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诗评集】牧哥诗评刘建光作品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诗歌| 小说 | 散文 | 歌曲 | 戏剧 | 故事 | 音乐
【作者简介】刘建光 笔名:泊渔 。 1958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安新县漾堤口村,1985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从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莲池》《今晚报》《北方新报》 《五月风》 《这一代》 《鹿鸣》《诗刊》《呼和浩特文艺》《漠南文艺》《小说选刊》《中国诗歌报》等报刊杂志。散文《土默特山河记》三篇入选《内蒙古七十年散文作品集》,主编了抗战文集《巍巍阴山》等。
刘建光诗作三首
①浮生半日
小镇的早晨,他依旧来到烧麦馆
沏一壶酽茶,阳光爬在杯子上
一只手上都是暮色的温度
无数缕紫雲香烟
在空气中坠落升腾,仿佛
踱着蹒跚的步子在这里过冬
一壶酽茶,聆听着茶叶的生死
滤尽了隐藏的秘密,倒出了
潘金莲隔袍,小美妇偷腥
都是些僭越贪黩,倒霉上卦摊的
国辫,国脚,国粹,国骂声
一两烧麦,一碟咸菜
一张破嘴,一世人生
人都老了,他咳嗽三声
椅子挪了一下。他走出了门
晌午了。他看见一个孤独的影子
②空房子
一串脚印被尘土遮掩
一滴露水被草芥吸吮
为寻找衍生的窠间
九棵榆树,三条漁船
和一个女人串成的屋檐下
落着泥燕的羽毛和大黑的铁链
六十年守望,三秒钟寥寂
当一双老眼穿透墙壁
那膻味的尘土
松驰下来,放下了道德和思想
屋檐下最后一只泥燕飞了
当风吹过,尘土散去
而一个隐身的姓氏却蹭在墙根
没有招手,没有说话,没有流泪
③一座城
一座城
装满了千年的记忆
却被一把剑斩断,在挣扎中倒地
当雨不小心浇醒它
它倔犟着站起来,踩下的脚印
很深。笨重的躯体很沉,很沉
另一座城
又建起来了
肚子里藏着不肯告人的秘密
当风不小心摔倒它
它飘然下坠的样子很轻
它躺倒的声音很脆,很脆
一个魔术师,遮了块黑布
倾刻,所有的城都灰飞烟尽
【牧哥诗评】
经历会催生丰富的想象力。他栖在被光阴一点点湮灭的岁月驿站,将时间赐于他的所见所闻都分配给了他的诗歌。这是我读了土默特诗人刘建光(笔名:泊渔)近期创作的几首诗后得出的结论。出生在白洋淀,生活、工作在内蒙古土默特的刘建光,平原与高原的风光和人情给了他视觉的凛浏,而传道授业的教育工作经历,又给了他思维的多角度解析方式,同时,在美术创作上的造诣又丰富了他诗歌创作中的词汇运用。
(一)画出来的《浮生半日》
在《浮生半日》这首诗中,刘建光刻划了一个小镇上的退休老人的时光之殇,他带着一种因物及吾的视觉逻辑,速写了人物在岁月黄昏临近时的无奈和无助,画面凄凉而令人唏吁,将“浮生半日”这一主题以白描画法凸显了出来,他的透视独到,情感氛围营造别出心裁,却又不吝笔墨描画了“稍麦馆”里的世相人生:
一壶酽茶,聆听着茶叶的生死
滤尽了隐藏的秘密,倒出了
潘金莲隔袍,小美妇偷腥
都是些僭越贪黩,倒霉上卦摊的
国辫,国脚,国粹,国骂声
(二)诉不尽的故土情怀
《空房子》应该是刘建光人到中年后寻根故土的粘情之作。人的一生,影子比一生长,无论成长环境如何变化,童年的一切都浸润在骨髓里,明月清风里,燕剪故土风。在回到故土后,已经变迁的草木乡梓,变得那么陌生,今情变成了乡愁,于是,他有点寂寥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当风吹过,尘土散去
而一个隐身的姓氏却蹭在墙根
没有招手,没有说话,没有流泪
(三)不能言尽的世相
诗人的自我审视也是对身边事物的审视,生活在城市里,无论是大城小爱还是小城众态,都会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他洞察周围,伤悲的是低处的草木凉暖,喜乐的是人间的积极因素,愤怒的是世道的圆滑狡诈。《一座城》这首诗里,刘建光笔下的诗意宛如在秋千架晃荡,却又深谙世故的进行了隐喻,他的“城”是无比茫茫的“心城”,在这座“城”里,他逃不出来,他只能寄身于这“城”里,尊严的伤口已好成了疤,他像一位不屑出手的隐士,其精神世界也充满了悲凉。 他只能用诗句发出这样的预言:
一个魔术师,遮了块黑布
倾刻,所有的城都灰飞烟尽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惰,苗言,华声,实义”。我理解为想表达的要隐于中,不要直述,而句子要华丽,真正的诗意是散发的。刘建光的诗歌正是在无形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以其独有的风格进行表述,这也源于他个人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经历,可以总结性的说:是岁月催生了他的诗歌想象力。
中国诗歌报和天安门文学荣誉出品
中国诗歌报诗评中心全体编辑人员
总编:海底月
副总编:冯好平
主编:幂闻
副主编:冯福君 赵元苍
编辑:张林
编辑:张志河
诗歌编辑:李海楫 李悦岭 柯羽 村邻 舟儿 赵富有 左秦 白丁 二木 张志和
诗词编辑:陈勃 赵云翔
本文系原创作品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