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巨来印风的祖师爷:汪关

坊间传说学篆刻可以有两种顺序,一则从秦汉入手,后学明清诸家,再偏师以成自家风格,一则是从明清流派诸家入手,学完明清,再去秦汉印里找找根基,这是两个方向的入手方法,但另有一法,则是从一位印人的印作入手,这位印人就是明代汪关。他是秦汉印与明清印的一个中间点,我们可以把从汪关入手视作承前启后的切入点,学汪关可以继往开来,实在是一个精确的入手点。

(汪关像)

《印人传.书沈石民印章前》中提到,明文彭之后,篆刻界分两派继承发展,其中“以猛利参者何雪渔”,“以和平参者汪尹子”,将何震与汪关并称,称他们是当世能得到文彭真髓的两在印家,这种评价实在极高。今天说说这位汪关大神。

汪关(1575-1631)字尹子,原名东阳,字杲叔,安徽歙县人,住江苏娄东,明代篆刻家。明万历甲寅(公元1614年)汪关偶然得到一颗汉铜印,印文就是“汪关”,他觉得太精美了,由此改名为“关”,并且以“宝印斋”名其室。就是这方印:

(汪关铜印的印蜕及汪关的手书)

跟何震一样的,在刀法上,汪关刻印善用冲刀,但不同的是,何震表现出来的是猛利的印风,而汪关却用冲刀表现出了和平气象。同一种刀法,表现截然相反,汪关印风的最大特点是用刀光洁、稳健、含蓄。由此构成了汪关浑融儒雅,静逸冲和,古穆持重,与其他仿汉而成大家的印家相比,汪关的印,线条中锋挺拔、含蓄,方中有圆,浑厚、静穆、典雅,在他的印章里,极少表现出刻刀转折或硬刀硬石崩裂的痕迹。我们来多看看他的印章:

(汪关私印)

装饰性极强的鸟虫篆印风,在汪关手里,也是干净平和的。

(汪关之印)

(汪东阳印)

把这些印放到汉印里,如不认真研究,何以能分辨出来呢?

(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

如果安静地临上大批量的汉朱文印,则不难看出,汪关从汉朱文汲取的营养有多么深厚。

(偈庵)

如果不是深深领悟汉细朱文印的流畅线条与古玺印的淳古气息,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印作呢?

(程孝直)

这不就是汉玉印吗?接着往下看,如果我们把汪关的印多看一些,就会发现汪关的印风风格:

(塞翁)

(归昌世印)

(归文休)

(张圣如)

(汪泓之印)

(肩父)

(刘世仔印)

(赵均之印)

(听鹂深处)

(朱潭之印)

(长州娄氏)

(殷懋新印)

(寒山长)

(寒山长)

(徐光启印)

(王时敏印)

(菉斐轩)

(秋爽轩)

(李宜之)

(程嘉遂印)

(获古斋)

(得娱馆)

汪关仿汉、仿元朱文,摹古功力之深,用刀挺峻流畅,以工整精确致胜,气象富贵。在笔法上,汪关的线条稳健,沉着,气度从容,圆转弯曲,弧势舒展,静中寓动。由此表现出了精细清秀,雍容华贵,婉转多姿的特点,又因为汪关在处理笔画交接处,又有意加粗,就如铆钉焊接,并由此增加了纯厚、凝重趣味,并使字形结构更加牢固、强健;有些作品中,汪关在笔画中段,又故意作细、作断,增加笔断意不断的意趣,像古印的斑驳或者像秦汉砖瓦的断残之形,使整个印章展现出醇朴、古穆气象。这种“法汉而不囿于汉”的印风由于汪关长期居于江苏娄东,被后世称为娄东派,成为清秀、文雅一路的典范,其后沿此印风而下的大家有林皋的鹤田派,由此再往近代的还有赵叔孺,并在赵叔孺的弟子陈巨来手里达到了极致。

由此,我们建议,如果立根学印,汪关是个关键人物,新人可尝试从汪关入手,立根学陈巨来而终觉困于精整印风,需要寻求突破点的,可以向汪关上溯,远接汉秦气息,由此使自家印风更加醇古、浑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