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审美的普洱茶
很多茶友都对普洱茶望之却步,都异口同声告诉我,这水太深了。
我不想带着大家按照我的路走,我只以自己有限的眼界,总结对普洱茶的审美经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先来说说为什么普洱茶水深。
从历史角度看,普洱茶进入我们视线的时间并不长。从上世纪90年代后,才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在此之前,多为外销产品。那个时期以台地茶拼配为主,销至香港经过洒水发酵后,才拿来饮用。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的港仓生茶,是普洱茶审美的主流,红汤、茶性温醇、适口度高是它的特征。
在这之后,便是有名的88青饼,88青饼之所以有名,因为这批茶干仓存放,有一定量,又是号称普洱茶生茶标准口味7542的配方,所以它有参考值。当然这是后话。
90年代末,逐渐开始提倡干仓普洱茶,即,不经过人工洒水发酵,自然陈化的普洱茶也算作干仓之列。
这是仓储的大体发展轨迹。由人工洒水加速茶的熟化到自然陈化。背后是两个派别。
我不认为是淘汰和被淘汰的关系,干湿孰优孰劣各有争议,我认为是多元。它们背后的审美原则是有差异的。湿度带来的是风味、温醇、适口,而干燥则更多保留原始特征,口感会更清晰。
到了2000年后,渐渐开始提倡大树、乔木、古树的概念,而早一点的陈化样本应属99易昌号,易武野放乔木大树茶。 由此普洱茶由湿仓台地茶,进入了干仓古树茶的时代。
可见我们的普洱茶发展的非常快,基本上十年就有颠覆性的理念出现。
故,我们这个时代,能喝到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理念的普洱茶,不论是早期的港仓,早期的大厂台地茶配方,还有干、湿不同的仓储,及古树茶、单株茶。 比起其它茶类,确实太复杂。
如果运用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单一的审美去欣赏它,那以前的茶都可以说是垃圾。今天的美和昨日的美不同,我热衷今天的美,也欣赏昨日的美。
当然,这需要运用多元的审美,才能享用它。不同时期的普洱,都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审美风格。而那种审美风格,在当下是没有的。比如早期的下关茶厂、勐海茶厂,它们都各自有自身的拼配风格,更多是体现在口感滋味的完整精妙。加上年份,时间的转化,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味。这是普洱茶的纵向审美,也就是过去有,现在无法复制的。能体现普洱茶的历史性。而普洱茶的横向审美,即产地、山头,又是另一套审美原则。当下对山头、风土的理解,是非常精细的。能体现当下普洱茶审美的时代性。
故,运用多元审美,才能对普洱茶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要记住时代的局限性,时代给我们的只是其中一种可能。
今天的理念,在未来会成为历史。今天的普洱茶,在未来也会出现对于当下时代的不理解。假定,我们都无法理解过去的审美,越陈越香,又香在何处? 在时空中,又如何通过一杯茶去理解那个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