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运仪|横跨欧亚--伊斯坦布尔掠影(散文)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4LzEzMTgvMjI4MzM2NDYyXzFfMjAyMTA4MTMwNjA1MzE3NTc=.jpg)
横跨欧亚--伊斯坦布尔掠影
文/曾运仪
爱琴海的另一边,古老的传奇,壮丽之海岸线,阳光普照,它蓝得纯粹迷人。它横跨欧亚大陆,地处战略要冲位置,注定了数千年的宗教、种族、文化纷争。雅典娜、维纳斯、基督耶稣、真主安拉等众神的光芒逐一照耀这个国度。这就是土耳其。两年前我去了一趟。如今,对这个国度的点点回忆,不时浮现在我脑海里。这记忆用心用情,挥之不去。有一种动力,驱使我把它抒写下来。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土耳其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Istanbul),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它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东端,扼黑海咽喉,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人口超过1200万。作为欧、亚两洲分界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城中穿过,将这座古城一分为二,伊斯坦布尔也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座地跨欧、亚两洲的城市。13世纪突厥人到来之前,伊斯坦布尔曾名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那时,红色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为整个拜占庭帝国的精神象征。其后,伊斯兰的征服使蓝色清真寺取而代之。如今的伊斯坦布尔,既有沿着海峡地形蜿蜒曲折的古老街衢,又有宽敞笔直的土耳其大道、独立大道以及耸立在大道两旁的现代化大厦。苍穹下,清真寺尖塔闪闪发光,红屋顶的哥特式建筑和古色古香的伊斯兰屋宇交错其间;现代化的洲际旅馆和古罗马的狄奥多西城墙交相辉映。
从马尔马拉海(Sea of Marmara)沿岸,窥看老城墙的断壁残垣,曾经的战火连绵、豪情万丈将史诗的身影重又浮现在我们心底。在苏丹艾哈迈特公园边的电车站,我们搭上它前往港口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夕阳伴随下的艾明诺(Eminonu)码头正步入繁忙,不少在欧洲区工作的当地人下班后正要搭船回到海峡另一边的家--于斯屈达尔(Uskudar)、卡迪廓伊(Kadikoy)或者博斯坦斯(Bostanci),那是伊斯坦布尔的亚洲部分。物价与房租便宜,当地劳工聚集,没有光鲜的旅游景点,却带给你最朴实的打工者生活。仅仅花费三里拉的船票(相当于九元人民币,绝对不是为游客准备的交通工具!)。我们随着拥挤的人流登上了船,也来一次特殊的跨洲之旅。在于斯屈达尔码头旁,我们细细寻找Kanaat Lokantasi。这是一家有着八十年历史的餐馆,并不针对游客,来的几乎都是本地人。我们头一次尝到了地道的土耳其烤肉。就在这不起眼街角上,却留存一份小小的惊喜:夜色还未完全降临,温暖微弱的光线轻轻掠过巷子里的小清真寺,没有什么过多的渲染,完全呈现出美妙心醉的蓝。
没有料到,抵达土耳其之后的第一场雨来的如此之早。我们决定提前游览伊斯坦布尔内的大巴扎(Grand Bazaar),给往后的纪念品选购预热一下,也算躲躲这淅淅沥沥的阵雨。大巴扎诞生于十五世纪中叶,由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修建,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集市之一。在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大为扩展,直到四百多年后的大地震毁坏严重才经历第一次重建。这里包括十二个主要建筑物,拥有五十八条室内街道和四千多间商铺,每天吸引大量的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前来“淘宝”。
我们在巴耶济德广场(Beyazit Square)边,找到了集市入口的大门,却没有发现想象中的热闹场景。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这里许多摊位分类集中经营,以首饰、陶瓷、皮衣、香料、地毯店为主。果真是集市,“漫天要价,过海还钱”的购物体验屡见不鲜。虽说是一块鱼龙混杂的市场,但历史感却不容错过。光是看那迷宫般的老建筑和体会土耳其小贩的吆喝特色,也实在是值回“票价”啦!不知不觉,我们在里面已经逛了大半天,收获颇丰。
期待中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行,终于没有任何压 力。早十点半的这一班船,载着满满的游客,准时在艾明诺努码头出发,直奔向海峡深处、黑海之出海口而去。除了高耸入云的伊斯兰叫拜塔、缠上头巾的穆斯林妇女,你实在很难把伊斯坦布尔与一般的欧洲城市分辨开。在这隔断欧亚大陆的海峡两岸,尽是欧式城堡、宫殿、达官显贵的宅邸,让你误以为航行在莱茵河或是塞纳河畔。一个多世纪前的奥斯曼苏丹,与彼时的大清皇上一样,大概也被欧洲列强震撼了一把,各种层面争相相仿。来自西方的风吹过来,是不是更“清新”一点呢?
欧洲一端的建筑,比较醒目的如多玛巴切皇宫、欧罗巴(鲁梅利)要塞等,在游船上一览无遗。尤其前者在今日闭馆,我们只得远远欣赏它洁白的身姿,在水中倒影的陪衬下,更显雍容华贵。据说多玛巴切宫中大厅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是奢华?是灵感?有待日后重游来见证了。亚洲一侧的贝勒伊夏宫名气不是那么响亮,但它在苏丹阿布都拉兹的大力督促下,用玉兰花的点缀和梦境般的庭院来体现夏日宫中的雅趣。可想王朝时代,平民百姓被拒绝入内,能荡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有多么的惬意自如。
一路上,我们不时观赏着一会儿欧洲,一会儿亚洲的美景。在游船最后停靠的码头阿纳多卢渔村(Anadolu Kavagi),我们看见拜占庭的堡垒遗迹,上千年来扼守黑海要冲,抵御斯拉夫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的入侵。虽显破败,却以居高临下之势傲瞰群雄。只不过今时对岸的乌克兰,已陷入分裂与战乱。我们远远的望去,却无法探个究竟。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与马尔马拉海在此分开,欧洲与亚洲隔海相望,可谓扼两块大陆,为不同文明间之咽喉要道。多少年来,王朝战马、诸侯将军为此宝地争战;过往的传奇映衬着今昔的风平浪静,更带来一种沧海桑田的英雄情怀。
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回眸,聚焦在博斯普鲁斯大桥之上。离它如此之近,我们隐约感受到两块大陆的激情碰撞。横跨欧亚,如同前世与今生的唯美相遇?
本文编辑:胡冬梅
亲
【本文作者小传】
▲曾运仪,网名yunyi,四川隆昌人,曾供职于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现为退休族一枚。目前,定居在成都市。闲暇时,喜欢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去寻觅真善美,且爱好朗读、旅游、唱歌。欲在浪漫夕阳下,缓缓弹奏出落霞满天。
中国诗歌报,简称中诗报,日在线创作人员10000多人。作为中国诗歌报所属的天安门文学平台,集文学、文艺、文化三位一体,主要刊发原创首发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故事、剧本、摄影、书法、绘画等体裁,欢迎投稿。投稿微信:韩晗h15101221693,紫色玫瑰hudongmai 根据作品质量打赏,10元以内不发放,10元以外,一半赏金作稿酬(10日内结算),其余赏金作为平台运营,请加稿费发放人素素微信j13603499693。自愿参与,适度打赏。投稿说明:要求原创,文责自负。拒绝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如发生任何纠纷,与本平台没有任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