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水特辑—年味】怀念贫困日子里的年
过年了。望着孩子在堆满山珍海味的餐桌前皱起的眉头和各种名牌服装面前淡漠的目光,蓦地,我怀念儿时的乡村,怀念那遥远却又十分清晰的贫困日子里的年。
新年好礼
年,对于贫困的乡村人,是一种想头,也是一种奔头,一春忙到老秋似乎就是为了这个年。而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年是一种企盼,是一种希望,家长一尺头绳、一挂鞭炮的承诺,都是孩子们心中一种幸福的憧憬,也是他们在伙伴中炫耀的资本……
新年好礼
每年一入冬,交完公社的公粮,生产队结完了年帐,农人们就开始忙年了。为了让孩子初一能穿上双新鞋,女人们早早忙着凑布片、打袼褙、纺麻绳,夜晚纳鞋底的吱吱声则拉响了渴盼已久的年的前奏曲。昏黄的烛光摇曳着从田间走出的女人的神韵,摇曳着夫妻年里购物的情话,摇曳着孩子幸福的梦想和梦中甜甜的笑靥。
新年好礼
男人们则在冰天雪地里穿梭于从乡村到集市的小路上。为了自留地里汗水泡出的青菜能卖出好价钱,他们每天天不亮就顶着满天星斗守在集头,刺骨的寒风穿透他们破旧的棉衣,胡子眉毛结上了厚厚的白霜,他们就勒紧腰间的麻绳,抱紧自己的肩膀,呵着冻僵的双手,跺跺麻木的双脚,执著地守在菜篮子旁,常常日上中天了才饥肠辘辘地走回乡村。
新年好礼
而这时的儿女决不敢贸然上前,他们要看父亲挑回的篮子卖空了没有,要看父亲的脸上有没有笑意,要听父亲和邻居的招呼声底气足不足,最后才能把怯懦的目光投在父亲破旧棉袄的里怀里、手里提着的布袋里,那里是他们一家人期盼已久盘算已久的年货啊。那或许是媳妇身上的小花布,孩子脚上的新袜子,孝敬父母长辈的二斤蛋糕、两瓶老酒,也有平时看来十分奢侈这时却能康慨解囊的儿子喜欢的一支冰猴、女儿喜欢的一盒胭脂……
新年好礼
时间一进腊月二十三,清晨那稀疏的鞭炮声便拉开了年的帷幕。大街小巷到处是孩子清脆的童谣:二十三,灶爷上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年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糊墙走;三十,过油;初一,磕头……在古老的童谣声中,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主妇们开始用灵巧的双手打扮自己清贫的家,几张吉祥的年画,几幅美丽的窗花,中柱上的一款春条,门楣上的对联……足可以把小屋装饰得喜气洋洋。
新年好礼
最热闹的当属宰杀年猪的人家了。英雄般的屠夫指挥着帮忙的乡邻,把几百斤的肥猪捆绑在案上,麻利地将刀插进猪的胸膛。孩子们望着淌在盆里的猪血,咽着口水,似乎闻到了蒸猪血的香味。不到一个时辰,这人家的上空便飘浮起诱人的炖猪肉的芳香。而孩子们在自家的餐桌前面对土豆白菜就窝头的时候,真是难以下咽了。这时老人会说,我的孙儿谗年喽!
新年好礼
年,就在孩子们的企盼中,在大人们慢条斯理紧锣密鼓的筹备中,走到了三十的餐桌上。那些在今天看来根本端不上台面的菜肴那时却是那样丰盛、香甜。一盘肉炒豆芽,一盘炖豆腐,一碗边白肉,会吃得孩子们沟满壕平。既使饱咯不断,依然巴望年夜饭的那顿饺子。
新年好礼
大年初一是一定要起早的,因为你不知哪家的毛头小子不等你穿好衣服就抢进家门来拜年了。家中有年长的、有辈份高的是要准备拜垫的,或者用一条麻袋来替代,因为所有拜年的晚辈是一定要磕头的。七婶八姨大姑娘小媳妇平时有点口角摩擦磕磕碰碰的,这时一躬鞠下去定会冰释前嫌的。不必担心见面的尴尬,一件新衣、一个窗花、一幅春联、一张年画都是她们说不尽的话题。最兴奋的当然还是那些孩子们,他们穿着斩新的衣服,口袋里揣着一两角的压岁钱,男孩子耍起新冰猴,在烟花的残骸里拣拾着未燃的爆竹。女孩子则头上系着鲜艳的蝴蝶结,脸上涂抹着新买的胭脂,她们就那么花枝朝展的朝气蓬勃的在年的天宇里奔跑着追逐着快乐着……
新年好礼
一过初五,餐桌上的窝头土豆白菜汤就宣告了年的结束。贫困乡村的农人如释重负般脱下过年的新衣,走向了冰冻的田野,开始奔向新的一年。而孩子们则交出捂热了的压岁钱,在意犹未尽的回味中企盼下一个年的到来……
作者简介:蒋丽英,网名一箫一剑,辽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辽阳市红楼梦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学院第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1963年生于辽阳县乡村,从事多年纺织等各类企业管理及副刊编辑工作。喜欢摄影、旅行和写作。
衍水文学,展示辽阳人的风采。让衍水文学成为辽阳人的精神食粮,传播古城辽阳的文化。
平台编辑
王志胜,坚持成就梦想。
图片由马歌拍摄,如有转载请告知。
欢迎辽阳的乡土作者投稿,暂定赞赏的8成归作者,两成用于平台维护。无赞赏或者赞赏少于10元没有稿费。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附简介和照片。
邮箱:94124915@qq.com
一个辽阳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一个传播辽阳正能量的舞台,欢迎关注转发投稿。
这是两个有温度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