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韦宏芳|《史记》学习交流会

品质    语文     生活

高二(5)班《史记》学习交流报告会

【活动前言】

在《史记》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经典作品中的形象美,培养同学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我们进行了阶段性学习总结,就品读人物形象方面,组织同学们形成文字,分享感受。

课后练笔作品(部分)
课堂分享交流:

我手写我心(部分文字分享):

历史那些事

高二(5) 王晓林

小时候就对《史记》略有耳闻,如今接触到这本书,发现《史记》有一种特别吸引人的魔力,让人不知不觉中沉迷其中。它不单记载了从尧舜禹到汉武帝时期的重要人、事,还蕴含了许多道理。主笔史官司马迁的“论赞”读来更加令人深思。

进入高二年级这段学习时期,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史记》中六篇课文的学习。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中的刘邦和项羽。有趣的是,他们不仅是同一时期的人物,而且还是死对头,他们二人年轻时都只是普通人,刘邦是泗水亭的亭长,项羽只是项氏的一个青年,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两个看起来默默无闻的人拉开了楚汉之争这一新时代的序幕,谁能想到项羽成了日后的西楚霸王,而刘邦更是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

刘邦和项羽都是起于微末,那为什么刘邦最后能当上皇帝呢?刘邦虽然武力不如项羽,但刘邦善于用人,有野心,有抱负,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项羽虽有一身武力,但忌贤妒能,心胸狭窄,优柔寡断。在我眼中,刘邦成为皇帝,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项羽更适合做一个一生戎马、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大将军。如果两人不是对手而是兄弟,那么汉朝的江山将会稳定更长久。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如和如果。

虽然刘邦最后成了皇帝,但让我感触更深的还是乌江自刎的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诚然,项羽缺点很多,但项羽的优点也不少,他有尊严,有血性,乌江亭长舣船等他,亭长劝他,江东虽小,但还是可以东山再起,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尽管他知道,只要踏上那条船,他还有一线生的希望;不渡江的话,他只有死路一条。但他选择了死亡!他是西楚霸王,吴中起兵后,他率八千吴中子弟向父老乡亲告别,约定以后一起衣锦还乡,而现在呢,只剩他孤身一人,那八千子弟早已命丧黄泉,他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兄,他只能以死谢罪,所以他选择了自刎来捍卫自己最后的尊严。

如果没有《史记》的记载,我也不会了解历史上有项羽和刘邦这两位起于乱世的豪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和前无古人的文笔,无愧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美誉。

霸王别姬亦英雄

高二(5) 周兴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堂堂八尺男儿有何惧哉!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纵使你围我以千军万马,但最终你还是没能杀得了我啊!

死亡如风,常伴吾身。“我固然无惧,却只是愧对江东父老、战士兄弟,还有,那个她……”如果,人死后灵魂真能出窍,这,想必就是他没入地狱前的最后一句话吧!

太史公曾评价他说:“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说的是项羽不懂大局,没有远谋,难成大事。是啊,跟他的对手刘邦相比,他确实是少了些帝王之才,刘邦仁而爱人,知道人心向背对将来一统天下的重要性,懂得收买人心,爱贤爱才,善于用人,知错能改,善于纳谏;再看项羽,年少时虽然志向远大,但总是三心二意,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兵法不終,他既没有城府,又不会用人,还指不定哪天会一不小心出卖了那个为他出谋划策的人(如曹无伤)。可以这么说,他能与刘邦竞争的资本,也就只剩他的一生武艺了。

虽然有人说刘邦是一代之雄,但他遇到追兵,丢女弃子,只为自己能顺利逃跑,这行为注定他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英雄。但项羽,我愿称他为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落何!”他爱家,爱他的宝马,爱他的战士兄弟们,爱他的美人(唯一的伴身左右的美人)。

三尺剑,敌我相还万丈烈火掀狂澜。三尺剑,斩碎金銮斩不尽的是情缠。那白衣随风而摆,引动了漫天华彩。你说注定命难改却转头赴身火海!

项羽有虞姬为他而死,试问刘邦有吗?项羽能为战士们以一当百,试问刘邦能吗?项羽在那二十六位骑兵眼中定是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这是刘邦的收下、儿女永远不可能给予刘邦的赞许。虞姬为这个霸王而死的决心与气节是刘邦在后宫众多美女中永远无法体会的温暖。

霸王别姬亦英雄!只不过不为天下所有人之英雄耳!

【活动后记】   

司马迁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在《史记》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人物形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课堂正是“百家争鸣”的场所,我们试着鼓励同学们辩证地看待人、事,积极参与探讨,大胆言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享受到交流的快乐。同时,在老师与同学们的掌声中收获成就感。

栏目编辑:蔡兆霞

文字校对:王宏兰

长按识别,关注珠溪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