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慧云:“故乡”情结
原创作者:刘慧云(潇湘妃子)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故乡”情结》
四季更迭,斗转星移,时间又来到季末春初,心中有些许失落,当然更多的还是对未来充满着的期待。今年的冬天气候有些异常,天忽冷忽热的,极寒的冬在我们这里是极为罕见的,但却被庚子赶上了,零下25度,的确少见的很。吃罢午饭,难得的晴好天气,天朗气清,碧空如洗,像镶嵌在宇宙中的蓝宝石有些乍眼。我因为心情有些郁闷,便驱车来到离旗三公里处的马山井走走。这些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每遇到忧伤难过或开心愉快的事,必到马山井走一趟。因为我对马山井有一种特殊的“家乡”情结,总觉得到了这里,便可以把所有的愉快的不愉快的事情统统释怀。我出生在沙漠边缘,对沙漠总有种特别的情感,她就像我的母亲,用宽阔的胸怀给予我勇敢、坚韧、自信、包容、博爱、执着和力量。让我自小就学会如何在恶劣的环境里独立顽强的生存。这些年我见证并参与了旗府的建设与变化,也见证和陪伴马山井的变化。从脏乱差到现在的整齐划一,无一不凝聚着建设者的泪水与汗水。无数个白天与黑夜,无数个日出月落,无数个风雪晴雨,无数粒沙尘、飞鸟都是见证者,他们见证了我,我亦见证了他们,我们相互见证着,相互陪伴着,走到了今天。2014年,充满着蒙元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敖包,在马山井海拔最高的山顶上落成。她的落成给原本空旷的马山井增加了不少神圣感。要知道,在蒙古族,历史以来就有万物有灵的观念。在他们的心里,日月山川,甚至一棵大树,一块巨石或是雄伟巨大的山体都可能是顶礼膜拜的神灵。敖包,通常是建在至高处的,因为蒙古族认为高处才是神圣之地。蒙古族的敖包一般分为三层,重叠型的实心塔,以一包为心,中间最大,两边各有七个小包,象征日、月、金、木、水、火、土。敖包顶上插有象征权利的查干苏力德三叉神茅,从三叉神茅上垂下无数条七彩经旗,敖包周围挂满哈达和经幡,更显出了她的庄严和神圣。蒙古族有祭敖包的习惯,每年的六七月份,他们都要举行大型的祭敖包活动,向天神求雨,向地神求草,以祈求草原神的保护,保佑他们风调雨顺,水草丰盛,驼羊肥壮,人畜平安,那可是他们的大节啊!界时,他们身着节日盛装,带着各色供品,诸如马奶酒、酥油、鲜奶、奶酪、各色糖果、柏枝等。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敖包山上,并由专人负责组织,由喇嘛带领着绕敖包,以顺时针方向转三周,还将酥油和奶酒等洒向敖包高处,双手高托哈达和经幡,并且口诵经文,号角齐鸣,行三拜九叩的大礼,祈求神灵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如今,祭敖包已不仅仅是当地蒙古族的一种祭祀活动了,他更加形成了一种浓浓的蒙元文化现象,就连同我这样的汉族同胞也被通化并开始注重与参与了。2016年10月,旗政府投资一个亿,继续扩建马山井,先后分别在马山井建成国际赛场、看台、金顶大帐、汽车营地、环沙公路等。当下的马山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便利的交通,优越的休闲去处,健全的生存、生活环境,都体现了当代人的品味,生活追求与精神境界。自然与城市的有机结合,让人们从心理、生态等各方面意识到地方文化的丰富和生活模式的多样性,对人类心情的影响和工作压力调整的紧迫性。社会永远在发展,生活永远在进步,可是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在纷繁的日常琐碎中,能觅得一块心灵的栖息地谈何容易啊!马沙井,一个精神财富的聚集地,干净、辽阔、温情。深邃的蓝天,金色的夕阳,呜咽的狂风,以及温润如玉的沙漠,还有月色里涌出的浓郁的温柔,都体现着无限的美好与温暖。是的,她优雅、安静、豪爽也豁达,身处其中,仿佛时间也瞬时缓慢许多,脚踏着沙子,怀拥着月色星光,那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放松啊?我的根须似乎已深深的扎进土壤里,我已感到他的脉搏和我一起跳动,跳动。我爱他,敬他,他已经和我同呼吸共命运,他亦如生我养我的母亲,在我的心里已然无可替代……
作者简介潇湘妃子,原名:刘慧云。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人,1977年出生,祖籍甘肃民勤。业余文学爱好者,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阿拉善右旗诗歌学会会员。文字散见于《中国作家在线》《河西随笔》《窗外的白杨 》《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等微信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随笔万余字,喜欢读书,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