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生机在于静止

『 编者按 』

1995年初,陆锦川先生为《中国妇女》杂志撰写了三篇太极养生的文章,阐发生命、生机、生息与养修之关系,及其内在道哲妙义。《生命在于运动》《生机在于静止》和《生息在于修养》,先生发前人所未发,妙论太极养生三大要旨,目的是将太极学弘扬于世,济世利人。三篇文章中的前两篇已发表在1995年的《中国妇女》杂志,后一篇未及发表。我们将分三期刊载这三篇文章。

生机在于静止!

这句鲜为人知的道门秘承养修法语,正好矫正或弥补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名言的偏颇与不足!

生机旺恒,要在静养,养之有素,生机乃能有持。若耗之而致失养,生生源头不足,何来生生不息之机?惟其如是,故静养之道,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外养修之士,特别是中华传统养修之士的养修实践,不断启导他们于静定中清静无为,养精蓄锐,启能开机,生生不已!

静,动之对也。动静,本天地宇宙运动之祖态,是亦为肇生天地万有之本。故太极之道,动静而已!静而生阴,动而生阳,阴阳成,天地立,万物应之而生发流转。然静为动之源,复为动之归。故万物之生,皆自无而之有,万有之态,必自静而之动。复由动而归静,自有而返无,化变亦由是而生。故静,当是一切生机之原本,一切能动之先源与归宿。故乃可曰:

动为生生之始,

静为生生之本!

静以生动,动必归静,动为有生之始,静为无生之终。始必归终,终复有始,故终者始先,存一对待也。明于动静之终始有无对待之道,则动中有静,静中含动,动极归静,静极生动,乃至无中含有,有中存无;终者含始,始中有终,生中有死,死中含生等理,亦无不可格而致知,触类旁通。此为其道,亦即理,抑亦即法。

静止,静之与止,静者止之渐,止者静之甚。故止之渐者谓之静,静者休也、息也;而静之甚者谓之止,止者定也、固也。故凡动运静止之道,必当由无而生静,由静而生动,由动而至运。运者,动之甚也。复由动而归静,由静而至止,止者,静之甚也。更复由止而归无,还其本来。是以惟静而止于静极,乃无。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故无而至静,静极生动,无极生有,惟静无乃能生生。生机亦由是而生,此盖即天地自然之生生大道!

老子曰:功成身退,天之道。实亦体乎动而归静之返本之道。稽古来养生之道,其理亦莫能逾此,故动而入法以生功,必静而返道以培本;动为其炼,静为其养;动为其用,静为其体;动为其变,静为其本;动为其调,静为其节;动为有为,静为无为;动为使然,静为自然。明于静为动本,静可制动,则生命之微,已契其机;养生之道,更挚其纲,纵然养书千卷,医经万言,岂复有余蕴哉?

静养之道,不离形神,古哲有谓:

外不劳形,则身安;

内无思想,则神定。

斯二语,可谓静养止修之入门关钥。缘人之一身,形过劳则耗于气血;神过劳则费于精神,神伤伤于思想,形伤伤于劳形。劳形者,费于力,力者气也;思想者,耗于心,心者神也。形神两劳则神气日亏而形神俱不足,此即中医之所谓劳损失养,阴阳俱不足之候!

阴阳之道,当须平秘,故《黄帝内经》乃谓: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形属阴而神属阳,阳主动而阴主静,故人神好动而人形好静。神好动故昼夜思梦不绝,形好静故人性好逸恶劳。平秘之道,当以和之,阳神好动者,时当以静阴制而和之;阴形好静者,更时以动阳济而平之,阳静阴动,则形神自然安适,阴阳自然平和,不致因形神之欲而自乱动静,偏颇阴阳。明于此理,常当少劳其形而多静其心,心不妄动则神气旺,形得小劳则血气和,神安气和,则形神自然安康而寿算益。年及知命之士,亟当于此处一究心焉!

静止之道,本不外形神两端。于形则静而松,于神则宁而止,形静神止,养修之道备,调节之法活,形神自然由亏而补,由损而益,由和而盛,由敏而灵,渐趋于泰和真境,此即古来养生之教,亦即道、佛两家之妙用。

动静之与养生,于此乃可结曰:

生命在于运动,

生机在于静止。

两者缺一不可,相因互果,共益生生!

是为论。

主编〡蒋华

图片〡袁仲

编辑〡徐畅

本文图片版权归图片提供者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