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速射炮十三:江南速射炮没有加装经远,装在威海炮台痛击日军

#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历史冷故事##国防科普#

甲午速射炮十三:

在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位于上海的江南制造局紧盯世界最先进潮流,先后生产了4门305毫米巨炮、4门152毫米速射炮、12门120毫米速射炮。但是由于清廷内部派系林立,各督抚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导致这20门至关重要的先进火炮,只有5门调拨到了北洋。

而这里面更是只有4门炮,在开战已经一个多月以后的9.11送到了北洋海军。而这个时候,距离9.17的黄海大战,已经只有六天了!


一、预计加装经远级的四门江南局速射炮

那么这四门江南局120速射炮到了北洋海军,干嘛用了呢?让我们看电报:

9.8丁提督在刘公岛收到李鸿章来电:“经远”、“来远”两舰船尾需换十二生的快炮,沪局前解4尊并子药,可提回速设。张(文宣)、刘(超佩)需炮,或用戴道处存沪局一百八十镑4尊,或借用营口十五生的、十二生的各2尊均可。即与张文宣商妥,并告诉戴道宗骞和刘镇超佩照办。即复。

也是说在1894.9.8电报中,提到原定是要把这4门120速射炮,加装到张文宣负责的刘公岛炮台、和刘超佩负责的南帮炮台各两门的。不过因为两艘经远级船尾需换快炮,因此准备临时加装到经来船尾。而根据战前北洋加炮计划和战时来远的维修记录,该炮是准备安装在“耳台舱后两处”,每舰各加装两门的。

可是,当时速射炮的陆用和舰用炮架是不同的,江南局速射炮所用的是陆用炮架,可以用在军舰上的吗?

这其实是可以的。当时的陆用炮架其实和舰用炮架大体相似,只有细节略有不同。准确来说,就是舰用型中间的磨盘座要低一点,磨盘下部低于炮罩,可以穿透甲板安装。这样火炮的旋转机构在甲板以下,战时不容易中弹,生存性自然要高一些。

而陆用型炮架的磨盘座很高,这样只需要加固下面的地面即可,不用穿透安装。因此你要是硬要改造的话,那么40磅速射炮用陆用炮架,也是可以安装在军舰上的。而且因为只需要加固仓面甲板,而不需要穿透甲板安装,因此工程量并不大。

唯一的缺点,就是这样会造成炮位较高,中弹概率较大而已。当然了,北洋那时候也没工夫挑这个小毛病了,因此经远改造计划应该是十万火急首先要办的。

而在近些年发现的经远号残骸中,也发现了120速射炮的炮弹。表明这个加装计划,当时其实是正在实施中的。


二、江南速射炮并没有用于改装经远级

那么,这是不是就表明经远级战时有120尾炮呢?事实真相当然不是这样。让我们看看时间点:

1.在9月8号电报中,李鸿章提到给经来加装四门120速射炮

“经远”、“来远”两舰船尾需换十二生的快炮,沪局前解4尊并子药,可提回速设。

2.在9月11号晚,丁汝昌提到商议配置经来后炮事宜。

9月11日晚,丁提督在刘公岛致电李鸿章:明晚率大队开赴旅顺,与龚道商议配制“经远”、“来远”两舰后炮等事。

看清楚,9.8李鸿章加装电报到。而在9.11白天来远出发后,9.11晚上丁汝昌才开始讨论经远来远加装尾炮的问题。

3.在9月11号来远已经提前出发接人。

9月11日(八月十二日),丁提督派北洋海军“致远”、“靖远”、“来远”3舰护送在威海稽查海防防御事务的大臣吴大澂回天津。

看清楚,来远舰9.11就出发送人去了,可见来远是没有时间加装尾部120速射炮的。话又说回来当时军情急如星火,出动三艘主力战舰去护送视察大臣,这操作简直让人无语。

4.经远随大队9月12号出发。

9.12夜晚,丁提督率北洋舰队驶离威海,开赴旅顺。为了确保海运航道平安,他率主力舰先绕道成山头一带巡弋后,再前往旅顺口。而为了迷惑日本人,他还进行了佯动:,他令“超勇”、“扬威”、“平远”、“广丙”、“镇中”、“镇边”、“福龙”、“左一”等舰艇直接前往旅顺口。9月13日(八月十四日),丁提督再率北洋舰队抵达旅顺。9月14日(八月十五日),丁提督率舰队抵达大连湾集结后,令各船抓紧时间装煤,还与舰队高级将领议妥,如何兼顾护送运兵船及北洋海域航道安全等事。

也就是说9.12晚上,丁汝昌就率领大队包括经远号出发了,到了9.14和前期出发的战舰一起,直接就去了朝鲜,然后就是9.17黄海大战。由此可见,经远号也没有加装120尾炮的时间。

因此近些年水下考古发现的120炮弹,有可能只是预先运输部分炮弹上船,为后部两门120速射炮加装提前做准备而已。而根据来远号战后受损照片来看,黄海大战时来远尾部,还是多达五门的小口径速射炮群,并无中口径速射炮的安装迹象。而在黄海大战后,来远从威远调拨了两门105克虏伯炮,分别加装在预定的来远后部。

12月10日,丁汝昌在镇远触礁维修的电文中提到:“来远要工略完,惟舱面上铁板上柚木板及各舱房间乏料维修,拟先尽机厂材料用。已调威远十生半炮两尊,安其耳台舱后两处,勿需南下,不误战事。”

因此,经过多方考证我们得出结论:经远级在黄海大战前,并没有安装中口径尾炮,尾部仍然是小口径速射炮群。

而如果经远号后部如果装备了这两门至关重要的速射炮,那么在日军比睿号迫于无奈、横穿北洋大阵的时候,经远号根本无需排布水兵准备跳帮夺船,而只需要在近距离以两门120速射炮进行平射,八分钟至少可以发射80发,比睿号必然被击沉!


三、江南局速射炮的最终去向——刘公岛和日岛的陆地炮台

前文我们已经论证过了,这四门至关重要的120速射炮最后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安装到两艘经远级上。那么,它们去了哪里呢?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它们被安装在刘公岛和日岛的陆地炮台上。据日方战后缴获资料,有东炮台“十二姆安式速射炮两门”的记载。

而更详细的记录,则来自于《战后の刘公岛》一文中的记叙:

东泓梢炮台南低地有兵营、炮卒屯所;兵营西有新造一炮台,专备东口防御,有十二珊速射炮二门、二十珊炮二门。又,“刘公岛の最高山峰”炮台新备榴弹炮两门;日岛设隐现炮二门、速射炮两门 。

因此这事情就很清楚了,这4门120速射炮因为到得太晚,没有赶上加装经远级,更不是什么传说中的换装广乙级。

广乙、广丙两艘鱼雷巡洋舰从建成那天起,装备的就是各3门克虏伯35倍120早期速射炮,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变过,和江南局仿制的40倍阿姆斯特朗120速射炮毫无关系。

调拨到北洋海军的四门江南局120速射炮,是在刘公岛的东泓炮台和日岛炮台各装设了两门,并没有任何一门炮被安装到军舰上。甲午海战中的参战清朝军舰,其实没有一门真正的速射炮。日本海军在速射炮领域,对北洋海军是取得了67:0的绝对优势。

不过当然了,江南局的40倍管退速射炮性能非常先进,因此这四门火炮虽然只装设在了陆地炮台,但是在威海卫保卫战中仍然起了不少的作用。在刘公岛东口和日岛设置的这两个速射炮台,正好形成了交叉火力,再配合210重炮和200毫米地阱炮,严密封锁了威海湾的东口。这里面最主要的火力输出,就是日岛炮台。

日岛位于威海湾内,扼守着进港的门户,其位置极为特殊。李鸿章曾经亲自乘小轮勘视炮台基址。后来北洋护军在岛上修筑起了地阱炮台,炮位里有两个大地阱,装设着英国阿姆斯特朗厂制造的200毫米口径地阱炮2门,这种火炮打一炮会自动下降,这就好比是一个会动的狙击手,只有开枪的时候才会露头。

除非对手能把握开枪的那一瞬间反击,不然这种炮自身就是绝对安全的。而除了地阱炮,该炮台还有陆军的65毫米平射炮4门进行掩护,可以说是固若金汤的。

而清廷对此也颇为自豪。在李鸿章奏校阅海军事折中称:“臣等于十七日至黄岛,次日至日岛实验地阱大炮,于隔海里外置靶,一击而中,瞬息升降,灵准非常。比较旅顺,威海,大连三处十七年以后接办各二,臣等周历履勘,工程柄极精坚,布置更臻完密。”


四、日岛炮台战斗

在威海卫保卫中,日岛炮台因为位置重要,又加装了两门江南局120速射炮,以地阱炮和速射炮两种先进火炮的配合。在战斗中表现非常突出,多次打退日舰的进攻。

1895年1月30日,日军仅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先后占领了威海卫以及南北两帮的诸多炮台,随后对刘公岛及港内的北洋舰队发起了全面进攻。刘公岛和日岛炮台的各种炮火,开始对日军进行坚决的还击。

据日军的战史资料记载:“此役,敌炮台颇能战。以八门大炮抗击我舰队二十余艘,运转巧妙,猛射我各舰。”

当时参战的北洋海军洋员肯宁咸,在回忆里记载了当时激战的情形:“萨管带带领了30名水兵来守这炮台。他在这岛被攻时非常奋勇,虽然冒着不绝的炮火,他亲自把守着速射炮。一次,三个水兵守着一门炮,冒着凶猛的轰击,其中有一个因炮弹爆发,颈上、腿上和臂上三处受了伤,可是一等伤处裹好,他仍旧坚决回到他的职守,只手助战。”

由此可见,江南局的120毫米速射炮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位当时亲自把守120速射炮的指挥者,就是时任“康济”舰管带、民国时期官至海军总长、新中国成立后荣任首届全国政协委员、军委委员等职,唯一一位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北洋海军将领——萨镇冰。

而刘公岛失陷后,这四门江南局速射炮也全部被日军缴获,而这个时候调拨北洋的3600发120速射炮弹,已经仅剩58发!其后该炮因为技术先进而且弹药通用,全部被日军留用了。以上,就是江南局速射炮在甲午战争中的全部作战经历了。

勿忘历史,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战后の刘公岛》

《中国近代兵工史》

《马吉芬回忆录》

《下濑雅允回忆录》

《江南制造局记》

《试析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向东亚转移的开端》

《克鹿卜快炮图说》

《沿江沿海各省炮台图说》

《李鸿章全集》

《盛宣怀传》

《日清战争》

《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

《晚清北洋海军威海卫基地要塞设防考略》

《龙旗飘扬的舰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