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客家围--罗坝镇篇(二) 

罗坝镇的第二篇,也是第二次来始兴查漏补缺的成果。

同样。从省道244深渡水良口段转入县道344,首先到达田心村。之前只找到了一个围屋廖屋围,这次牛哥更加有备而来,直接往店背自然村。

半路上,看到一座围楼的残存,孤零零于路边矗立。


残存墙体部分正面有二层,前面有围墙搭成院子。


大门为大块花岗石砌筑的拱券门,上有红石字匾,周围以青砖砌出三个楼檐形状。


红石牌匾风化严重,但还是可以猜到字匾为“保定孔固”。


花岗岩大门厚约一米,后面有一米厚的卵石护墙。


入内则是乱草丛生。后面墙体也仅剩两层,瞭望窗清晰可见。


两侧残墙还剩三层。


继续前进,直奔店背村。

得益于土房的拆除工作,店背围直接耸立眼前。该围楼坐西北朝东南,歇山顶,高四层,建于民国时期;东西两角顶部各开有扇形角楼;除了观察窗孔、四个屋角和角楼为砖块砌筑,其余部分皆采用卵石。尺寸目测估计为6米*6米,高约11米。


但是围楼上所开的都是较大方窗,个人怀疑是后来改建。


走近一看,大门为红色砂岩拱券,上面门匾刻“永乐安居”四字。


与天保孔固围一样,字匾雕刻采用的是双勾手法。


拱券门后接长方门框,里面是青砖墙体,总厚度约1.2米。


小尺寸围楼常见构造,三开间,两侧房间,中间为楼道与公共空间。


出于安全考虑,没有登楼。补一张围楼后方景象。


紧接着往回开,几百米后在三叉路口左拐(西向),到田心村另一个自然村--山下。

三岔口处有一座小福德神庙(土地庙)。


永远不能忽视的地标--古榕树。昂小胖也乘机歇歇凉。


也是很直接地找到了围楼。


围楼身上倒是有钉有标志,名字叫“河山下村围楼”。原来河山下村与山下村虽然连在一起,但还是两个不同的自然村(现在叫组)。

河山下村围,建于民国,坐西南朝东北,高三层,两面坡硬山顶;东西角上部各开有扇形角楼;主体为卵石砌筑。尺寸大约为5米*4米,高约9米。


最上一层开有两排观察窗孔。


结构也是三开间,中间楼道较为狭窄。没登顶。


出来沿县道继续东行一公里,到达上营村,向北往画眉岭自然村,又找到一座围楼。


该围同样建于民国,采用悬山式屋顶,高三层,卵石建造。


青砖围成的各式窗孔。


正面已经被藤生植物所侵占。绿植虽好,对于古建而言却是巨大的灾难。


一层有石砌的拱门,二层还有砖砌拱券门,三层已经损毁。


入内,楼面、屋顶还有部分保存。由于尺寸较大,所以中间还有青砖砌筑的四根柱子上下贯通,加强支撑。


从二层楼板梁架来看,楼梯间开在房间尾部。


一路向东,大约再过两公里,就到达河渡村。经询问多人,终于找到忠村组,探访另一座围楼--乐胜桃源围。这也是一座已经被认养的围楼。


村子外围,还有很多这样的泥砖围屋。


一条狭窄的小路,将我的思绪引向了绿林深处的围楼。


围楼前照例又是一个院子。


乐胜桃源围高三层,悬山顶,观察窗孔与转角处局部青砖,其余皆以卵石砌筑,建于民国时期。从侧面窗孔布置来看,楼内屋脊中间应该设有第四层阁楼。


院子里同样杂草茂盛。


红石拱门,上置红石字匾,阳刻“乐胜桃源”四字。


拉近了看,可以清晰看到小字写着建造年份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


由于乐胜桃源围大门紧锁,改为顺路到村子里溜达溜达。


这座围屋有圆楼的模样。


两栋砖石结构的二层楼房连在一起的围屋。


最后,再次远眺乐胜桃源围...


从河渡村出来东行约两公里,到达上岗村张仙塘。张仙塘的围楼比较难找点,也是问了很多人,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的经验和眼睛。


步行前进,首先找到了村子的祠堂。


这就是祠堂的标志--旗杆石。


麒麟吐书


鳌鱼吐水。这些都是象征科举考试取得成功的。


大门贴有“彭城世泽”,原来是高祖之后,失敬失敬...本来还以为张仙塘居住的是姓张的人...


祠堂为三进两天井构造,里面堆满了养蚕的用具。差点忘记说了,始兴县也是一个传统蚕桑、缫丝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以后大家会陆续感受得到。作为广东地区来说,这一点还是令我有点讶异的。

祠堂对面池塘边,绿竹掩映之中的青砖围楼...这保护色,也太那什么了吧...

经过询问村民,此围应该建于民国时期,整个以青砖砌筑,规整美观。最令人痛心的是,村民说这围屋是近两年才衰败掉的...

沿着岸边慢慢靠近。

走近才看清了,围屋高三层,底部以卵石为基,上面才是青砖;一层墙体不开口,二层开一字孔,三层开有方形石框窗洞。

大门被围住了,没得进。只好沿着外墙走走瞧瞧。

张仙塘围外墙条件其实相当优越,如果能重修应该十分标致。

最后,到都亨乡大水村三洲田自然村,看始兴现存最大的土楼。

路边看到的三洲田村,建立与一个小山包上。


爬上来,有一小块平地。房屋都是泥砖建造。


这一排楼梯倒还别致。


走出了泥砖房的包围,后面突然间豁然开朗,一座壮观的土楼矗立面前。为什么我在这里特别用了土楼的说法呢?因为这座三层的围楼,明显可以看出下面两层采用的是夯土技术建造,与福建土楼并无两样。第三层才使用了土砖。这种样式的围楼在粤北山区的出现,可以说还是比较稀罕的事。


围屋四角上部的扇形角楼,却又独具始兴特色,福建土楼可不具备此特征。


土楼前面有风水池。土楼高三层,呈平面长方形。按我的初步估计,尺寸大约为60米*20米,高约10米。


围屋底层是六十公分厚的卵石基础。


各种形状的观察窗是一大看点。


入内参观。

中部门厅设有屏风,十分少见;旁边有上楼的木梯。


上面两层设有走马廊。


正对大门的房间仅设两层,下面一层是将正常两层房屋的高度并在一起获得净空的提升,明显是作为祠堂用途。可惜损毁严重。


剩下北侧房屋基本完好,南侧的已经基本塌毁。其实我进去参观时土楼已经列为危楼了,所以就不做攀爬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