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抱朴子》版本著录述要

《抱朴子》产生后,见录于史志,传承于官府、入藏于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书院、学校以及专门性图书机构,并广泛地流传于藏书家和学者等社会民间人士之手。因此,自《隋书·经籍志》始,历代史志、官修和私家书目对这部书都多有著录。汉籍流传至海外者颇多,《抱朴子》亦传于海外,以日本为最多;日本、美国等海外书目对《抱朴子》均有记载。在本节中,我们以历代史志及公私书目为线索,考核《抱朴子》版本在历代的著录情况,它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抱朴子》诸版本之间的关系与探究其版本系统的基础和依据之一。今依所见,从以下五方面对史志、官修、私家以及海外诸书目中《抱朴子》的著录情况分别考察研核,以此作为研究《抱朴子》版本的辅助与参考性资料。

一 历代《抱朴子》著录中今已佚亡之版本调查

从历代目录著作对《抱朴子》的著录中,我们发现,某些著录与现今存世之通行本系统《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卷数不相吻合。其卷数与今本相比,或多或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可能由于古代的通行本在流传过程中佚失某些部分,也可能是与今之通行本不同的另一版本系统中的某一足本,还有可能是因著录失误造成的,等等。但,总的来说,我们将这些著录从历代目录书中勾稽出来,对于考证《抱朴子》的佚本状况、探求原书旧貌是大有裨益的。

(一)宋刻本

关于宋刻本,清人季振宜撰《季沧苇藏书目》和徐乾学撰《传是楼宋元本书目》中均有著录。季氏书目著录:《抱朴子》二十卷 五本 翁跋;宋板《抱朴子》二十卷。徐氏书目著录:宋本《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五本;宋本《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葛洪 十本。可见,清代有两部宋版《抱朴子》存世,其中五册本即入藏于辽宁图书馆的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荣六郎本,而另一部十本的宋本《抱朴子内篇》已佚亡。

(二)元刻本

关于元刻本,近人罗振常编订《自怡悦斋藏书目录》(一卷)中有著录。其著录:《抱朴子外篇》二卷 二册 晋葛洪撰 元刻本。罗振常先生在《自怡悦斋藏书目录·序》中曾说:“十余年前余在姑苏得归安姚氏咫进斋藏书,中有抄本《自怡悦斋书目》一册,不悉藏者何人,书不多而颇有珍本,记录考订具见学识,非蒙昧者所能为。书面粘一红籖,意必求售于姚氏者……或不欲自暴姓氏,伪托一斋名,标之亦未可知。” 罗氏之“为求售而伪托其名”是对此书目来历的看法之一;另一看法则认为该书目是常熟人张大镛撰。也就是说,元刻本《抱朴子外篇》曾为张氏所有。若著录无误,则此元刻本已佚亡。

(三)《内篇》

关于《内篇》,另有三十卷和十卷两种。其中三十卷的《内篇》于清人朱学勤撰《结一庐书目》(四卷)中有著录,系抄本。其著录:《抱朴子内篇》三十卷 《外篇》五十卷 计四本 晋葛洪撰 明精抄本。

《新唐志》中记载了十卷本的《内篇》,即“道家《抱朴子内篇》十卷 葛洪;杂家《抱朴子外篇》二十卷 葛洪”。从卷数来看,此《内篇》、《外篇》或非完帙。至清,钱谦益撰《绛云楼书目》(四卷)中也有十卷的《内篇》著录,其著录:《抱朴子》十卷 《抱朴子外篇》二十卷。此著录与《新唐志》完全吻合,不知是否是相同版本?惜已不传。

(四)《外篇》

关于《外篇》,另有五十一卷、四十五卷、三十卷、二十卷和十卷五种。五十一卷的《外篇》在《隋志》中有著录,即“《抱朴子外篇》三十卷 葛洪撰 梁有五十一卷”。由此可知,至梁尚有五十一卷之《外篇》。

编订于1936年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补编》中著录有四十五卷的《外篇》,即“《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外篇》四十五卷 内外佚文二卷 晋丹阳葛洪”。

三十卷的《外篇》首先出现于《隋志》,即“道家《抱朴子内篇》二十一卷 音一卷 葛洪撰;杂家《抱朴子外篇》三十卷 葛洪撰 梁有五十一卷”;又出现于明焦竑撰《国史·经籍志》中,即“道家《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葛洪 又《外篇》三十卷”。

二十卷的《外篇》自唐、宋至清代都有著录。《新唐志》中著录:道家《抱朴子内篇》十卷 葛洪;杂家《抱朴子外篇》二十卷 葛洪。宋代官修目录《崇文总目》中亦有二十卷之《外篇》,即“道家《抱朴子内外篇》二十卷 葛洪撰; 杂家《抱朴子外篇》二十卷 葛洪撰。”清人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和朱学勤《别本结一庐书目》中都著录了二十卷的《外篇》,其中结一庐存藏的是明抄本《外篇》,系二册。

自宋元至明代。亦有十卷的《外篇》。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中云“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元帝时,累召不就。止罗浮山炼丹,著书推明飞升之道,导养之理,黄白之事。二十卷名曰《内篇》,十卷名曰《外篇》。自号抱朴子,因以命书”。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经籍考》中也有《抱朴子外篇》十卷著录。至明,陈弟藏并撰《世善堂藏书目录》(一卷)中于“诸子百家类”著录有“《抱朴子外篇》十卷”。

除此之外,清人陈揆撰《稽瑞楼书目》(一卷),其中著录有徐良夫校本《抱朴子》(八卷)四册,是内外篇合并本,疑此书已佚亡。另外,还有虽然存世但其中部分内容已佚的本子。例如:宋刻《抱朴子内篇》荣六郎本存世十八卷,佚亡的两卷系补配。又如:明人叶盛的菉竹堂有三册的《抱朴子》,今上海市图书馆存藏明叶氏菉竹堂抄本《抱朴子外篇》,系一册,或为此书之存世部分。

二 历代《抱朴子》著录中谬误简析

古籍目录是我们今天能够对古代典籍的流传和保存状况有概貌性了解的重要媒介之一。但,我们利用古籍目录作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会发现其本身的疏漏甚至谬误之处。现略举几例,简析如下:

(一)误字例

1、张元济编《涵芬楼藏书目录》中著录:道家《抱朴子内外篇》 晋葛洪撰 平津馆本八本 又柏诗堂刊本四册。这一著录中的“柏诗堂”的“诗”是“筠”的误字。在此书目《续编》中就改作“柏筠堂藏板本”了。

2、清人徐秉义藏并撰《培林堂书目》中著录:道家《抱朴子》(八卷)二册 又朴篇五册。其中,“朴”疑为“补”之误字。

3、清人莫友芝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十六卷)中著录:道家《抱朴子内外篇》八卷 晋葛洪撰 嘉靖丁丑鲁藻刊。其中,“丁丑”应作“乙丑”;“鲁藻”应为“鲁藩”。

4、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外篇》十卷。疑《外篇》“十卷”当为“二十卷”之误,因为解题云“今世传者,四十篇而已”,应当是合《内篇》共计四十篇,此处篇数即卷数,《内篇》二十卷,则《外篇》当为二十卷。

(二)衍文例

宋王尧臣、欧阳修等撰《崇文总目》(七卷附录及补遗)中著录:道家《抱朴子内外篇》二十卷 葛洪撰;杂家《抱朴子外篇》二十卷 葛洪撰。其中,《抱朴子内外篇》疑“外”乃衍字,因为后杂家另有二十卷之《外篇》。考尤袤《遂初堂书目》中确有《抱朴子内外篇》,当是合内外篇为一书的合并本。但《隋志》、《旧唐志》、《宋志》等史志目录中著录的《内篇》均与此卷数相同。并且从内容角度看,《内篇》言神仙黄白变化之事,属道家;《外篇》驳难通释,属杂家。综上所述,此处当为《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是衍文。

三 历代《抱朴子》著录中关于《抱朴子》存世形态概况

《抱朴子》自成书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出现了《内篇》单刻本、《外篇》单刻本、内外篇合刻本等不同的存世形态。根据刊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内篇》、《外篇》单刻本和内外篇合刻本两种。明代以前的目录学著作著录的多为《内篇》、《外篇》单刻本。例如:《新唐志》、《宋志》、《郡斋读书志》、《崇文总目》、《文献通考·经籍考》等。但,也有著录内外篇合刻本的。例如:宋代尤袤撰《遂初堂书目》。

明清两朝,目录著作著录的多是内外篇合刻本。例如:明代的《赵定宇书目》、《脉望馆书目》等;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培林堂书目》、《持静斋书目》等。但,也有著录单刻本的,清代的《季沧苇藏书目》和《传世楼宋元本书目》都有《内篇》单刻本著录;著录《外篇》单刻本的有《别本结一庐书目》、《群碧楼善本书目》、《自怡悦斋藏书目录》、《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补遗》等。

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自明代始,《抱朴子》的刊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前代的《内篇》、《外篇》单刻别行,而变化为《内篇》、《别旨》、《外篇》合刻于一书之中。这种刊刻形式的改变直接反映于目录学著作之中,目录书的著录内容也随之而变化。

因此,在诸书目对《抱朴子》版本状况的著录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两类版本:一是明代之前的内外篇合刻本;二是明清两朝的《内篇》、《外篇》单刻本。这两种版本形态俱为与其存世年代的通行版本形态相异之本。

明代之前目录书著录的内外篇合刻本较为稀见。宋代尤袤撰《遂初堂书目》著录:道家 《抱朴子内外篇》。此著录简单,从中很难推定是何种版本。但,应为合内外篇为一书者,这是典型的对合刻本的著录。若著录无误,以此或可推断宋时已有合刻本刊行于世,惜此本不传。

明清两朝著录的《内篇》、《外篇》单刻本较之前者为多,并且有传世之本。此类版本或为流传于明清的宋元古本,或是与明清大多数版本所属版本系统不同之本。从这些版本之中,我们能够窥见某些与今之通行本系统不同的版本形态与版本状况。下面,我们略举两例,具体分析。

清代的《季沧苇藏书目》和《传世楼宋元本书目》都有《内篇》单刻本著录,此《内篇》单刻本即为宋代古本。其中的五册本——南宋荣六郎本现今存世。其版本形态与明清通行之内外篇合刻本中的《内篇》有所不同。荣六郎本的版式特点为每半页十五行,行二十八字,是典型的小字本。而明清版本,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左右是版式之主流。《抱朴子》也不例外,明鲁藩本、明卢舜治评校本、清孙星衍丛书本俱为内外篇合刻本;其中鲁藩本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卢舜治评校本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孙星衍丛书本每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从文本文字内容来看,也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以明代流传较广泛的卢舜治评校本为例,在荣六郎本中无,而于卢舜治评校本中有的文字达157处之多,而且遍及每卷之中,不但有字、词,而且还有大段的语句。在荣六郎本中有,而于卢舜治评校本中无的文字达323处之多,不但有字、词,而且完整的句子也达39处之多,另外还有两条校语。至于句中语序发生变化,以及句子完全不同者更是数量之众,不胜枚举。以此观之,我们不难看出,就版本的内在文本文字内容而言,单刻本与合刻本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明代另一单刻本——明吉藩本亦是如此。吉藩本是《外篇》单刻本,它与明清通行之内外篇合刻本中的《外篇》有很明显的不同。此本分上、下两卷,上卷二十四篇,下卷二十五篇。而明清通行之内外篇合刻本中的《外篇》或一篇为一卷,共五十卷,明鲁藩本、清孙星衍丛书本即是如此;或几篇合为一卷,共合为四卷,明慎懋官本、明卢舜治评校本以及刊刻于1912年的湖北官书处刻本即是如此。具体言之,我们以明卢舜治评校本为例,此本共分四卷,卷一包括:《嘉遁》、《逸民》、《劝学》、《崇教》、《君道》、《臣节》、《良规》、《时难》、《官理》、《务正》、《贵贤》、《任能》、《钦士》、《用刑》十四篇;卷二包括:《审举》、《交际》、《备缺》、《擢才》、《任命》、《名实》、《清鉴》、《行品》、《弭讼》、《酒诫》、《疾谬》十一篇;卷三包括《讥惑》、《刺骄》、《百里》、《接疏》、《钧世》、《省烦》、《尚博》、《汉过》、《吴失》、《守塉》、《安贫》、《仁明》、《博喻》十三篇;卷四包括《广譬》、《辞义》、《循本》、《应嘲》、《喻蔽》、《百家》、《文行》、《正郭》、《弹祢》、《诘鲍》、《知止》、《穷达》、《重言》、《自叙》十四篇。除此之外,吉藩本的版本形态与明清通行之内外篇合刻本中的《外篇》也不相同,吉藩本版本形态的突出特点是:文字之间经常出现“、”或“。”;《博喻》、《广譬》、《辞义》中有间隔符号“O”,前两篇间隔符使用比较频繁,《辞义》全文有两个“O”出现;版式不统一,第七十五、七十七、七十九页出现双黑鱼尾。这些特点在明清的内外篇合刻本的《外篇》中都是不存在的。更为重要的是吉藩本的文本文字内容与明清两朝的内外篇合刻本中的《外篇》也有很大的差异。吉藩本文本文字内容的最突出特征是:第二十三《弭讼》明言“文不雅驯削之”;缺《百家》、《文行》两篇。而明清的内外篇合刻本的《外篇》则俱为五十篇,《弭讼》、《百家》、《文行》均未缺失。

综上所述,就《抱朴子》的存世形态而言,历代目录学著作中著录的单刻本和合刻本无论是外在的版本形态,还是内在文本文字内容都具有很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则是我们研究《抱朴子》诸版本之间关系与梳理版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文献资料。

四 历代《抱朴子》著录中未注明版本略考

历代目录学著作,尤其是近现代目录书中对《抱朴子》的著录,多标注版本。但,其中亦有未注版本者,我们以目验或相关资料为依据,略考如下。

(一)以目验为凭考定版本者

清人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未注版本。此为现入藏于辽宁省图书馆的南宋荣六郎刻本,该本有藏书印“季振宜藏书”、“御史振宜之印”为证。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善本书目》著录:《新锓抱朴子内篇》四卷、《外篇》四卷。未著录其版本情况。此本卷首《抱朴子序》有脱文。次页卷端书名题作“新锓抱朴子内篇卷之一”,题“金陵张可大评校、慎懋官阅”。有钤印“李宣口印”“合众图书馆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书印”。此本现存藏于上海市图书馆,经目验为明慎懋官刻张可大评校本。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书目》著录:道家 《葛稚川内篇》四卷 《外篇》四卷 晋葛洪 明刊本。仅著录“明刊本”,未标注具体的版本情况。此本共八册,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口上刻“抱朴子”,中刻卷页数,下刻“内”或“外”。前有葛洪自序。卷一卷端书名题作“新镌葛稚川内篇卷之一”,次行下题名“金陵张可大评校、慎懋官阅”(第二至八卷别题“志庵卢舜治评校、慎懋官评阅”)。朱、蓝、墨三色手书批点,葛洪自序未批注,落款“棱伽山民”。钤印有“顾曾寿”、“愚斋图书馆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此本无明确刊印年代,约为明嘉、万间刊本。

(二)以著录中的线索性词语或相关资料推断版本者

明《行人司重刻书目》中著录:《抱朴子》十本。记录简单,不著版本。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行人司曾刊刻鲁藩本,系十册本。孔继涵的微波榭曾入藏鲁藩本,此本后入傅增湘之双鉴楼,傅氏在《双鉴楼善本书目》中称:“明嘉靖乙丑鲁藩承训书院刊本,九行二十字,孔氏微波榭藏书,有行人司图书记朱文印,万历戊申春行人查明,万历辛亥秋行人司查明楷书朱记,行人司司正樊阅过书籍楷书墨记”。以此推断《行人司重刻书目》中著录的是明鲁藩刻本。

1919年编印的《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补遗》中著录:《抱朴子外篇》二卷 本馆购进书 晋葛洪撰 明崇德书院本 二册 明刊本。明崇德书院刻印的是万历六年(1578)刊行的吉藩本。

1913年刊印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中著录:二十家子书 二十九卷 明谢其盛编 明万历刻本 《抱朴子》二卷。此本是明万历六年(1578)刊刻的吉藩本。

清人倪模《江上云林阁书目》中著录:《内篇》二十卷 二本 孙校本。清顾广圻《思适斋集外书跋录目》中著录:《抱朴子外篇》五十卷 孙刊本。前者系孙星衍平津馆刊《内篇》单刻本,后者则为平津馆《外篇》单刻本。

(三)丛书中影印《抱朴子》之底本

近代《孔德学校图书馆中文书籍目录》著录:《抱朴子内篇》、《外篇》 晋葛洪撰 六册 明刊本(四部丛刊影印)。1935年刊印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著录:《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外篇》五十卷 晋葛洪撰 四部丛刊本(王国维校)。1959年编印《华中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古籍书目》著录:《抱朴子》(晋)葛洪 涵芬楼影印 1920;《抱朴子》(晋)葛洪 四部丛刊本 1922。这三种书目中著录的《四部丛刊》以及涵芬楼影印的《抱朴子》,均以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刊行的鲁藩本为底本。

《1911-1984影印善本书目录》著录:宝颜堂秘笈 明陈继儒辑 1922年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其中有《葛稚川内篇》四卷 、《外篇》四卷 ,此本是明卢舜治评校本。

《民族文化宫图书馆馆藏古籍书目》著录:《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外篇》五十卷 附篇八种 (晋)葛洪撰 1924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八册。此底本是清光绪元年(1875)刊行的湖北局刊本。

五《抱朴子》著录简评

前代史志、公私目录以及近现代的各级各类藏书机构对《抱朴子》均有著录,著录广泛,数量多。据不完全调查,笔者查阅的三百余部目录书中,有《抱朴子》著录的多达一百余部,而且遍及各地,这也说明了《抱朴子》在历代的流布比较广泛。

明代以及明以前对《抱朴子》的著录,总的来说,比较简略。例如:《遂初堂书目》仅录书名;《文渊阁书目》仅著“一部三册”等等。但,也有著录较详者,如:《郡斋读书志》于书名下分别著录卷数、撰著者和内容说明。清代,伴随考据学的勃兴,目录版本学的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清代目录学著作对《抱朴子》著录不但数量多,而且内容比较详尽,其中以《四库全书总目》为突出代表。《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是明乌程卢舜治评校本,在解题中对卢舜治评校本的刊刻经过和内容都做了简单介绍,对版本的优劣也略加评述。同时,又进一步论述了《内篇》、《外篇》俱归入道家的原因,即“究其大旨,亦以黄老为宗” 。除此之外,解题对历代书目著录《抱朴子》的情况亦择其要者加以考订,对其源流变革,提示尤其明晰。清代的私人目录撰著水平也远高于前代,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著录了《抱朴子》明清版本共八种,于《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不但介绍了敦煌出土《抱朴子》残卷,而且对鲁藩本、慎懋官本、卢舜治评校本等版本的版本形态也详细介绍,保存了比较有价值的文献学资料。清人季振宜和徐乾学分别在其目录书中对宋本有著录,这是弥足珍贵的。近现代私人目录以大藏书家傅增湘的著录最为完善,他在《藏园群书题记》、《双鉴楼善本书目》以及《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共著录《抱朴子》五种:明鲁藩刻本、明卢舜治评校本、两部明抄本以及明会稽钮氏世学楼抄本。对各本的版本形态均作详尽地描述。近现代图书馆中《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目录》、《国家图书馆善本书目》对《抱朴子》诸版本皆著录全面而详尽,不复赘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