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柱山记|璩少文

01

天柱山,屹立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是安徽名山之一,我是安庆桐城人氏,距离天柱山,仅百里路之遥,自幼就听到过天柱山神奇的传说,幼年时就心动:若有一天能到到天柱山,一睹仙山尊容,那该多好啊!走上工作岗位后,扎根就没有想过私人出去旅游,除非参加上级召开会议,由会务组安排集体参观标杆先进单位,或单位组织安排到具有历史意义的名胜景点旅游。在二十世纪那些岁月里,个人出处旅游,即便有,也是为数不多。直到退休后,二十一世纪以后,私人组团出去旅游一年比一年多起来了,因此我也实现了仰望天柱山尊容的愿望。

游天柱山时,正值金色的秋天,我在天柱山著名的景点,三祖寺、“六月雪”、“龙吟虎啸”、“漂云瀑”、“犀牛望月”、金龟觅珠“宝月峰”、老鳖探海、“飞来峰”等多处边游览,便摄影留念。

未游览天柱山之前,我一直在搜集有关天柱山风景名胜资料,游天柱山时,对山中的景点,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再通过实际眼看触摸,对大自然形成了一幅幅鬼斧神工神奇的风景,真是感慨万千。游览后便是流连忘返,返程后,仙境般的天柱山,仍然呈现在我的脑际里。

天柱山雄踞江淮,西连大别山,东临长江。其主峰海拔1488.4米,峭拔如柱,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故曰:天柱峰。山也因此得名“天柱山”。

春秋时期潜山为皖国,属周 · 皖伯大夫的封地,后人为纪念皖伯大夫的德政,将境内之山称为皖山,水称为皖水。安徽省简称为皖,皆渊源于此。

汉 ·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亲临皖山设坛祭岳,敕封天柱山为“南岳”,天柱山因此名震四方,盛极一时。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为了开拓南方疆土,认为“南岳”应该南移,遂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式废除天柱山“南岳”封号,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也由此而冷落,甚至曾一度鲜为人知。

天柱山周遭有330平方公里,风景面积为83平方公里,千米以上的山峰54座,22洞,14岩,17岭,18崖,7关寨,86怪石,13井,17泉,18瀑,3川,两河,1湖。天柱峰海拔1488.4米,屹然独尊。飞来横空峰峦,高顶巨石,似从天外飞来,谓之“飞来石”。以天柱峰为主体,向东南面蜿蜒伸展三道系列屏障,蔚为壮观。其间千峰竞秀,万壑藏幽;奇松怪石,千姿百态;飞瀑流泉,轰鸣谷应;幽邃的神秘谷,秀丽的炼丹湖,令人流连忘返;苍松翠竹,奇花异草,直觉秀色可餐;觉寂塔、太平塔,高耸千载;三祖寺,禅房幽深;摩岩石刻,点缀其间。万千风物,涉目成趣;百里之境,举步即景;朝晖晚霞,瑰丽壮观;云海佛光,变幻莫测;再加上杜鹃闹春,白莲嬉夏、红叶醉秋、黄杨笑冬(黄杨是常绿灌木丛开小黄花)四时之景,这一切仿佛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包罗万象,变幻无穷,美轮美奂的天然画卷。

天柱山水,无处不墨香。如“石牛古洞”就是由天柱山中石牛洞和卧在清溪上的石牛而构成的天然奇观,既有古洞幽幻,又有奇石灵异。古代名人前往观赏者甚众,遗存有许多咏景诗作和摩崖石刻。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不仅因景而改号为山谷道人,而且在洞旁建有书亭,后人称涪翁亭,由宋画第一的著名画家李公麟,配画而作《青牛篇》刻于石涧岩壁之上,称“青牛驾我山谷路”。同时还在石牛洞刻有名诗:“水无心而婉转,山有色而还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而忘归。”以抒发情感。

元代诗人吴伋题诗赞云:“旌驾桥连拜岳台,神仙何处留空山。石牛洞里诗无数,尽在烟云飘渺间。”更有明代万历时僧人题刻,谓:“醉倚石牛山谷晚,泉声静听思冷然。”

又如“诗崖漱玉”也是天柱山中奇绝景观。诗崖位于三祖寺之南潜水河畔这里看起来是一条普通的山谷,但走进去大有乾坤。这条山谷,保存有安徽省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在500多米长的山谷中,留存有400多方石刻。山谷流泉石刻最早始于唐代,摩崖石刻中唐代有三块,保存宋代摩崖石刻为最多。说明天柱山在宋代已经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其中唐代文学家李翱、宋代名臣王安石、诗人王庭坚、明代文学家李元阳、清代名将李云麟、国民党名将李品仙、杨森等名人诗文之刻。这些石刻,不仅仅是书法佳作,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历史的资料。

泛舟潜水河上,尽览诗刻名篇。明代文人罗庄有诗赞道:“诗崖石刻藏幽谷,水咽泉声如漱玉。”何迪则惊叹:“断崖有苔留鸟迹,碧潭无日不云生。”清代文人丁成培《诗崖漱玉》更把其景形容得恰到好处,诗云:“苍崖壁立水之湄,珠玉鎸成古篆碑。字迹虽经波泊没,云根仍自墨淋漓。”

天柱山座座山峰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天柱山志》称其“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可见其自然景色奇绝。

进入天柱山南大门野人寨,上行不远就到达三祖寺。相传,寺始建于南朝,现仅存藏经楼、偏房数间和屹立于寺前的觉寂塔。我们一行从三祖寺向西北沿石级登山,展现在眼前的变幻无穷的瑰丽景色。转一个弯,天地一新;上一道岭,风光又异,使人迎接不暇。

天柱峰如擎天一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镌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直书其下,气魄雄伟,令人惊叹。天柱峰左、右侧有飞来峰、三台峰两峰相寺,更显得气势磅礡。

飞来峰在“龙吟虎啸崖”的最西端,一峰独立入云,峰顶巨石如盖,浑身石骨,浅浅的水痕遍布全身,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飞来峰。整座山峰为一整块巨石构成,顶有一石长约三丈余,围长三十余丈,高丈余,浑圆如盖压在顶峰,似从天外飞来,此石称“飞来石”,峰因石得名,峰顶的飞来石,像一顶华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顶。许多游人看到飞来石,都感到惊奇,又有一份担忧:万一哪一天刮风,把哪个飞来石刮下来,可怎么办?

天柱峰飞来峰下的神秘谷被游人称为“天柱一绝”。神秘谷长约五、六华里,谷底由54个形态各异的洞组成,洞连洞,洞套洞,洞内有牖,有庭,有门,有石梯,有石栏。在暗洞中穿行,难辨东西,不知阴晴,压抑沉闷;但一出洞口,即见光明,又使人激动欣喜。

自从道家把天柱山封为第十四洞天,一些道家方士前来隐居修炼者日多。在这些方士中以左慈最著名。山上的“炼丹湖”名来源于此。炼丹湖海拔1100米,是我国第三大高山湖。水质清澈,碧绿如玉,四周群山罗列,环境优雅,湖如明镜,蓝天白云,映入其中;四周群峰,苍崖青松倒映其中,如锦如织给这平静的水面增添了生机;微风徐来,湖水荡漾,波光粼粼,又是一番景象,泛舟其上,如入瑶池,天柱山风景引人入胜。

02

李白在《江上望皖公山》诗词中称天柱山“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明李元阳赞美天柱山云是“岫为萦云碎,峦环抱雾空”。

天柱山属季风北亚热带气候区,水分充足,空气潮湿,这种潮湿空气上升,逐渐变冷凝结成云雾。

天柱山云雾美名甚多:形如玉带,环绕山腰者叫“玉带云”;像银河倾泻,气势磅礴者,称瀑布云;云雾满山,银海一片,展露头角的山峰如座座岛屿者,谓“海岛云”。此外,还有“光环云”、“断或续;或浩瀚无际,飘渺变幻;或如汪洋大海,白浪翻腾;或如楼阁幢幢,迭琼堆玉,或如天仙织锦,五彩缤纷。当登上渡仙桥,放眼四顾,白色的云雾满山都是,非海似海,,唯有天柱峰羞羞答答地露出顶端,似五笋出土,如青莲花开。站在天池峰上眺望,千峰怒涛“倒海翻江卷巨澜”。正如清李绎在《游霍山记》(天柱山)中所描写的“七十二蜂群,变幻于波涛澜汉间,或锐、或秃、或鞠躬、或娇首、或跌而坐、或峙而立、或曲若长蛇、或窜若奔鲸,或出若刀枪,或重叠若楼阁,或蹲踞攫拿若狮象之搏。”

万象台上观云更使游人赏心悦目。远眺东关云铺深壑,雾掩危岩,山峰则成海市蜃楼,松石宛如浪上小舟。莲花峰、打鼓峰、青龙峰等诸峰隐于烟岚之中,身临其境,恍若进入“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的超然尘世的虚幻渺茫的仙境。难怪明进士李庚在《登天柱山》中赞曰“巍然天柱峰,峻拔插云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鸾鹤随,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观,争似此山好。”

2011年天柱山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荣膺“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天柱地质公园有全球规模最大、剥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经典地段,埋藏有丰富的古新世纪哺乳类动物化石,被公认为亚洲哺乳类动物发源地之一。

03

天柱山不仅雄奇灵秀;峰峦中云雾,亦是变幻无穷,美不胜收;天仙河便是安徽漂游的最佳处。

天仙河古称潜水,源于国家森林公园妙道山,出岳西县往城东,经过峰回路转,集百条小溪山泉汇流而成,流至天柱山脚下,经三县九镇融入皖江,直奔长江。河中有急流、有险滩,享有“险似三峡,秀如漓江”之誉。故称“安徽第一漂”,也是华中第一漂。

天仙河两岸树木葱茏,山石叠翠,终年河水潺潺,阳光从寂静森林缝里透出来,峡谷中百鸟争鸣,歌声和号子声不绝于耳,但这一切似乎都被山和水吸引住了,惟有天仙河忽高忽低淙淙流水,终年欢快地放歌,热情地欢迎漂游者光临。

秋季是天仙河一年当中最佳的飘游季节。当你乘上古老的竹筏漂行于奇峰碧水之间,就可以尽情地享受欣赏天仙河的旖旎风光,就能看到河水里倒立着山峰,就能欣赏到两岸怪石如龙似虎,妙趣横生的美景,游客就能真实地体验到人在水上漂,身在画中游滋味。如遇阴雨天,这里边云雾缭绕,烟雨迷蒙,群山时隐时现,更具有神秘色彩。一叶竹筏轻盈飘荡,清澈的河水淙淙地流淌,如筝弦轻拨,使人领悟到“高山流水”之妙。

传说当年七仙女二度下凡与勤劳善良的董永团圆,被王母娘娘发现后,将七仙女遣回天庭。七仙女临走时怀着对人间依依不舍的恋情,将洁白的丝带飘落在大别山山间,就变成了这条明丽秀美的天仙河。

天仙河漂流的另一景观,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传说八仙过海中张果老、铁拐李就在这里下了三天三夜的棋,结果不分胜负,二人一气之下将棋子全都抹在河里。尤其是漂流到假山景区,河中耸立的石头,远看像海里珊瑚石,近看却像水中的黄山。其实这是一种高超压变质岩榴灰石团块,是一种海底石头,在陆地上出现仅两处,另一处在欧洲。这一怪石头只有地质学家才能解释清楚。

在漂游中凸显了撑筏人执篙的高度技巧和本领,只见他不断地拨弄竹篙,左撑右拐,迂回水石之间,但每一次都是有惊无险,虽说游客惊出一身冷汗,倒也增添了几分情趣!

天仙河上有一座连接两岸的独木桥,像一条白色的线。这桥面宽只有30公分左右,两岸跨度约40米,独木桥成为天仙河上又一道风景线。两岸山民婚嫁喜事,花桥、乐队要热热闹闹地从桥上走过,算是走通了夫妻生活第一道关口。此时优美动人的《天仙配》黄梅调,伴随着游人欢笑声,在天仙河峡谷上空悠悠飘荡,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好似进入了仙界。

04

在游览天柱山的同时,我还游览了天柱山山麓刘兰芝的家乡,漫游了《孔雀东南飞》摄影基地刘兰芝公园。基地里面秀木千樟,溪水潺潺终年不断,塘水清澈,塘里的鱼儿,似乎与映在水中的垂柳,随微风吹拂共同起舞;府衙、院落、亭阁、水榭应有尽有,到处是孔雀造型,古色古香,由青年表演艺术家韩再凤主演的黄梅戏《孔雀东南飞》,整天重复播放,优美的曲调使游人如痴如醉,似乎又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汉末健康中期庐江小吏焦仲卿妻子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其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见《古汉语·焦仲卿妻并序》)的封建时代。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我一边看着公园中的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孔雀,一边听着《孔雀东南飞》婉转哀伤的黄梅戏,一边含泪默诵着《孔雀东南飞》诗词。

在天柱山旅游结束后,回到家中写了一首小诗:

《秋登天柱山》

千峰万壑云悠荡(1),乱泉飞泻响叮当;紫萸黄花榛枫赤(2),山水无处不飘香。

【注】:(1)千峰万壑云悠荡:李白称天柱山“奇峰出奇云”;明·李元阳赞美天柱山云是“岫为萦云碎,峦环抱雾空”。鉴于天柱山云如此多彩美丽,且又迂回环抱峰峦,所以必然悠闲是自如地飘荡在峰峦之间。故用“千峰万壑云悠荡”概括之。(2)紫萸,即茱萸;黄花,就是菊花;榛,泛指落叶乔木和荆棘;枫,指秋天红叶佳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