009年我考到广州医科大学继续攻读麻醉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
踏着先辈的足迹,在这个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西医院学习了2年,丰富了理论知识,熟练了临床技能,离开广州来到了深圳这座年轻富有活力的城市。
任何职业都辛苦,但麻醉医生,尤其一线麻醉医生更加辛苦!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曾经资助了一项研究,报告中医生因过劳而猝死的情况麻醉科比例最高,而且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
每天正常白班的时间是8:00-18:00,10个小时,中途没有休息时间。
日常的麻醉工作时刻面临着风险,要面对肝炎,梅毒,艾滋,空洞播散型结核等各种传染病的考验。
遇到抢救、危重病人,甚至连吃饭喝水,上WC的时间都没有,不管你信不信,这经常发生。
一个麻醉医生,一定要有反刍动物的胃和强大的膀胱括约肌!
通宵做麻醉是经常的,而且抢救重患也常常是在夜班。每次夜班,肾上腺素飙升抢救患者后,是死在床上一天都缓不过来的状态。真的是身体被掏空,而不仅仅是感觉!
每次夜班做麻醉到凌晨1点多,地沟油的炒粉、可乐类碳酸饮料、各种添加剂的方便面才是真爱呀,别和我说这些食物不健康,这时要是有人送碗热粥,我立刻痛哭流涕的娶了她!
曾经有次感冒,我的心率121次/分,静脉输注消炎药,喉咙发炎要雾化吸入,感觉都心肌炎了,还要跑几个手术间。
每天抢救患者的人呀,真不知道怎样自救!医生可以死,但是病人绝对不可以死。
那段时间的孤寂,那种深夜挤在公交车里望着窗外霓虹闪烁,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属于你的感觉没人懂;那种地铁坐了一站又一站,却不知身归何处的感觉没人懂。
学医的成长周期很长,读研,规陪,背井离乡......唯一支撑你的都是家人背后默默的付出。已经记不清帮多少同学、朋友找人帮忙看病,而自己家人住院却相隔千里,不可以照顾,更与何人说!
学医后见惯了生老病死,做麻醉医生后见惯了人生无常。
有紧张患者病情的家属哭到别人扶,有的漠不关心病情只问费用,有人因感激跪在地上,有人先问出了意外赔偿多少,有拿钱可以买到命的,有拿不出钱等死的,有拿钱也买不到命的,有不肯出钱放弃的……
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下面摘抄几篇,帮助大家了解一名麻醉医生的日常。
2011年11月1日,一例肝脏占位的手术麻醉,女患,26岁,刚刚考取了某银行,入职体检时查出肝癌。
术前去病房访视患者,我先自我介绍,说我是她明天手术的麻醉医生,现在进行术前访视。
可能这个年纪的她并不完全知道这个病对她究竟意味着什么,虽然有些害怕,状态看起来也还可以,倒是她的父母让我印象深刻。
看我走进去,她的父亲很局促的站起来,她的母亲赶紧去给我倒水喝,她的父亲很谨慎谦和又很犹豫的说:“医生你好年轻呀。”
我立刻明白了她父亲的疑虑,可能作为医务工作者,这种手术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对于这个父亲,对于这个家庭,这是天大的事。
我微笑着说:“叔叔,我已经学医11年了,毕业后从事临床麻醉也有6年多了,您女儿这种手术也做了几百例了,请你相信我。”
他立刻不敢直视我,有点不好意思的说:“医生,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相信你。”
虽然整个访视过程还算和谐,她的母亲一言不发,只是在旁边听着,看着,她的父亲也极力的表示信任我,说了一些感谢的话,问了一些相关问题,但是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她父母那种犹豫、焦虑、忐忑。
虽然实话说我有一丝的不悦,但是我理解她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白发人为黑发人操心,是发至心底的那种痛。
第二天手术顺利完成。过了几天我走进电梯,突然有人对我说“钱医生好”,我一看是肝癌手术患者的父母,就问到:她恢复的怎样了?
她的母亲开口说话:“准备出院了,术后有个引流管刚拔掉,恢复的还可以,真的谢谢你了钱医生。”
此刻,在看她眼中的疑虑早已不见,是溢于言表的感激,是诚恳的谢意。
2012年4月4日,收到会诊。男患,87岁,左锁骨骨折,左肱骨骨折,准备做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颅内少量硬膜外血肿,长期吸烟。
患者的陪人是他的爱人,86岁的一个阿婆,满头白发,帕金森的病史让她不停的抖。
我问:“老伯,你还有其他家属在?”他回答:“没有,2个孩子都已经移民国外了,在那边帮着照顾孩子的孩子。”
突然觉得很凄凉,这2个老人一定是很努力的把自己儿女培养长大,现在却老无所依。
我慢慢的和这对老夫妻聊他的病情,麻醉方案,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术后可能会去ICU等。
阿婆拉着阿伯的手看着我说:“医生,求你了,一定不要把他送进ICU,他一个人在那里没人照顾。”
看着这对老夫妻,我极力掩饰着湿润的眼角说道:“阿婆,放心,我一定把阿伯交回你手中。”
手术一切顺利。术后第二天去访视患者,看见阿婆扶着阿伯在走廊活动,看着这一对蹒跚的背影,我突然似乎明白了什么是相濡以沫的爱情,这种一生一世的陪伴远胜那苍白无力的三个字“我爱你”。
亘古的时间长河里,匆匆过客的你我只是稍纵即逝的片刻,可是这一刻我看见了永恒。
2015年2月20日22:34,大年初二,在这举家团圆的日子,我在科室值班,血管外科收治一急诊患者,80岁,房颤,右股动脉栓塞,患者饱胃,长期吃氯吡格雷抗凝。
患者辗转几个医院都没有医生敢做麻醉,右下肢已经变黑色,剧烈的疼痛让她不停的喊。
我迅速判断病情,问清病史后先局部麻醉进行桡动脉穿刺,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情况下,充分表麻保留自主呼吸插入气管插管,在气管插管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等患者充分清醒后,呼吸功能恢复,各种反射正常,拔出气管导管,安返病房。
病人的家属紧紧握住我的手,不停的说着谢谢,那一瞬间,我突然很感动。
病房窗外寂静的夜空中,不时有烟花在绽放。看着患者和患者家属的笑容,是一种久违的简单的幸福。
2017年11月20日凌晨2:43,此刻的我已经连续工作19个小时了。
从19日早8点开始做了5台择期手术,然后晚21点开始做一台急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77岁,急诊入院,PCI术后,昏迷,误吸。
做完这个患者,真的觉得已经用尽洪荒之力了,累的一动都不想动,急诊DSA又有一台颅内出血患者需要全麻造影,患者正在外院转院,等患者的间歇刷朋友圈看了看,一条消息刺激到了我:又一个麻醉专业的师妹猝死……
震惊,而又无奈,忍住悲伤做完急诊造影已经近6点了,短暂的休息后还有3台择期DSA麻醉等着我……
夜太黑,总有人黑着眼眶熬着夜。深夜11点街角的小食店还泛着昏黄灯光,可是一盅老火靓汤也没能温暖我的身体。
灯影斑驳,突然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这条路可以坚持多久。一阵冷风吹来,不经意就泪流满面……
回到住处写了一首词:
数年寒窗遥他乡,为悬壶,济世忙。
救死扶伤,少年鬓微霜。
披星戴月理众疾,慎思量,累穿肠。
医不自治羡彷徨,薄雾尽,黯神伤。
白色巨塔,修远路漫长。
暮春脉脉情难诉,惜杳茫,倚斜阳。
——《江城子·伤医殇》
生活还要继续,It’hard when you’re young。
2017年9月8日,急诊DSA血管外科手术,男患,三十岁,2楼跳楼自杀,头部外伤,双侧瞳孔散大,腹部膨隆,肢端湿冷,急诊科转入。
已气管插管,右侧颈内动脉,右上肢及双下肢静脉开放,监护仪显示,血氧测不出,血压50/30mmHg,心率170次/分。
患者由转移车转到DSA急诊手术,紧急拿血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加压输注,股动脉刚刚穿刺成功,突然患者心跳骤停。
立刻进行心脏按压,CPR开始启动,手术还在继续,放射线在不停的透视,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都一起被辐射。
造影发现腹主动脉破裂,支架植入后,随着各种血制品和血管活性药的应用,患者收缩压开始稳定在90-100mmHg,心率恢复窦率100-120次/分。
2分钟后患者血压又开始下降,造影显示下腔静脉破裂,准备急诊开腹探查。
1分钟后患者再次心跳停止,继续启动CPR,反复几次后,患者已经无法支持生命体征,家属也放弃治疗。
不得不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医生是人不是神,面对死亡,感到了迷惘,也感到了抢救的徒劳无益。不得不舍弃,不得不放弃。
2017年10月9日晚21点,做完急诊手术准备离开医院,接到神经外科医生的电话:“那个从儿童医院转过来做急诊颅内拉栓的患儿已经醒了,而且手脚可以活动了。”
思绪回到10月4日国庆假期,从儿童医院转一个急诊患儿,患儿ARDS上了ECMO后突发急性脑梗,开始手脚活动障碍,然后昏迷。
术前谈话时,患儿的父亲还勉强镇定,患儿的母亲已经哭的瘫在地上,不停的说“医生你救救他,医生你救救他”。声嘶力竭,撕心裂肺……
站在停车场,抬头望去,住院部大楼和急诊中心灯火通明。一个医生最大的安慰就是得知放弃假期回医院抢救的昏迷病人恢复意识了吧,仅是这样,便已觉得一切都值得。
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星一直在指引我前行!
岁月静好,是有人为你誓死捍卫!
从2017年7月1日开始担任麻醉科住院总,到2017年12月31日,6个月的时间完成手术室麻醉262例,外出DSA室,CT室麻醉160例。
其中外出手术种类,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颅内血管再通术,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拴术,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颅内动静脉瘘栓塞术;血管外科:腹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胸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心内科:房颤射频消融术;DSA:肝癌,肺癌,肾癌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动脉血管畸形硬化术;骨科:输液港植入术;泌尿外科:肾动脉栓塞术。
共计21次通宵,最长一次连续28小时5台DSA手术,n次连续工作13个小时以上,其中最累一次连续18个小时4台DSA手术,患者平均年龄80+,2台抢救,最紧急的一次是患者心梗同时脑梗,一次是患者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同时摔裂的,全程穿着几十斤重的铅衣,透着射线CPR……
假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应该造了N座哈利法塔了吧。
为此我写了一首歌《麻醉医生》:
麻醉医生,你从未忘记你的初衷。就算你和别人一样,忍受着病痛。
麻醉医生,你叫醒患者的时候很美。就像深圳河里,清澈的水。
麻醉医生,你也是个普通的人呀。嘴角保持微笑,心里却万分疲惫。
麻醉医生,笔架山夜晚时间匆匆。值班的人,请给我一支肌松。
所以那些通宵的夜是真的。麻醉医生,你才是那个保障生命的指路灯。
多想睡上一觉,可手术接的是没完没了。这让你感到绝望,麻醉医生。
麻醉医生,你关掉麻醉机,收了药盒。你说前半夜就这样吧,快到明天。
麻醉医生,当急诊电话再次响起。在某天的早晨,生命不再属于你自己。
所以那些猝死都是真的,麻醉医生。你才是那个需要救治的老伤员!
多想睡上一觉,可手术接的没完没了。这让你感到绝望,麻醉医生。
所以那些猝死都会是真的,麻醉医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对抗那死神。
手术成功那一刻,睁开眼睛慢慢苏醒。
一切都值了,麻醉医生。
接下一台吧,麻醉医生。
曲采用的是宋冬野的《董小姐》的,让在科室规培的一个医生录了Demo,我熬了一个通宵把朋友圈记录自己日常工作的片段剪辑成了一个视频,用这首歌发了一个彩视视频,发到网上后瞬间点击量过万,在深圳市麻醉圈引起了轰动。
自娱自乐吧,仅以此歌纪念那些逝去的同行,相比遗忘,你我更应该还念,愿这悠扬的旋律可以带来片刻安慰,轻轻唱出那些无法言说的痛。
谁都活的不轻松,一样面对城市的繁华冷漠,一路抗拒却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每天机器一样的工作、吃饭、睡觉。
既然你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你自己,擦干眼泪,要微笑,微笑既是一种表情,更是一种心情,继续前行,太阳照常升起!
2018年3月4日,女患,妊娠37周,胎盘植入,已经侵入膀胱和输尿管。准备行剖宫产手术。
和产科、介入治疗科、泌尿外科病例讨论后,先局麻穿刺行主动脉球囊置入,然后泌尿外科放置输尿管导管,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剖宫产手术。
胎儿娩出后,开始主动脉球囊充气阻断血流,手术顺利,出血不到1000ml,随着一声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
有未来真好!有希望真好!
俯瞰华灯初上的夜深圳,霓虹闪烁,灯火阑珊,纵横的车水马龙构成生生不息的城市脉络。
从事医疗行业经常不被理解,受委屈,但更多的是收获感动,无论世界怎样变化,都离不开爱。
都说医者仁心,但我觉得也可以称为医者“人”心,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仁慈之心,更要有医技专研之心,持之以恒的耐心,为人善良之心。
医生首先是一个人,把人做好了,把患者当做人,就不乏仁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疾病的残酷无情和人类的渺小之间,我学医20年不是为了和患者家属说一声“我已经尽力了!”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沐浴着深入改革开放的春风砥砺前行,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伟大的新时代,“醉”是一年好时节。
作者:钱宝华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0)

相关推荐

  • 袁钟:守护医疗行业的“绿水青山”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人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袁钟受邀在北京安定医院开展了一场题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人文智慧"的讲座.本期,我们将讲座部分精彩内容整理编发,以飨 ...

  • 【西安•和你一起过年】春节期间麻醉科为手术成功保驾护航

    口口春节期间,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共完成急诊手术.急救插管等麻醉工作40例,无一例麻醉意外及并发症,为医院春节期间的医疗工作的安全运行作出了重要的保障. 口口大年初一凌晨1点左右,麻醉科值班医生被急诊电话 ...

  • 急诊室里的急与不急,有意思

    作为急诊医生,我对于急诊的现状自然非常熟悉. 其实急诊室内的急,有四个层面: 1 家属急 2 病情急 3 医生急 4 抢救急 这四个层面的错位组合,构成了几个很有意思的场景. 1. 家属急,病情不急, ...

  • 快来抢救室会诊,家属很积极,等医生到达抢救室,家属不见踪影了

    周三我值班的时候,晚上八点钟接到抢救室的电话,曾医生,快来抢救室会诊,来了一位腹痛的老年女性,怀疑消化道穿孔,家属很积极. 消化道穿孔是我们普外科的急症,我一刻也不敢怠慢,赶紧从住院处飞奔去到急诊抢救 ...

  • 博习神外新青年(第11期):徐祥/脑血管病/在基层医院开展动脉瘤夹闭术的体会

    术者介绍:徐祥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主持江苏省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2020年江苏省第三十批医疗援黔专家. 代表作(第一/通讯): J Cer ...

  • 学医20多年的中医迷为何对拍打拉筋一见钟情(格莱珉系列 二)

    拉筋拍打 格莱珉(2):一个中医迷的快速体验心得 我先介绍自己,我是机关干部,酷爱传统医学,尤其是"非药物疗法".二十多年来,学过点穴.推拿.刮痧.拔罐.爆灯火,系统练习过气功,曾 ...

  • 20年前学医时,师父私下告诉我了一个对牙...

    20年前学医时,师父私下告诉我了一个对牙齿问题很灵的方子,并且专门叮嘱,只可用药,不可外传! 民间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牙齿有问题的人应该会感同身受.师父给我 ...

  • 20年前学医时,师父私下告诉了我一个祛湿...

    20年前学医时,师父私下告诉了我一个祛湿气很灵的方子,并且专门叮嘱,只可用药,不可外传,但是今天我违背祖训要将它写出来!   现代的人身上十有八九都有寒湿的问题,身上湿气重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红豆薏米茶, ...

  • 名医是怎样炼成的——全国名老中医郑邦本学医之路

    郑邦本,男,1939年1月出生,汉族,四川省奉节县人,高中毕业后,随名医郑惠伯学医.现为重庆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郑邦本传承工作室导师,全国第四.五.六批 ...

  • 【专业】上海想学医的同学看过来!新出炉的20年专业分全解析!

    医学类专业在历年高考中虽不是顶热专业,却是常驻热门专业,是大量高分考生报考的热门. 2020年更是特殊的一年,年初疫情汹涌来袭,各地医生护士大无畏,奉献自我的精神,让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正是因为各行各 ...

  • 100名医生告诉你学医的理由

    Feb. 2 当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之后,热爱不需要理由. 来源 | 辅导员娘亲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蔓延,大量的医护人员站上了抗战病毒的第一线.这不禁让我想起2015年我在医学朋友圈征集的&q ...

  • 学医沉思录(20)——试药须知

    一切问题,除了常规视角,更需要逆向认知.在早期的时候,我对<本草害利>这本书持有偏见,因为这本书关于中药对人的不利影响描述较多,很容易因此产生对某些中药的偏见,随着不断的学习,尤其看到很多 ...

  • 《小郎中学医记》系列 20 菊花篇

    上期学习:<小郎中学医记>系列 19 桑叶篇 挑灯火与添灯油治眼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 ...

  • 大学毕业快20年了,没想到学医的同学里出...

    大学毕业快20年了,没想到学医的同学里出了这样一个人. 他放弃了稳定的高收入,老婆好说歹说劝不住,誓死离开北京,跑到祖国南方一个偏隅,在一个近似于村落的地方,开了一家医学绘图公司. 他的公司员工回宿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