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后裔龙门范家
范仲淹后裔龙门范家
兰溪市黄店镇坞口行政村龙门自然村,别看村小人不多,但却很有名气。早在宋代元丰年间,这里竞然居住着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一支后裔。
坞口村紧靠今建德市中南部,北临塔塔岭,属山区地带。由坞口往东上龙门村,有两里多地。沿着细瘦蜿蜒的山垅,穿越一段崎岖不平而又磨得溜光的石阶,这时只要你一抬头,就见左右连绵起伏的差不多可谓高耸入云的山峦,仿佛就在眼前;两边山上长着郁郁葱葱的灌木丛林,被风吹得揺摆不定,好像在向你点头致意。正面一个古朴的小山村,若隐若现地出现在眼前,这就是龙门村。它就像一颗晶莹的宝石嵌镶在半山腰上。村里房屋以木楼为主,依山势而建,大多为泥坯墙,木结构粉墙黑瓦,村子很小,六户,2009年统计有27口人为范姓人家。
据村里老人介绍,龙门村与毗邻的建德西坞、蟠山、范山头、姓范村共为一脉,几次共同续修过家谱。故范氏家谱保管得较为完整。里范、芷芳岗、洞源、范宅、毛堰、社溪、里仁范等支派后裔众多,遍布周边各地,所以龙门范氏曾有三十六厅堂之说。龙门祖传下来有较多的山地田产,十几里之外都有龙门范家的田产地契。原先总祠堂在山梁一侧,有三间三进两天井,高高的门槛,宽敞的门厅,大门面向东南气势非同一般。听前辈们说,因年久失修,后来就倒塌了。不过,从原先祠堂的地基以及祠堂门旁散落的几件硕大石雕房梁构材,可以看得出这里曾经是大户人家,历史的沧桑已经合上了显赫的一页。现存的叫“弼祖祠堂”,匾额悬挂正中房梁上,堂中柱联依然历历在目:“虎丘大学留芳远,龙门宰相在忠贤。”“忠贤留芳功列青史,华嵩品格江海文章。”“出将入相文武兼备,足智重德千古名扬。”“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北宋贤臣位归仙佛昆仲镕钟左右臣相陪伴君王参政朝纲挺秀兰江世禄无双;姑苏分支越兰弼祖正路太公游学龙门入赘鲍氏发繁衍盛建兰二邑卅六厅门。”
据《龙门范氏宗谱》记载:龙门范氏者,吾兰之望族,姑苏之遗裔也。姑苏自文正(范仲淹)、忠宣父子相继为宋贤相。钱忠辅称其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范仲淹父子为相,范氏之流泽远矣。
文正公之孙、纯仁公之第四子范正路,字子遵,他“明爽不群,幼不戏弄,能自谋学,”“未尝废书,一视一展,省辄弃去,复终不忘。自六经诸史,及浮屠老庄、医方、地志、阴阳、图讖、方言,训之古,无不该览。凡学至于通达,专门名家者,皆不逮焉。”可以说,他是聪明绝至,学问渊博。 “初见儿时,侍行四方,虽僮僕之贱,咸异其所为,体貌奇,古称为丑相。其才谓终可为相,云鸣呼,使天假之年,得用其所学于世,将必有大过人者”。“谓贤者必有其后兮又其可常。”(王寿卿《子遵公墓碣铭》)
宋熙宁丁巳年(1077)春,正路公因党籍驳放不仕,家庭琐事又致心情不畅。当其父纯仁公在庆州任职之际,公独自外出,南下游学浙东。一日乘小舟溯钱塘江而上,过富春游钓台饱览两岸山川景色,来到了祖父仕宦之地严州城。时鲍大宣议在严州以经营柴炭业为生。知其为忠良之后,且有不凡之器,遂以女许之,生子直重。因避匪患尤其是战乱,无奈隐居于上竺坞(今龙门村),即今与建德交界的塔塔岭之侧。而探望苏州老家亲眷等事则延时搁之。正路公由此成为兰溪龙门范氏始祖。若干年后一位叫范公渐的太公不幸遭虎劫难,太公子文裕遂迁往清口(今兰江街道里范村)居住。时延境转,范氏繁衍到愈为鼎盛的一脉。其子孙分布在浙江兰溪、建德、桐庐、金华、龙游、温州和江西鄱阳等地。
龙门村有名,不仅在于它是文正公一支范姓后裔的始居地,而且还在于它是龙门范氏老祖宗的坟茔地。每年的三月初十,正路公所属范氏后裔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龙门,祭拜他们的祖先,瞻仰祖先陵园。
村中间有三大间泥坯矮房,是村人用来祭祀祖先活动的地方。
从龙门村背后上山约一里许、五百米高的山腰处,有一块蓝球场般大小的开阔地。先祖的坟茔被一片繁茂的松林环绕着。石碑上依稀可见“始祖太庙斋郎范正路公妣鲍氏安人之墓”。墓向为戌山辰向,与村向略有差别。墓后高山自西北往东时起时伏紧连不断,显示着靠山雄厚无杂;墓向左右两边高山自西北绵延而下东南,似张开的双臂,好像永远在袒护着自已的儿女。石碑左下方模糊地刻着三十六厅堂的堂名,有些字体因年久今已分辨不出。坟茔旁几株松木顺着草丛摇曳,频频地在向我们挥手,倾诉着历史的更替与变迁。
在村斜对面,翻越一座山岗,有一座颇有盛名的寺庙叫“雲霖寺”,亦叫白岩殿,位于塔塔岭右上端。塔塔岭是一道天然的关隘,也是通往严(州)婺(州)古道上的咽喉,成为建德与兰溪的分水岭。由于地理位置险要特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写着白岩殿的人文历史。“头带紫金冠,身穿绿袍衫,口带龙门水,脚踏两溪滩”。(这四句是从一本“兰布衣”风水书上描写白岩这个地理位置的。)“白岩尖是龙首,白露山是龙尾”“龙门范公设馆授徒”“刘伯温巧布风水坟”等等典故在民间广为传播。据说,正路公南下游学的两年时间里,不仅居住过严州城,而且在白岩也待过一段时间。他对白岩一带的风水地形进行过研究和探讨。认为白岩地形非同一般,很适宜他们这些性格的人生活。由此白岩殿渐渐地也多了些读书人,聚在一起谈古论今。解放前后的几年,白岩寺大殿还保持着森严肃静,几位僧人照旧日复一日坐禅念经,香客游士来往频繁。殿旁两株四五人合围的巨大松木高耸直入云端,似门神大将荫佑着两地人们的安康幸福、清净平安。池塘里几尾小鱼欢愉地漾荡着清澈碧波,山下层层梯田在云层中飘渺变幻。正如南宋诗人楼钥的诗句所描绘的那样:“百级山田带雨耕,驱牛扶犁半空行”。空旷幽静的自然环境引来了众多慕名前来的饱学之士,更想使此地成为讲学活动的最佳场所。后来经龙门范家及周边十八个村舍几次捐助兴建,白岩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善男信女穿梭不断,香火甚是兴旺。更有意思的传说是,白岩寺的菩萨相当灵验。嘉庆元年,一位钱塘县令为医治儿子久治不愈的怪病,远道而来,求得寺庙高僧的灵丹妙药,治好了其公子之病,使白岩寺名噪一时,钱塘县令感激之余送来一方匾额,称此地为“第一高峰”。山顶上还有两间屋大小的岩洞,叫“白岩神仙洞”,洞中冬暖夏凉。可以说白岩可与白露山媲美,是山区旅游休闲的向往之地。
龙门村虽小,但山美林幽,孕育了代代名人。“无地起楼台”的宋代丞相范钟、大理寺少卿范镕、殿中侍御史范处义;彩衣堂村宋代孝子范宠、范宅村现代“浙江省十佳孝子”范庆如……这些都成为了古代的、现代的典范,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留恋于这名山名景,悠久而有灵性的古村旁,此时人们很容易忘却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