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基金经理投银行股,观投资方法百态
说到银行,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那稳如狗的行情,由于其多年来“涨不动”的形象,不少个人投资者早已抛弃了银行股。近期李录在港股买入邮储银行的消息刷了屏,银行又开始进入了投资者的视野。
在公募界,对银行股的排斥同样有过之而无不及,银行的低成长及多年趴窝不动的行情让不少基金经理已经彻底对其丧失了兴趣,除了招商银行及宁波银行等少数几家银行外,其他银行基本成为了大家的弃儿,这是事实的一面。可事实的另一面就是当下银行业在A股仍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A股91万亿的总市值中,银行板块占据着10.9万亿,市值在A股中的占比仍高达12%。这样反差强烈的对比就意味着,一旦银行板块出现了暴力拉升行情,那么大多数公募主动基金的表现是无法跟上大盘的。
那问题来了,尽管有那么多基金经理不看好银行,那还有一直配置银行的基金经理吗?此外银行股要是蹭蹭蹭的往上涨了,那些低配银行的基金经理们该怎么办呢?是坚持既定选股逻辑不为所动,还是追随市场呢?
我觉得银行股现在虽然没那么风光,但这些问题背后反映了基金经理的投资偏好、投资理念及投资心态这些大问题。
近两年银行板块表现不佳
在介绍各基金经理对银行股的态度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下银行板块的历史表现。
与大家印象普遍相反的是,2005年以来中证银行指数的表现并不比沪深300差,甚至比沪深300指数还要好那么一点点。2005年至今沪深300指数上涨了456.98%,折合11.33%的年化回报;中证银行指数则上涨了589.09%,折合12.82%的年化回报。
我们再看中证银行指数相对于沪深300的相对收益情况,可发现在2018年10月底之前,银行板块相对沪深300是一直有较为稳定的超额收益的,在此之前银行板块跑输沪深300的幅度及持续时间均相对有限。可在2018年10月底之后,银行板块则持续跑输了沪深300指数,且一去东南不回头,持续时间高达两年以上,这也是近两年银行备受冷落的根本原因。
下表我们列举了2010年以来中证银行相对沪深300存在显著差异的时间段。可发现银行显著跑输沪深300都出现在大盘上涨的阶段,这体现出银行股具有非常好的防御性,没有在熊市阶段跑输大盘的情形。而在银行板块战胜沪深300的时间区间,则大盘涨跌兼有。后续我们在针对基金经理对银行股操作的分析中,着重关注这些特定时间区间的情况。
2010年是基金经理投资银行股的分水岭
我们选取了96位市面上的代表性基金经理,他们在银行上的平均仓位变化如下图所示。可发现在2010年左右,基金经理在银行股上配置存在一个显著的转折点。在2010年年中及之前,基金经理在银行股上的平均配置比例基本维持在10%以上;在2010年年中之后,基金经理在银行股上的平均配置比例则基本在10%以下。
基金经理在银行股配置上的转折还是离不开银行股基本面的变化,在2010年之后,银行板块的利润增速已经逐渐告别高速增长的时代,逐级出现下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2010年下半年(20100713-20101222),期间沪深300指数上涨了22.05%,可银行股同期却下跌了5.99%。
一方面是大家对于基本面的不佳预期,另一方面是银行的现实糟糕表现,使得不少基金经理在2010年下半年就此作别银行股。像董承非、周蔚文、朱少醒及傅鹏博这四位老将均对银行股进行了大幅减仓操作。2010年年中到年底,这四位绩优基金经理在银行股上的仓位变化分别为:
董承非由6月底的36.63%降低至12月底的10.7%
周蔚文由6月底的16.73%降低至12月底的5.43%
朱少醒由6月底的11.66%降低至12月底的5.43%
傅鹏博由6月底的8.05%降低至12月底的3.95%
2010年银行股趋于平淡后的基金经理们
随着2010年后银行股逐渐远离基金经理们的视野,不过银行板块后续也出现过两次显著的拉升行情,第一次为2012年年底至2013年年初,第二次为2014年的12月份。在这两轮行情中,不少基金经理开启了被动应对模式。此外在2015年和2018年市场的暴跌中银行体现了非常好的抗跌性。那么在这长达10年中,基金经理是如何做的呢?
(1)远离银行股基金经理占多数
这类基金经理应该说是非常之多的,我们随意列一些大家所熟知的基金经理吧:曹晋、杜猛、傅友兴、张坤、刚登峰、何帅、杨锐文、余广、李巍、杨栋、汪孟海、曲扬、胡宜斌及杨浩等,这些基金经理几乎从来不配置银行股。
(2)不少基金经理仍持续保持着对银行股的较为稳定配置
尽管2010年以后银行股不再那么受欢迎,还是有一批基金经理保持着对银行股较为稳定的配置。
指数增强型基金经理因为有对行业权重相对基准偏离的严格控制,因此比如像李笑薇、田汉卿、黎海威及申庆这一批指数增强型基金经理,他们在银行股上的配置比例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也正是之前文章中反复提及的指数增强型基金能紧密跟踪指数的原因。
任职以来能相对持续在银行板块上保持相对稳定配置比例的基金经理有:
(a)配置比例稳定且偏高。王怡欢(160311,去年12月已离职)、劳杰男(519069)、王俊(160505,已于今年1月20日离职)。
(b)配置比例偏高但不稳定。丘栋荣、伍旋、曹名长、何肖颉、陈一峰、徐荔蓉、应帅、桂跃强、张啸伟、孙芳、雷鸣及王栩等。
(c)去年6月底仍在持续重仓银行股的主动基金经理们。赵晓东、徐荔蓉、张啸伟、劳杰男、饶晓鹏及王怡欢等。
这一类基金经理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劳杰男,自从他2015年任职基金经理以来,在银行板块上的配置比例基本稳定在10%左右,这在主动基金经理当中是非常难得一见的。
此外,大家一想起银行股,似乎就觉得他是深度价值型基金经理的专属,其实不然。曹名长作为公认的纯粹深度价值投资者,在2018年就开始减仓持有多年的银行股,到去年6月份,其在银行股上的仓位降低至0。
(3)银行股上涨,被动增配,一旦行情结束则减持
许多基金经理都有过类似的操作。
2012年年底:王宗合、魏东、杜猛、王培、刘彦春等;
2014年年底:王宗合、魏东、应帅、董承非、陈皓、王培、徐荔蓉、吕慧建、杨明、饶晓鹏、郑希、傅友兴等。
在上述列明的基金经理中,绝大多数买入前后在银行板块上都是0仓位配置。只有个别基金经理如徐荔蓉是在买入前后持有一定比例银行,在银行股暴涨发生后进行加仓。对于这些基金经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们不那么看好银行,但因银行上涨,他们可能基于银行有阶段性行情或不能让基金落后业绩基准太多而做出买入银行股的决策。
对于这一类基金经理,王宗合体现得尤为突出。王宗合管理的鹏华消费优选在2012年3季度末仍保持着对银行板块的0仓位;随着2012年4季度银行板块出现暴涨,王宗合把仓位迅速提升到27.36%;随着银行股行情在2013年上半年结束,王宗合又迅速把银行股仓位降低至0。2014年的情形与2012年差不多,王宗合2014年中报在银行+保险+地产上的持仓为0%;2014年三季度在银行+保险+地产上的持仓也就4.34%;随着四季度这些板块的暴涨,王宗合在这三个板块上的持仓高达72%+;到2015年一季度时,王宗合基本清仓了银保地,买入了券商;2015年二季度又清仓了券商,加仓了银行股;2015年三季度,王宗合清仓了所有的银行。从这两个阶段王宗合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王宗合比较喜欢在行业\板块上进行押注式投资,而且显得相对较为极端。
(4)银行股上涨,坚持原则,不为所动
这一类基金经理同样也有不少。
2012年年底:赵晓东、伍旋、王怡欢、曹名长、毕天宇、王栩、桂跃强、朱少醒、余广及李巍等。
2014年年底:赵晓东、傅鹏博、王怡欢、曹名长、毕天宇、王栩、桂跃强、朱少醒、崔建波、余广、李巍、陈一峰及周蔚文等。
这些基金经理当中,有些基金经理是一直钟情于银行股,有些是一直排斥银行股,有些是在银行股上的态度有所反复。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对于银行股的看法基本都没因银行股当时的行情变化而对仓位进行调整;换言之,银行股的行情上涨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与看法。而且我们还可发现,在2012年年底和2014年底,不少基金经理都秉承了同样的原则,如赵晓东、王怡欢、曹名长、毕天宇、王栩、桂跃强、朱少醒、余广和李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的投资理念具有很好的连贯性。
这类基金经理当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余广和李巍,在他们长达接近10年的职业生涯中,几乎从来不去配置银行股,哪怕银行出现大幅上涨时也不例外。
(5)把银行股作为抗跌的工具
这类基金经理同样非常的多。这类基金经理比较典型的就是景顺长城能源基建的基金经理鲍无可,其在银行板块上的仓位由2014年年底的3%左右快速上升至2015年6月底的49%;在2018年的年中,又把银行股由0仓位加至14%左右。此外,王培也是一个典型,在2018年下半年加仓银行股,随着2019年市场的好转,又开始减仓银行股。除此之外,朱少醒、谢治宇等基金经理在2015年股灾期间也进行过类似的投资操作。
(6)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是基金经理们的最爱
在银行股的选取上,大多数基金经理都倾向持有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这也是银行股中两只典型的长牛股票。
长期持有招行的基金经理:赵晓东、冯波、史博、曹名长、徐荔蓉、桂跃强、应帅(比例不高)、王怡欢(仓位很重)、孙芳、雷鸣(持有2年)、陈一峰、劳杰男(持有时间长)、王俊(持有时间长)
在宁行上长拿的基金经理:毕天宇、徐荔蓉、杨明(配置比例接近顶格)、何肖颉
对工行感兴趣的基金经理:桂跃强(2017年6月至2019年年底)、张啸伟(2017年6月至今)
总结
从上述对基金经理在银行股投资上的分类中,我们可以发现:
(1)投资条条大道通罗马,不同基金经理对银行股态度呈现出多样化,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取得成功。一些基金经理刻意与银行股保持着距离,不管银行股及市场表现如何,我自岿然不动;一些基金经理平时不跟银行股打交道,只有当银行股暴涨或者市场暴跌时,才会去配置以达到跟上市场或规避风险的效果;一些基金经理基于对组合稳定性或看好银行个股的考虑,一直在银行板块上保持着较为稳定的配置。在这些类别中,都可以看到非常成功的基金经理。
(2)不少优秀的基金经理也没法完全不受市场行情干扰。我们可发现不少基金经理都会在银行板块的行情发生显著变化时,进行一些应激性的被动式投资操作。我理解,他们这样做可能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方面是不看好银行板块的表现,但希望阶段性参与银行股的短期行情;第二方面有可能是希望跟上市场,不希望基金组合相对市场有太大偏离。不管怎么说,再优秀的基金经理似乎也很难对行情的变化保持着完全的免疫力,毕竟大家是人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