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七子”施闰章

“燕台七子”施闰章

江海岸

他是杰出诗人,以诗名称雄全诗坛数十年。

他是官宦典范,以清正有为、造福于民名垂史册。

他就是清初宣城本土卓越的文化名家、时称“燕台七子”的施闰章。

施闰章,号愚山,明朝末年生于宣城双溪(今宣州区双桥街道施村)。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当时的理学名家。虽出身书香之家,但施闰章自幼父母早逝,养于祖母,视叔父如父。叔父施誉,学识渊博,施闰章自小受教于叔父,发愤读书,孜孜不倦,少年时代以擅作诗赋、古文知名宣城一带。18岁考中秀才后,施闰章又有幸游学于复社名士沈寿民等人的门下。

复社,成立于明末,是一个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政治、文学团体。明代以八股文取士,读书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师交友,结社成风。清初一代名士顾炎武就是当时的复社领军人物之一。复社名士宣城人沈寿民,当时在全国文坛颇有影响,施闰章从学于他期间,博览经史,诗文水平大长。

不仅如此,青年时期的施闰章为开阔眼界,还独自一人远赴燕京(今北京)游学,期间与宋琬、严沆等七位知名诗人一起以诗歌唱和,闻名京城,时称“燕台七子”。在这七人中,以施闰章、宋琬的诗歌影响更为突出。宋琬,山东莱阳人,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他应试县、府、道皆名列榜首,后以高材生之名入京深造,名噪京华。施闰章与宋琬诗风相投、诗名相当,所以当时有 “南施(闰章)北宋(琬)”之美称。

宋琬画像

施闰章的文章主要学习欧阳修、曾巩等前辈,诗歌又以杜甫、梅尧臣等名流为师,犹以五言诗见长。“田中有啼儿,声声呼阿母。母死血濡衣,犹衔怀中乳。”这首《上留田行》,短短20字,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的悲惨场景令人振聋发聩。施闰章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动乱之世,兵祸不断,赋税繁多,民生凋弊,这样的时代背景,让他的诗歌呈现出平中见奇,关注现实,尤其关心百姓疾苦的鲜明特点。其诗风与之前宣城大诗人梅尧臣极为相近。尽管施闰章与梅尧臣没能生逢同一时代,但施闰章少居乡里时,同梅氏家族一直走得很近。史料记载,当年与施闰章交往频繁、并有一定文化知名度的梅氏族人,有梅清、梅磊、梅庚、梅文鼎等人,而施闰章本人的原配夫人,就是梅氏家族的一员,可见施、梅二氏关系之密切。

施闰章于清顺治三年,28岁的时候中得举人,31岁又考取进士,随后步入仕途。他从政18年,期间南下广西,北上山东,当过执政一方司法刑律的刑部主事,任过掌管一省教育的提督学政。每到一地,为官清正、造福于民,广受百姓拥戴、朝廷赞许,同时,他公务之余,总会把所见所闻付诸笔端,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影响广泛的诗歌名篇,在这些作品中,清朝军队的杀掠,贪官酷吏的横行,战乱、天灾、赋税交相煎逼下农村的荒凉凋敝,各业百姓的深重苦难,尤其是妇女的悲惨遭遇,都得到深刻反映,以至于他的诗名、诗歌成就远远超过了他为官的政绩。

同时期的文人汤斌撰写的施闰章墓志铭中说:“公(施闰章)知名海内者垂四十年”;稍后的文艺评论家袁枚撰文称,宣城自古“多诗人,梅宛陵之后,本朝愚山先生其最著者也”;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在其《摘句图》一书中评价说:“予读施愚山五言诗,受其温柔敦厚,一唱三叹,有风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无缝……至于清词丽句,迭见层出。”由于王士祯尤爱其五律佳句,特意将名句摘录汇编成《摘句图》。王士祯还评价说,自清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意思是当时的诗歌成就没有超过施闰章和宋琬的,可见施闰章在清初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官员,施闰章的名气和影响虽不及诗歌,但同样是一位颇有建树、广受称道的优秀官吏。顺治六年,31岁的施闰章中进士后,受任刑部主事一职,派往广西桂林,掌管一方的司法刑律,负责案件诉讼、审理工作。任职数年期间,他以断案公正、为官刚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并赢得朝廷赞许。当时的刑部尚书称赞他 “引经折狱,平反者盈十百,而大憝者终无幸者。”意思是说,施闰章到任后,针对百姓的反映,重新审理了许多案件,平反多年累积的冤案近百起;不畏权势,查找、缉拿、严惩真凶,使其无一幸免于法外。此举,净化了桂林一带的社会治安和风气,也体现出施闰章作为一个封建官吏了不起的的官品和勇气。

施闰章典试河南时书扇面

7年后,38岁的施闰章参加了高等御试,名列榜首,之后调任山东任提督学政。提督学政于清雍正年间开始设立,每省一人,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纪晓岚 、张之洞等名流都曾担任过提督学政。施闰章任山东学政共五年,期间他做了许多有益于教育的事。当时,施闰章的诗歌影响已知名全国,他到任后,各地慕名登门求教的读书人、诗人名士每天不断,而他都能一一给予解答,不厌其烦。而作为主政一省教育、科举考试的官员,施闰章更是不受请托,惟才是举, “不拘一格”识人才,博得世人赞佩。许多优秀人才正是由于他的慧眼发现,才得以脱颖而出,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清代大文学家蒲松岭。蒲松龄,出生山东淄博农村,虽然年少即才学出众,但他一生始终与科举考试格格不入,唯独在19岁时有一次例外,这一年他在秀才考试中名列全县榜首,而这次例外正是源于主考官施闰章的赏识和独具慧眼。施闰章爱才、惜才和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为官品德,改变了蒲松龄的命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部垂世之作《聊斋志异》。

5年后,施闰章调离山东,蒲松龄连续四次赴考举人均落榜,失意之余,回想起施闰章对他的提携之恩,尤为感激、感慨,他把这份浓厚的知遇之恩写进了他的书中,在《聊斋志异》之《胭脂》这个故事中,蒲松龄先在篇中称赞施闰章:“贤能称最,又有怜才恤士之德”,在附则中又说:“愚山先生,吾师也。……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者所及。”意思是说,施先生是我的老师呀!我初次接受他的教育时,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那时候就见他奖励、扶持学子,其诚恳的真情唯恐表达不尽。学子有一点小冤屈,一定要婉转地呵护他,从来不借此作威作福,讨好权贵。他像孔子那样维护和宣扬儒家教义,不止为一代人所敬仰。他爱护人才如同自己的生命,审阅学子的文章尽心尽力,绝不会屈才,尤其不会像后来的学政那样敷衍了事。蒲松龄这段真情告白似的文字,道出了对恩师施闰章的无限敬仰之情。遗憾的是,自施闰章离开山东后,不仅两人再也没见过面,而且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大体成稿,只在小范围之内传播,四年后,施闰章溘然仙逝,很可能施闰章生前未能读到学生终其一生的这部惊世之作。此外,清代著名的戏剧文学家洪昇当年从默默无闻走向文学成名之路,同样是施闰章一手提携、举荐。

1661年,43岁的施闰章调任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湖西道辖临江、吉安、袁州三府。布政司参议是一个掌管一方民政、田赋、户籍的官职。当时施闰章管辖的湖西地区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百姓纷纷起来造反,为此官府残酷打压,牢房人满为患。施闰章一到任上,即往民间了解民情,发现农民因无力交粮,被逼为盗,于是他写了一首《劝民急公歌》,进行劝导宣传。诗中既对官府的暴政加以指责,也道出了百姓起来反抗官府的真正原因,他一面疏导百姓发展生产,一面多次向朝廷奏请,为老百姓减税减赋,这样减少了犯罪。数月之后,湖西地区的乱局即得到安定。他在江西任上6年期间,还十分注重民风教化,重修两座书院,亲自讲学,其中包括留存至今、著名的白鹭洲书院。史料记载,在江西白鹭洲书院讲学时,远近常有千人来听课,施闰章讲学浅显易懂,道理深刻,引人入胜,即便一个贪吏,听他讲学的次数多了,也会自惭形秽,痛改前非。由于一系列惠政深得民心,所以湖西一带的百姓尊称他为“施佛子”。 康熙六年(1667),朝廷裁撤道使,施闰章被罢官。闻听消息,湖西的父老乡亲多次联名挽留不允,于是地方集资创设龙冈书院,以纪念他的德政。临别那天, “父老夹道焚香,泣送数十里”,场面何其感人,施闰章在一方百姓心中的位置可以想见,而施闰章临别之际,却寒酸到连自己的盘缠都不足。

施闰章在北京的故居

罢官那年,施闰章49岁。这一年,他结束了18年的官宦生涯,回到老家宣城双溪闲居下来,但回乡的施闰章并没有闲下来。他一面服侍叔父施誉,一面致力于家乡的文化事业,领头创办“宣城书画社”。这是清初宣城本土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化艺术社团,其中包括高咏、梅清、梅庚、梅文鼎、沈泌以及外来的大画家、诗人石涛,众多诗书画界名士切磋诗文,研习书画。后来,在宣城书画社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宣城诗歌和绘画的流派,史称 “宣城体”和“宣城画派”。“宣城体”诗歌主张学术与文学水乳交融,追求“清深”诗境和“朴秀”风貌,语言简净、句调整严,呈现出独具一格的“清真雅正”的艺术特色,雄踞清初文坛十余年之久。

康熙十八年,施闰章61岁。这一年,回乡生活整整十年的他应朝廷一再应诏,重返京城翰林院为官。4年后,施闰章病逝于京邸,享年65岁。

施闰章一生诗名冠绝,官声斐然,著作颇丰,《学余堂诗文集》等各种文集、杂记共计100余卷,这些都是这位清初名家留给世人宝贵的文化遗存和精神力量。

(作者江海岸系宣城广播电视台“宣城记忆”栏目负责人)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0)

相关推荐

  • 杜甫之于李唐王朝:是抹黑者还是增光者?

    丁启阵 杜甫像 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文学要为政事为黎民服务的治国方略,按照作家要做自己所处时代的吹鼓手与欢呼者的文学家处世理论,按照作家必须传递"正能量".稍微描写反映一下官府社会的 ...

  • 施闰章居官三十余,仕途顺达,深得百姓爱戴

    施闰章(1618-1683) 字尚白,一字纪云,号愚山,晚号矩斋,又号蠖斋,清初宣城(今属安徽)人.他一生居官三十余年,而且仕途较 为顺达. 他于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顺治八年得授刑部湖广司主 ...

  •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古诗三百首,施闰章《过湖北山家》

    过湖北山家 [清代]施闰章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在回家的路上经过靠近石 ...

  • 施闰章《送杜审舒归里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杜生审舒自齐归,施子赆焉,司橐者以匮告.杜生谢,且蹙额曰:"先生念我则至矣,然窃疑厚人而忘已也."意者太左计.施子曰:"若以我为过廉乎?予盖天下之贪夫也. ...

  • 一天一首古诗词:【清】施闰章《过湖北山家》

    唐诗宋词天天读 读诗读词,赏花赏月:每天被诗词相约,做一个雅致的人. 1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过湖北山家 [清]施闰章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老 ...

  • 一诗丨清·施闰章《过湖北山家》: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一天一首古诗词 107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过湖北山家 [清]施闰章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译 文 在回家的路上经过靠 ...

  • 论施闰章悼亡诗文

    论施闰章悼亡诗文 夏建圩 微信版第997期 悼亡诗,一般指诗人悼念逝去亲友之诗,而在古代中国诗歌文学里,悼亡诗更是用来悼念亡妻的专指体裁,西晋文学家潘岳三首悼念亡妻诗,成为开山之作:历代不乏效仿者,并 ...

  • 清初大诗人施闰章一首《山行》,同样写得很美,山野春景如诗如画

    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可谓是千古名篇,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可是句句唯美,犹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古人在某个方面是共通的,尤其是对于风景的描摹,所以除了杜牧写过之 ...

  •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   交 游 考 论 章建文 微信版第530期 摘要:宣城与桐城是清初皖江的两个文化重镇,分别以诗.文占据了当时文坛重要地位.然而学界少有从皖江地域的视野来考察两地文学文化的交流.融 ...

  •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上)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   交 游 考 论 章建文 微信版第529期 摘要:宣城与桐城是清初皖江的两个文化重镇,分别以诗.文占据了当时文坛重要地位.然而学界少有从皖江地域的视野来考察两地文学文化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