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稿设计中的常规手段:再说篆刻章法的疏密

如果你要问一个篆刻老手,篆刻里最难的事儿是啥?他多半会回答你,写印稿!平常所说的“七分篆,三分刻”里,写印稿在“七分篆”这一块,也就是说,纵刀施刻似乎稍容易些,而写印稿相对要难得多。关于这一点,大篆刻家吴昌硕,黄牧甫都是例子,因为他们也是“篆凡易数十纸,而奏刀立就”(黄牧甫“国钧长寿”边款)的。

(黄牧甫“国均长寿”及边款)

既然名家制印写印稿是个难点,想必对于一般的篆刻人来说,这当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是每当有篆刻新人找老手免费写印稿时,老手一般无法答应的原因,写印稿是件烧心血的事儿,并不是随便画画就算完的。

写印稿当然牵涉字法、篆法,因为选择正确的字法,并以美的篆法写在印稿上很重要,但写印稿最重要的一环却是章法,甚至象赵叔孺这样的大家,在教授他的大弟子陈巨来时也说:“刻印章法第一,要篆得好,刀法在其次也……”(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章法是写印稿时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既然章法是写印稿时最难处理的问题,那我们就先把精力集中在解决章法这个问题上。那章法中最难处理的问题又是什么呢?前几天写过一篇文章,文章大意说,章法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是印面的秩序。那继续追踪这个问题往深处,保持印面秩序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疏密,显然就是疏密。

印面的秩序首先体现在疏密上,不管是三密一疏,还是三疏一密,再或者斜角的呼应,线条对空间的穿插,对文字笔画进行的增减等等,都是为了造成印面秩序中的疏密对比关系。无怪乎赵之谦会说:“余所得集古印谱,以《西亭印纂》为最精,又得童山人钰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强恕堂鉴存古印,又郭止亭《汉铜印选》,合计阅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异,盖一聚一散,仍此数颗不坏之宝。万事类然,无足异也。”(赵之谦《铜鼓书堂集古印谱记》)赵之谦大师把古印章的章法总结四个字,就是“一聚一散”,并把这一点认为是“不坏之宝”,显然,赵之谦的章法处理中,这是他最重要的处理手段(下面会有例子)。聚处当然是密集的,散处当然是疏朗的。一聚一散,再简洁一些,就是“疏密”二字。

疏密影响印面秩序的手段有哪些呢?无外乎三种:1、任疏任密,不做过多处理;2、疏处更疏,密处更密,造成更强烈的对比;3、疏处填密,密处造疏,均衡疏密对比,尽可能填补疏密造成的影响,而保持印面均衡。

1、任疏任密,不做过多处理

其实这是汉印里经常用的一种自然主义处理方法,不管是哪四个字,设计时都是中间一个十字界格(最后会省去),四个字平均分配在各自的地盘上,这是最常规的印稿设计方法,把字写出来,平均分布到印面上,不用做任何调整。如汉印里的例子:

(汉印:校尉之印)

(汉印:淮阳王玺)

完全不因为某个字的笔画少就做调整加粗或缩小地盘,也不因某个字的笔画多而增加地盘。这是章法中最普通也最常见的安排方法。显然,也是最不用动脑子的做法。近现代名家的印作中,这样的作品极多,略举两例:

(汪关:陈继儒印)

(黄牧甫:古槐邻屋)

2、疏处更疏,密处更密,造成更强烈的对比

由于有时候选定的入印文字是特定的,不能改变的,因此,在任疏任密、不做任何疏密调整的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印面的失衡,如汉印中有这样的例子:

(汉印:侵骑千人)

(汉印:三川尉印)

由于天然字形的原因,按照任疏任密的方法布排之后,这两方印都失去了平衡,因此,在任疏任密的原则之外,还有两个办法调整疏密对比,对章法产生影响。

疏密对比之下,印面更有视觉冲击力,因此,第二种办法就是使疏处更显得疏,密处更显得密。强化疏处使之更疏亦可,强化密处使之更密也可以。总之是强化,强化到极致。汉印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太医丞印”,这方印已经被举例举烂了,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的章法原理:

(汉印:太医丞印)

太字被缩短了左右垂脚,因此大字处在最疏处使之更疏,当然,聪明的汉人还采取了调和措施,他们调细了医字的笔画,把太字也加粗了,因此,印面并没有因此失衡,既疏密对比强烈,又不显得突兀。

再举一方私印:

(汉印:司马丁)

这也算是一方名印了,成为名印的原因就是强烈的疏密对比,这是一方三字印,不管如何布排,总要有一字独占一行,汉人的做法是让本来字形较为复杂的司马二字合并占用一行,而字形极为简单的丁字单独占一行,疏密二字,用到了极致,当然,视觉冲击力也达到了极致。

用大疏大密进行章法处理的印人,赵之谦是最突出的,举例他的作品:

(赵之谦:赵之谦)

显然,之字的篆法明显与正常的处理不一样,似乎违背了篆法,但正因此,左左上角造出了两块突出的红地,这方印看上去更醒目了,当然,视觉上的“潜虚半腹,峻拔一角”并不显得突兀,因为赵字的肖部,赵之谦也做了一块留红,与左上形成呼应。

(赵之谦:汉学居)

这方印也是名印,跟汉印里的司马丁一个做法,简单的字反倒单独占了一行,疏密对比强烈,又因留红的“计白当黑”作用,印面并不失衡。

(赵之谦:胡澍印信)

赵之谦强调疏密关系的印很多,看这一方的“印、信”两字,显然,都在造空,造空的原因大都在于强调对比,改变章法上的单调,使印面更加生动。

当然,这种做法决不只有赵之谦一个人这样做,很多篆刻大家是不谋而合的,邓石如:

(邓石如:觉非盦主)

“主”字,邓大师额外选择了大篆的篆法,左下角由此大疏,印面由此活力大增。

(吴昌硕:书征氏)

氏字的突出空白,与司马丁是一个思路的,不再多说。

总之,强调疏密关系,可以在我们写印稿中加以尝试应用,它远比任疏任密的原始章法更有创作意味,有时这样写出来的印稿,效果要好很多。

3、疏处填密,密处造疏,均衡疏密对比

这种方法是人为的消灭疏密对比,它追求另一种印面章法原则,就是均衡。汉印里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我们前100方作业中的:

(汉印:汉委奴国王)

汉字拉长,直接占了两个字的位置,这固然是五字印内容的规定,但汉字的拉长,显然是在消弥印面的疏密关系。再比如:

(汉印:闵胜之印)

这方印改变了印面四字的占位面积,两个复杂的字占位明显增大,如果不这样做,之印两字都过疏,印面会失衡。这是改变印面文字占位大小来改变疏密关系的方法,我们写印稿时也可以尝试。同理

(汉印:尹辅私印)

汉人改变了四个字的占位面积,消灭了印面的疏密关系,印面呈现极度的均匀之美。这也是我们写印稿是可以考虑消弥疏密改变占位面积的一种方式。再比如:

(汉印:林建印)

为了达到疏密关系的调和,汉人索性改变“建”字的篆法,对于我们来说,这也会在写稿时有所启发,但是,这需要较好的篆法基础,不要为了章法,写错字。

当然,篆刻名家们当然也有这样的作品,比如邓石如:

(邓石如:太羹玄酒)

太玄两字给另两个繁复的字让出了大部分印面空间,但印面却因此均匀了,因此显出匀齐美。

(齐白石:煮画山庖)

虽然仍有疏密对比,但煮与庖两字明显增大面积有削弱疏密的作用。

(吴昌硕:樊家榖印)

扩大复杂的字的占地面积,吴昌硕也这样做。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举下去了。

总之,关于疏密调整,是写印稿时处理章法的有效手段,而调整疏密的手段大致是这三种:

1、任疏任密,不做过多处理;

2、疏处更疏,密处更密,造成更强烈的对比;

3、疏处填密,密处造疏,均衡疏密对比。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在实际写印稿过程中,心里都应当有清楚的认识,这方印,大致的章法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去设计疏密关系,当然,写印稿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疏密只是其中的一种,先说这么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