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积累和运用中享受学习语文得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主要包含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规律的积累和运用等,这样的语文学习,本该是充满生机,趣味盎然的。然而在很多语文课堂上,我们的老师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上,恰恰忽视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训练,这样的课堂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使人索然无味,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的训练,从而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充满生机!我常年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任教,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我的经验是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熟读成诵,二是坚持细读品味,三是坚持迁移模仿。

首先是熟读成诵,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积累语言之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短文和经典的语段,如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白鹭》、《少年中国说》、《四季之美》等,五年级第二学期的《少年闰土》、《祖父的园子》、《威尼斯的小艇》等,对这一类文章,我通常的做法是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或通过多媒体展示优美的情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加强朗读指导和背诵训练,直至学生能成篇或者分段熟读成诵。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有很多“古诗诵读”部分,如四年级第一学期,就选入唐朝诗人王维、白居易、王翰、王昌龄、高适等,宋朝诗人苏轼、李清照、卢钺等名家的诗多首,这些古诗词不仅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意境优美,语言精练,很适合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感。我一般的做法是坚持“每天、每周、每月”,即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全班进行古诗诵读,每周用一节课的课前五分钟,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位大家熟悉的诗人,并熟练背出这位诗人的作品三篇。每月用一节语文课,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诵读会”。教材的课文中,还有大量优美的词语、各类成语,以及含义隽永的语句、各类俗谚警句等,在每一单元后面,又安排有“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等栏目,这也是我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的内容,一般采用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比如举行词语接力赛、成语擂台赛、名言辩论赛等语文兴趣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己的语言积累情况,既检阅了学生积累的情况,又能在活动激发兴趣,感受语言之美。

其次是细读品味,让学生在字斟句酌中积累语言之妙。“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精读斟酌是语言积累的必要手段。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俱美的佳作,很多遣词造句,不仅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丰富的情感,也在语言表达上独具匠心,教学中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用语之妙。如在教学《白鹭》时,我叫学生找到文章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一句,然后紧紧扣住“韵”一词,为什么这里要用“韵”?“韵”再这里是怎样一种意思?为什么白鹭实在是一首诗?还是“韵”在骨子里的诗?一连串的思考与问题,会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自然呈现,这样在品读中对文字的斟酌,会让学生豁然开朗,这里“韵”的不仅仅韵味,而是已经化为动词,表达出作者对白鹭的深情赞美。还比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是紧紧扣住第一段中的“不可估量”一词,让学生通过品读上下文,找出圆明园设计上的精巧和智慧,是前无古人,学生通过品读全文,积累并理解了“不可估量”一词,自然也明白了圆明园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为什么价值,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慈母情深》一文,说小时候的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是怎样一种状态会“失魂落魄”?文章末尾,又说“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通过细读文本,学生终于理解原来“失魂落魄”是一种迫切希望得到的心理感受。由本课的学习,学生也积累了“震耳欲聋”、“怂恿”、“颓败”等词。《走月亮》中,一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明白一个“走”字,就把我和阿妈在夜晚走路看月亮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由此体会到了文章用语之妙。

第三是迁移模仿,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享受运用语言之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鉴和模仿是小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中的经典语句和语段,让学生学会迁移,在模仿中积累语言运用的规律。如五年级《古诗词三首》课文有一个练习,读句子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动态,通过明月来反清泉的流动,在指导时要让学生抓住这种规律,写“大厅里暗暗地”,是以“亮”来写“暗”;写“天气热热的”,是以“凉”写“热”;写“屋子里冷冷的”,是以“暖”写“冷”,当学生理解了这种方法,模仿着写,就感受到运用语言的写作乐趣,学生写作的兴致由此高涨。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我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仿写,可以仿写“人物描写一组”,也可以仿写“刷子李”,作者把镜头对准不同人的神态和动作,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神韵。这些经典的写法都可以让学生来模仿,同时我给学生设定了一些特定的场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之后再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学生有对应的语段可供借鉴,教师的指导也很有针对性,大大提升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交融统一的学科,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言的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的训练,让学生在诵读、品读和迁移中享受语文学科的乐趣,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生趣盎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