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卢村水库建设简史(上)

卢村水库建设简史

杨  益

微信版第766期

概  述

卢村水库位于无量溪河上游,距广德县城东南10公里,水库集水面积139平方公里,平均年产水量1. 22亿立米。水库是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养鱼、城市供水、旅游观光等综合利用的省重点中型水库之一,是广德县最大的蓄水工程设施,是以县办为主、国家辅助的水利基本建设工程。
1、地理位置与气象特点

卢村水库位于东经119。20' 47",北纬30。56' 08",天目山余脉和黄山余脉交汇地区。流域内山峦起伏,竹木成荫,最高为荷叶山,海拔727.4米,最低点为大坝底,海拔61.0米。

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4℃,月最低气温2.6℃(1月)。月最高气温36.5℃(7月),年平均降雨1560毫米,月最大降雨量588.8毫米(1984年6月),月最小降雨量为17.2毫米(1983年1 1月),年平均无霜期229天,霜期及降雪多在11月到次年3月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小时。全年风向多为偏东风,其次是西及西北风。卢村水库流域内为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花岗岩地区。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确定,广德县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以下,属非设防地区。

2、兴办缘由

卢村水库属无量溪河流域,地形南高北低,山高坡陡,暴雨期洪水泛滥,天旱时蓄水困难。故民谣说:“无量溪河真出奇,七日无雨晒河底。一场大雨洪水涨,下游百里没得吃。”特别是1959年夏,连续77天无雨的严重旱灾和1960年7月发生的3号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冲毁山地农田,淹没民房、道路,使无量溪河下游的县城区、高湖、杨杆和郎溪等沿河两岸遭到严重灾害。当年粮食减产,加上上年欠收,人民群众生活极度困难。

灾后,当时的芜湖地委常委、农工部长林德江陪同省长黄岩到卢村乡视察灾情时,对1956年水阳江流域规划提出的在卢村建造一座水库的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尽快完成修建卢村水库工程,坝址可从小灵山连接到黑虎山,包括桃山、同溪、甘溪沟水系,可蓄水灌溉,防洪抗旱,减少下游连年水旱灾害。

1964年9月,芜湖行署水电局和广德县水电局共同组织技术人员对无量溪河流域进行了流域规划,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勘探队负责对水库枢纽工程地址进行地质钻探,并提出了地质报告及附图。在省水利厅设计院的指导下,完成了《广德县无量溪河流域规划报告》。报告提出:为了解决本地区的洪旱灾害,必须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其根本措施是在山区进行群众性的水土保持,中下游的防洪灌溉,需在无量溪河上游修建以防洪、灌溉为主,兼以发电综合利用的卢村水库工程。

报告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和分析计算工作,收集了无量溪河流域的水文、气象、地质、土壤、灾情和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情况,以及现有水利工程分布等资料,就水文资料求得年径流量,就暴雨量求得各种频率的洪水。对无量溪河自卢村以下直至合溪口,以及自杨杆桥至沙河口的泥河段进行纵横断面的测量工作,并经计算求得多种频率(5年、10年、20年)的水位线,从而求得不同地段的河道安全泄洪量,对规划中的卢村水库地形、地质亦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对卢村和上游的陶家湾、方村坝址进行了方案比较后,提出在卢村兴建水库作为本流域重点建设项目,并报安徽省水利厅核准,同意工程项目。因受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水库建设工程延迟。

工程指挥部

1、施工机构

1970年6月12日,广德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组讨论决定兴建卢村水库枢纽工程,并选定大坝坝址位置,9月20日— 26日,核心领导组在砖桥公社召开第八次全委扩大会议,24日核心小组听取了县水电局张安之、费世桂二同志对兴建卢村水库前期准备工作和意见的汇报。并研究成立了广德县卢村水库工程指挥部,县革委会主任吕奋志任指挥长,徐松池、章达明、李永兰任副指挥长,孙金寿任政委。指挥部下设四处一室,徐松池兼任办公室主任,张志文为政工处处长,张安之为工程处处长,郑学康为财务处处长,李明举为后勤处处长。会议要求10月上旬动工。

在县革委核心领导组提出“今冬明春要集中力量大战卢村水库,各社、队要立即准备行动”的口号下,10月3日,县水电局抽调由张安之带领的行政和技干刘国芳,费世桂、朱宝翔、陶海华、张礼斌、曹树元、魏其光等先到水库工地。接着,吕奋志、徐松池正副指挥长和行署水电局水利技干刘作全、刘东海等也陆续到达工地。11月5日,卢村水库枢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开始清基。12月20日,县委批准成立中共广德县卢村水库委员会,吕奋志任书记,徐松池、章达明任副书记。军分区和县人武部为支援水库建设,先后派赵应徹和卢书歧到指挥部任过一段时间的副政委。

卢村水库建设动员大会现场

2、施工准备

(1)移民安置  开工前后对淹没区田亩、山场、房屋、人口等作了认真普查,设立名册,清理核实。从71年初开始到73年底,由后勤处历时3年,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将三个生产大队、二十五个生产队、一个街道(原卢村集镇,区所在地)642户,2895人,草房1268间,瓦房1334间,全部迁移完毕。72年元月至75年4月2日将水库枢纽附近和上游属水库管辖范围的47户240人,草房183间,瓦房385间,全部迁移完毕。

在此期间,对上游被淹没土地2982. 63亩(其中水田2009亩,旱地370.3亩,菜园地190. 33亩)和水库枢纽附近以及下游水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352亩(其中水田220.2亩,旱地72.2亩,菜园21.6亩),征用土地上报,于75年4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办理了征用手续,房产拆迁赔偿。参照国家基本建设移民拆迁费用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楼房每间补偿110元,瓦房80元,草房50元,另每户补助5元作搬家打灶开支,外迁运费由水库承担;移民自留地、竹园每亩补偿20元,茶园每亩60元,果树每棵0.5元,青苗按生长情况酌情补偿;坟墓每座2元,香末碓每座100元。总计付出移民拆迁费18.4万元、迁移通讯线路赔偿费12万元等,累计39. 52万元。

房屋拆迁费由对方接收公社派人领取,交给落户生产队,帮其新建住房,拆迁费限购材料和必要开支,社员出工帮助不计报酬,被迁队集体经济和财产(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储备粮、耕牛、农具和公房等)评出价款,交给对方公社,由对方公社按人口平均分配给接收生产队归集体所有,口粮第一年自带,按接收队吃粮标准,不足部分由接收队在储备粮中补给,当年参加分配。就地上迁队,田地被淹,一部分或大部分的都属于山区队,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发展山区生产,按照国家粮食政策,增销粮食指标26万余斤,水库下游属水库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征用办法补偿。

参观大型水库工程模型沙盘

(2)民工工棚  1970年10月15日,先到水库工地的部分民工开始搭建工棚,依坝址四周约4平方公里范围铺开,先后搭建民工工棚草房1960间计18400平方米,简易瓦房178间计2950平方米,指挥部办公、生产、生活用房计57间1388平方米,总计造价支出26. 26万元。

(3)组织民工  在工程兴建中,全县动员和组织民工上水库施工,共完成有效工日460万个,完成有效土石方160万立方米。

1970年10月施工民工基本以受益公社为主,如卢村、清溪、双河、彭村、赵村、东亭、花鼓、高湖、邱村等公社。1971年10月25日县委发出了《关于动员全县民工兴建卢村水库工程的通知》,要求今冬明春上工民工达到12500人。接着,全县各公社响应县委号召,抽调大批民工上工地,最多时达13000人,平时上工人数一般为5000人左右。

民工组织按军事编制,以营、连、排组建,公社为营,营长由公社领导担任;生产大队为连,连长由大队负责人担任;生产队为排,排长由生产队长担任。营建立党、团支部,抓好政治思想工作,生产革命化、管理军事化。从指挥部指挥长到全体工作人员和民工吃、住都在工地上。在施工突击阶段,县直各单位和各公社机关干部、职工都到水库参加过劳动。有几个春节,干部和民工都在水库工地过的年。

县委始终以水库工程建设为重点,推动全县其它各项工作。1975年2月24日,《安徽日报》以“着眼全局,认真办好重点水利工程”为题,详细报导广德县抓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其它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在水库兴修过程中,有2000多名从城市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他们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烈愿望,先后投身到治水大军的行列里,经受锻炼和考验,为广德的水利建设出力流汗。有很多人被抽到指挥部担任通讯、广播、打字、放映、测量、绘图、机械、电力、试验、土工、木工、水文、气象等技术工种。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刻苦钻研,虚心学习,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为此,《安徽日报》于1973年7月13日、10月20日,分别在头版以“水库工地的年轻人”和“水库工地上的知识青年们”为题,作了长篇报道。

民工用板车拉土填方
3、劳务与表彰

在70年代搞大集体生产时期。上工地民工自带口粮,生产队记工分,工地民工每人每日由指挥部补助0.4 —0.5元,为调动非受益社队民工劳动积极性,对民工实行“五不”规定,即修理劳动工具、看病、洗澡、照明、燃料等五项开支不要钱,由指挥部包干。实行一年后,发现有好多弊端,后又按不同工种、工时、土方量进行定额管理,取得良好效果,节约了一些不合理开支。

在“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以阶段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政治口号下,工地处处红旗招展,高音喇叭声声频传,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场面。在施工过程中,全县有29个公社派民工到水库工地,由工程处民工调度组统一安排各公社(营)的施工场所及任务。大坝核心槽由东亭、双河、高湖、清溪、花鼓营开挖和粘土回填;穿山隧洞由赵村营开凿;施工道路由卢村、邱村、彭村营修筑。其他各营分布大坝上下游,清理场地,运输砂砾料填筑坝体。那时的主要运输工具为人力双轮板车,有时运料板车队连接达1.5公里之长,各种车队,四面八方来往穿梭,十分壮观。

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县革委常将全县性较大的会议都放在水库工地召开,从71年到75年县革委会先后在水库召开重要会议九次。1974年10月1日,县革委会在卢村水库召开水库大坝竣工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庆典,省地及外省有关单位来人来电祝贺卢村水库建成。

在指挥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行政部门作用,开展劳动竞赛、比学赶帮、技术练兵等活动。当时出现了很多做出贡献的人,如“不知疲倦的人”“铁姑娘班”“三八女子作业班”“娘子军连”“突击队”等。1975年5月水库工地进行了一次评比先进活动,共评选出180个营、连、排、班先进集体,996名先进个人,在五年施工中,有58人在水库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931人加入共青团。

在水库施工建设中,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6032、6526部队;南后“五·七”干校,省建设兵团第四师第十六、十八团;603工地、上海白茅岭农场、星火农场、上海柴油机研究所、上海红旗力车厂;中央水电部十四工程局;浙江省生产指挥组、水电工程队、一建公司、水科所、长广煤矿公司;无锡县、溧阳县、宜兴县、横山水库、沙河水库;安徽省水电厅设计院、水科所;芜湖地区生产指挥组、水电局、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都给予了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工程建设时期

(1970. 10 - 1979. 10)

水库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隧洞、泄洪闸、溢洪道、东西干渠组成。

大坝轴线根据自然地形,曾有两个方案选择。一、从小灵山到黑虎山,拦截甘溪河、同溪、桃山水系,可蓄水7350万立方米;二、从小灵山到大树林山,拦截同溪、桃山两大水系,可蓄水71 50万立方米。在初步设计阶段,对两条坝轴线的地质条件、淹没损失、工程量、施工条件和挖槽试探作认真比较,经向上级汇报后,同意选用第二方案。

填筑碾压核心坝墙
1 、大坝工程

大坝是水库枢纽工程的主体,非但工程量最大,而且它的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下游几十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是否能蓄水受益的大问题,故而指挥部对大坝的设计、施工作了科学的分析,慎重考虑决定大坝设计为粘土心墙沙砾料混合型坝,最大坝高32米,坝顶长952米,坝顶宽4.6米,坝底宽154.5米,防浪墙1.4米;粘心墙顶宽2米,底宽19.6米。心墙嵌入地下部分,最深7.2米,大坝坡度自上而下1:1.8-1:3.3。建成后的大坝完全符合设计标准。

在工程施工中,对工程的每个部位都制订了质量检验指标和十分严密的施工管理组织措施。

在坝型选择上,科学地利用了当地砂砾料多的有利条件,经认真勘测、试验取得可靠数据后,利用粘土做心墙,以防渗水;利用砾料作两侧堆料,以作压重。这是根据建坝地区当时建筑材料的蕴藏量而定的,当地有丰富的沙砾料。晴天可多填粘土心墙,雨天多填沙砾料。大大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节省投资。大坝工程的重要施工是清挖核心墙和填筑心墙粘土。坝体沙砾料的回填压实工序,核心槽底宽10米,开挖平均深度6米,最深为7.23米,挖至基岩后,凿除表层风化岩层,为有利于加强岩面与粘士的结合,并对基岩断层都做了技术处理。

填筑土料,按指定范围,选择无草皮树根的土上坝,上土厚度每层10-15厘米,经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碾压10遍,为加强每层结合,将碾压光面用拖拉机刨毛后再上第二层。沙砾料选择符合现场实验规定的坝料,控制上料厚度35—40厘米,用拖拉机带10吨平碾,边洒水,边碾压,达到10遍后,按规定取样测定干幺重,合格后再上第二层坝料。心墙、粘土共做现场检验5648次,沙砾料现场实验970次,都符合规定指标。大坝共回填沙砾料127.2万立米,心墙粘土26.1万立米,反滤料1.7万立米,护坡块石4.1万立米,坝顶上口浆砌块石,防浪墙2450立米,基础混凝土140万立米。

大坝开挖核心槽

2、泄洪洞工程

泄洪洞是起腾空库容和辅助泄洪、发电供水、灌溉作用的,由主隧洞和支隧洞组成。主隧洞长212米,内直径3米,最大下泄量80立米/秒,隧洞进口底部海拔高程为66.3米。底坝以下为死库容,为150万立米,作以后淤积泥沙之容积。支隧洞由主隧洞分支而设立,全长94米,内直径2.5米,主要供发电输水,  尾水再注入泄洪渠。主、支洞内为圆形断面,洞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隧洞自71年3月动工,至73年元月全部完成土石方开挖,块石衬砌,水泥回填灌浆等工序。总开挖土石方7.9万立米,砌块石5892立米,混凝土4480立米。

隧洞出口泄洪槽段长88. 35米,底宽3米,直至60米处渐扩散至10米,消能采用梯形差动式挑流鼻坎,坎长5米,泄洪槽最大流速可达10立米/秒。

1975年6月完成闸门制作安装工程,隧洞进口处闸门塔架高26.4米,平面钢闸门3.5×4米,出口为弧形钢闸门1.5×3米。平面钢闸门通常处开启状,弧形闸门泄洪时开启,平时关闭,发电用水由支洞输水。

渠道泄洪闸是隧洞、泄洪渠配套工程,关闭闸门抬高水位,输水至东、西干渠。泄洪闸过闸流量80立米/秒,设3孔,孔宽各2.7米,闸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钢丝网薄壳结构,闸门由单吊10吨卷扬机启闭。

泄洪闸塔架主体工程建成
地县领导参观泄洪闸
3、溢洪道工程

溢洪道包括一个正常溢洪道和两个非常溢洪道。正常溢洪道挖深24米,宽51米(含桥支墩宽度1米),两壁浆砌块石护坡底板最高处海拔高程83.3米,可通过2160立米/秒流量。上端架有两跨度各25米双曲拱桥,桥面海拔高程94米,宽8米,连接东西两岸,作库区交通用。1995年4月18日竣工的橡胶坝在拱桥下端,充涨高度3米,橡胶坝顶海拔高程86.3米,可拦蓄水4000万立米。

溢洪道溢洪时,放平橡胶坝,可通过2160立米/秒流量。小灵山西侧非常溢洪道宽40米,底槛海拔高程86.3米,上设一道粘土斜墙砾石自溃坝,坝顶海拔高程90.4米,上端架有两跨各20米双曲拱桥,特殊时期作交通用,溢洪可通过940立米/秒流量,防千年一遇洪水。东坝头光荣院东侧开有60米宽非常溢洪道,底槛海拔高程86.3米,上设一道粘土斜墙砾石自溃坝坝顶海拔高程90.4米,可通1440立米/秒流量,防二千年一遇的洪水。特大洪水时,三个溢洪道同时启用,可通过4540立米/秒流量。1983年、1984年洪水下泄流量只占设计溢洪能力的18% —%,溢洪能力安全系数较大。

4、灌区工程

灌区工程是卢村水库枢纽工程的配套工程,是解决本地区农田灌溉的主要工程。

为了搞好水库渠系配套工程,1973年5月,由当时的水库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张安之(县水电局局长)和工程师费世桂,携万分之一地形图,历时20多天,徒步163.8公里,沿地图等高线,实地查看地形,完成渠道定线工作,接着由费工与梁正超、魏其光带测量小组沿线勘测、放样完成设计工作。

灌区受益范围按原设计涉及卢村、清溪、双河、彭村、赵村、东亭、高湖8个公社中的56个大队的588个生产队,上海市白茅岭团山农场以及县茶场、省祠山岗茶场、县农场、农科所、县苗圃等,总面积200余平方公里,人口8万余人,灌溉农田10.5万亩。第一次国家投资105万元。

1974年11月大坝竣工后,水库工地民工逐步转移到干渠工地,以灌溉受益社、队民工为主力。到1978年东干渠基本开通,东干渠长33.2公里,西干渠长32. 74公里,输水2.34 —3.50个流量。在灌区范围内兴建和扩大18座小型水库,总库容1095万立米,蓄水补给灌区输水819万立米,为卢村水库起反调节作用。累计施工完成土石方141.3万立米,各类型建筑物282座(处),灌区受益农田6万亩,完成国家投资104.8万元。

大坝合龙后庆功大会现场

在灌区施工中,由于当时受人力、物力、财力和施工条件所限,工程没有按设计标准开挖完成,在几年输水过程中部分渠段渗水、崩坍、淤积严重,直接影响输水灌溉。80年重新修正设计,报上级批准,当年上级同意追加60万元修渠经费。81年开始施工,82年已完成30万元工作量,83、84年夏季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超过上级所核定的防洪标准,灌区、干渠都遭到严重破坏,东、西干渠全部丧失输水能力。84年7月再次修正设计。85年3月上级核定本灌区总投资为265.4万元,85年底巳累计完成投资154.8万元。截止90年底按修正后的设计标准,完成了灌区工程设施。灌区较大的输水工程有:东干渠倒虹吸渠,长220米,内径1.2米,投资20万元;拖锹冲U型渡槽,长1100米,深1.2米,宽1.5米,投资90万元。现东、西干渠输水基本运行正常。

卢村水库枢纽工程,由广德县革命委员会负责,在70年10月初筹建成立卢村水库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同年11月5日正式破土动工,拦河大坝于1974年9月下旬竣工。整个工程原计划在1976年底竣工,后因河南省1975年8月雨型(简称75.8雨型)发生后,增加了加固除险部分,大坝和溢洪道工程设计规模有所变更,工程量随之增加,故延至1980年底基本竣工,工程总投资978. 26万元。1981年9月通过了由省水利厅等单位组织的工程竣工验收。卢村水库工程指挥部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于1981年底经广德县人民政府通知撤销。自1982年初起,卢村水库枢纽工程范围内的所有业务和事务均由1978年4月成立的卢村水库工程管理处负责管理。

(作者系原卢村水库工程管理处旅游规划办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