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水杂评】古体新诗论
诗歌的魅丽是无穷的。从古代到现代,诗歌在我们这个悠久的民族中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今天要说的是古诗和新诗(也就是自由诗)的一些问题。包括古诗、新诗中的名言名句的赏析和几位著名诗人的人物背景及人生简历。
首先是古诗。
诗仙李白是我国乃至世界诗歌领域的翘楚者。他的诗雄奇奔放,想象丰富,与他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人生阅历以及他所写的诗歌带给世界人民积极的影响。说到李白,他的一生不是很好,至少在晚年时是凄苦的。他的才气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荣光,却使自己的人生不得不以悲剧收场。但他留给后来人的文化财富是永放光芒的。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和李白同时撑起唐代诗歌的重要人物。少年时代攀爬书山的经历,以及后来人生的苦难漂泊,使得杜子美对现实社会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嗅觉。这一切都在他的诗歌里有着突出的体现。
他写的诗总能使读者触摸到历史,仿佛今人又回到了诗圣所生活的哪个年代。
再说新诗。
胡适先生的《蝴蝶》(也称《朋友》 )在《新青年》发表后引起的传统与当下的文化分争,堪称彼时的文化强震。在那段岁月里,胡适先生始终身陷在文化界的舆论漩涡中。今天看来,不仅是文化,时间里的一切事物总要有创新的,既然有创新,那就必定会招来各种非议,这是在所难免的,要坚持自己,笑着去面对就好了。
新月派在中国新诗众多的流派中,是及其重要的。因为,徐志摩是流派的核心人物。
他的诗歌朦胧中带有淡淡的忧伤,身处异国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在其诗歌中得到充分的表达。他把这一切都藏在他的诗歌里,绵绵的诗意中始终飘着淡淡的乡恋。
诗歌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简直是太熟悉了。上到耄耋老人,下到顽皮的孩童,时不时都会吟上几句。太多的经典不经意间就会来“打扰”我们的耳朵,也会经常在自己的嘴里不自觉的流露出几句。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倒海不复回……与尔同销万古愁。又如张若虚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除此之外,我觉得宋词也该一并计入此范畴,异曲同工嘛!象什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曲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了明代,虽说二百多年的大明朝在浩瀚的华夏文化史上没什么建树,甚至被有些人称为“华夏文化中最黯淡的一页”。但无论如何,毕竟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风流才子,他诗、画、书、文皆精,对中国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就是唐寅,唐伯虎。尤其那句“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到了清朝,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可以说是芳名史册,曹雪芹的《红楼梦》诗词更是熠熠生辉,《好了歌》《葬花吟》《金陵十二钗》册页等等,无不体现着文化风貌,让人百读不厌,流连忘返。
民国后,新诗应运而生。胡适的《朋友》是自由诗歌的开山之作。而后徐志摩、何其芳等等诸位诗坛领军人物更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名篇不断。下面就具体的说一说古诗和新诗的一些问题。
首先谈谈古诗。
提到古诗,诗仙李白是世界诗歌史上永远不可逾越的巅峰。李白何其人也?这里简单阐述一下其生平。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昌明县(今四川江油)。通诗书,喜纵横术。25时离开四川,外出游学。先寓居安陆(今属湖北),后入长安,求取功名。不久又离开京城奔赴山西太原,游历齐鲁大地。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奉诏入京,命供奉翰林。因与当政者不合,被赏赐金银后放还,继续游历各地。安史之乱期间,应永王李林之聘,入佐幕府。永王为肃宗所杀 ,李白受牵连,被判长期流放夜郎。流放途中遇赦东归,寄居县令李阳冰家。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36年)前后病逝。至今存诗九百多首,著有《李太白文集》。李白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各体俱佳,其中又以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最为擅长。
太白的诗歌可以说是唯美浪漫与雄奇奔放的完美结合。诗言志,诗映人,这在诗仙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儿时铁杵磨成针的事情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后天的李白无论遇到何种境遇也会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青年时代的诗仙饱读诗书,一生崇拜谢灵运的才气。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就流露出对谢公的无限敬意。大家都知道,李白是个生性疏狂的天才,“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其生动的写照。孔圣人又怎么样?与我来说不过是哈哈而已。谢灵运呢?不必多说,自然是对其五体投地。如若谢公只是个花花公子的话,“楚狂人”早就莞尔了。试想一下,一个连孔夫子都不放在眼里的人,能对谢灵运发出如此感慨?话到此,你懂的。
李白的疏狂时常在诗中大放光芒,且每每光彩夺目。《将进酒》一读便知是一气呵成的极品,充分展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超凡境界。我敢说,诗人,是要有一些灵性的。换成别人,阅历再深,即使血管里流的血液换成墨汁,也不会有如此不俗。举个诗仙的千古名句,感受一下“仙”与“人”的与众不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仙眼里,月亮已不是月亮,而是与自己同干樽酒的哥们儿了。仅仅有一轮圆月还远远不够,自己的影子已不是虚无的了,已经成了自己的知己。影子也要喝到飘飘欲仙才够味儿。就这样,自己的独酌,经过诗仙的轻微点拨,马上声情并茂的变成了三个人,不佩服真的说不过去。
综上所述,诗仙就是诗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可惜太白一生境遇坎坷,但好就好在他没把他的委屈放进自己的诗歌里,这是一种难得的博大胸襟。试想一下,一个人已经到了要寄居在朋友家的地步了,仍然能够不被生活所迫,把感慨诉诸笔端,天下无论古人还是来者,无人可出其右。也许正是这份博大的胸怀,在其逝世200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各个国家仍然有大批大批、络绎不绝的人去太白祠为其凭吊,粉丝之多,影响之大,远比某不入流的歌星要更具意义。他带给我们的是时间淘不尽的惊鸿。2000多年过去了,即使再过个5000多年,把华夏的文明史再重新走一遭,相信李白依旧会如此光辉的。
人们经常说,“李杜诗篇万古传(有版本为李杜诗篇万口传)。”被尊称为“诗圣”的老杜,当然实至名归。可惜杜工部一生贫困潦倒,也正是他的这种社会底层的际遇,才使得他的诗歌更有“活化石”的意义。其诗高度写实,其诗歌大多是当时社会的生活图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是高度概括现实的写照。老杜的诗歌读起来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仿佛能让你触摸彼时的社会脉搏。老杜何许人也?在我看来,即使他成不了“诗圣”,也会成为一位高明的历史学家。杜甫其人?且看下文。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河南省巩县出生,家庭世代“奉儒守官”。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武则天时代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做过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青少年时期在“读书破万卷”中度过,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结识了诗人李白、高适等等。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于洛阳应进士不第。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抵达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时值李林甫斥天下士,第二次应“制举”再次失利。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亲自为唐玄宗献《三大礼赋》,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管兵甲器仗及门禁钥匙)的小官儿。同年冬,安史之乱爆发,经过流亡、被俘、出逃,亲自赴唐肃宗(李亨)驻地凤翔,任左拾遗。不久,因上书营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弃官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再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入四川,卜居成都草堂。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蜀中军阀混战,又流亡到梓州和阆州。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回草堂,被杨武表荐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不久辞去。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离开成都顺江东下,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住了一段时间。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携家出蜀,漂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病逝于湖南湘江那条与自己相依数载的破舟中。
诗圣杜甫一生际遇坎坷,动乱流离的艰苦生活使自己对大众的疾苦有着切肤的震撼感。因此杜工部的诗歌总是紧密的结合时事,较全面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及其深厚,境界无限开阔,被后世人称赞为“诗史”。在诗歌的艺术上,老杜兼备各个体式,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诗风,成为我国历史上难得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人尊称为“诗圣”。
杜工部的诗歌与太白的诗歌可以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照比诗仙的诗歌,诗圣更注重的是概括历史,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
老杜一生际遇坎坷,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他内心知道普通老百姓的所思所想,能够清楚的听出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真实呼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只有扎根于苦难百姓当中的诗人,才会写出千百年后仍然令人潸然泪下的诗句。
众所周知,若论七言律诗,杜甫的七律可以称得上是古往今来无人可出其右。甚至有人说,“七言律诗如果没有杜甫,那简直可以说中国文学里没有七言律诗。”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杜工部的那首横空出世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被尊称为“天下第一七律”的诗歌,从格律上是严谨的。另外,无论是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还是尾联,都是一气呵成,承上启下,没有丝毫的缝隙可寻。
首联开门见山的勾勒出所见的独特风貌和自然风光。风急之势,秋高气爽,展现了三峡的地区特色;而后,江面上的裙裙飞鸟展翅翱翔,上下飞旋,美丽的秋色自然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秋景虽然美丽,但其中还夹杂着点点秋愁。
颔联万木凋下,心思沉重之时,诗人又看到了滚滚长江水奔流不息的波澜壮阔,希望又重新燃烧起来。
颈联秋悲时常打扰着内心,生病的自己孤独、伤感、哀叹、忧愁,想到了家乡的美好,与现实中自己漂泊异乡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诗人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
尾联诗作者回顾自己一生的际遇,心已经被现实打磨的不见棱角,也许唯有一杯浊酒才能读懂自己的一生。
古今天下第一七言律诗实在是当之无愧。在这首诗中,作者的内心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仿佛诗圣就站在自己的面前与读者面对面的说话、聊天。全诗语境旷达,意蕴悠远,简直是“诗圣”的真实写照。
杜工部的诗歌多半都是怀着类似的心情写下的。细品杜诗,字字都有心意,句句都是箴言。读来可知历史兴衰,可知以史为鉴的深刻意义。
人们都说诗言志,杜诗不仅仅言志,而且还是一面镜子,这块镜子可照古今,可照未来。
古诗的浩瀚是无边无际的。李白杜甫虽然是佼佼者,但毕竟不能概括唐朝300多年间的50000多首诗歌。但李杜作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从某种层面来说已经成为了唐诗的形象代言人。可以相信,你可能不会背唐诗,但你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允许不知道李白和杜甫。2000多年后的今天,亚洲乃至世界人民都还在纪念着他们,他们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可照环宇。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在逝世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分布五洲的大批“粉丝”,也没有几个人留下的东西可以承载一个民族的希望。今天,历史已经走远,但时间还在继续。无论何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所讲述的故事将继续点亮后来者前行的路……
说完了古诗,我们再来谈谈新诗,也就是自由诗。
新诗的起源具体可以追溯到1916年。
1916年8月23日,著名的文化学者胡适写下了中华民族的第一首新诗,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一首白话诗——《朋友》。并于1917年将诗的题目改为《蝴蝶》后,发表在《新青年》2月号上: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还。
剩下另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太孤单。
自此以后,一个不同于汉赋、有别于唐诗、与宋词又非同类,又在元曲之外,且不是小说的文体登上了中国的文化舞台,这就是——新诗。
胡适先生的这首诗发表后,很快成为当时文化届的舆论漩涡,引起的轰动不亚于前几年刘心武先生续写的《红楼梦》。当时保守派占据文坛的江山岂止是半壁?胡适先生的这一开山之作可以说是当时文化届的一次强震,几乎没有站住脚儿的可能,但《新青年》还是发表了,我们不去议论编辑们是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这首诗歌,至少可以说,编辑们还是用一个新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的。也许,我说的只是“也许”,在胡适先生之前,已经有人尝试过写自由诗,但并未见到天日,原因是复杂的。就胡适而言,能把如此奇怪的东西邮到当是鼎鼎大名的《新青年》编辑部,这本身就是一种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
至于后来,一群持保守主义的文化老顽固们的云云,“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台湾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对新诗的贡献是开天辟地的。打破了千年来八股文的束缚,使得作者写作的自由度更加广阔,读者阅读的兴趣大大增强,使阅读进一步变成一种享受。
就这首诗歌本身而言,胡适的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因此不得不回家,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让人觉得无比的凄惨、哀叹。
既然是说新诗,那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是说什么也不可忽略不计的。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在英国留学时改名徐志摩。曾用过多个笔名,如:海谷、诗哲、南湖、谷、云中鹤、心手、删我等等。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在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就读。1918
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攻读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在剑桥期间,深受西方唯美浪漫主义风格和诗人的影响,从此奠定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次年人北京大学做教授。1926年人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及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上海和南京职务,应胡适邀请再度任职北大教授,并兼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再别康桥》不仅是徐志摩诗歌中的经典,放在世界诗林中也是难得的佳作,此诗发表后,相继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当时的世界不了解中国,世界人民通过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国的向往之情也因这首诗而更加的活跃。意义之大,已不言自明。
该诗是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的。诗人血液里流淌着的温情、骨髓中迸发着对祖国和家乡的无比思念;对亲人、朋友的无限牵挂都映在了康河的水中,奔涌在作者的心头,流露在自己的笔端。
全是温情脉脉,委婉轻柔,读起来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同时又夹杂着些许的乡愁。全诗轻缓朦胧,意境绵远悠长,含情脉脉的康河之水亦如诗人性格的本真流露。首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以及末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前后呼应,无论从语境上讲,还是从结构上说,都是极其高明的。读者被诗人带入一个现实与梦境交汇的唯美空间里,仿佛读者自己就置身于康河的桥边。“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与抒发。离别的苦恼,对家人的思念……全部在自己的心中泛起涟漪……这本身就是一种乡愁的涌动,是漂泊异乡的无奈与感伤。无论康河的水怎样温婉,也无论康桥如何的美丽,都比不上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人的团圆、幸福。
徐志摩的诗歌之美是说不完的。他的美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和文章中,更体现在他所焕发的人格魅力中。他是中国新月派诗歌的发起者及代表人物,其意义的深远,对后来人的启迪以及对以后诗歌的走向不是寥寥数语就能说尽的。如果说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诗的引领者,那么徐志摩应该是中国新诗的发扬者,也是使华夏民族的新诗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重要推手。
综上所述,古人有古人的智慧,今人有今人的思维;古诗有古诗的魅力,新诗有新诗的生机。既往开来是诗歌前行的步履;承古创新是诗人不变的责任。只有谨记诗人的责任与诗歌的意义,才会使得诗歌不断前行,逾越一个又一个巅峰……
作者简介:孙阳,笔名噜噜,1988年重阳节生。好书喜文,诗歌散见于《报刊文摘》微信公众号、辽宁省公安文联、辽阳县文联……生活于我,是笔墨的游戏。现为《秋霜诗社》成员。
欢迎辽阳的乡土作者投稿,暂定赞赏的8成归作者,两成用于平台维护。无赞赏或者赞赏少于10元没有稿费。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附简介和照片。
邮箱:94124915@qq.com
平台简介:平台编辑王志胜。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如有转载请告知。 一个辽阳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一个传播辽阳正能量的舞台,欢迎关注转发投稿。
衍水文学展示辽海人民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