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秦晋争雄及影响(1)

序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标志着东周的开始,而自此“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而在漫长的春秋战国的五百多年里,秦晋关系及实力对比对中原局势以及日后的秦始皇统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语说秦晋之好,但实际上在春秋战国的五百多年里,秦晋之好的蜜月期实际上是非常短暂的几年而已。而秦与晋国及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韩赵魏三家的关系总体上是长期紧张的。春秋时的秦晋关系及秦与三晋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当时的诸侯实力对比及谁能称霸或者统一天下。

秦晋崛起及短暂的秦晋之好

秦晋都是西周时代分封的诸侯国,但是二者的地位是不相同的。晋国国君为姬姓,是正宗的周王室血统成员,关于晋国的分封有剪桐封弟的故事。晋国的首任国君即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母亲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太公之女。周成王便把唐地封给虞,故称唐叔虞。虞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晋国虽然在封国资历上不及开国时代分封的齐、鲁、宋等,但也是资历比较老的。与晋国相比,秦国则明显是小字辈。秦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帝辛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时间上就比晋国晚了大约二百六十多年以上。

公元前771年(晋文侯十年),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平王继位,而此时周幽王的余党虢公翰又拥立周携王。周平王和周携王各自称王,周朝出现二王并立的情形。经过几次战乱的镐京早已残破不堪,周平王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但王室的力量实在太薄弱,无法独自完成迁都之举。晋文侯会同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合力勤王,共同护卫周平王完成东迁。公元前750年(晋文侯二十一年),晋文侯杀了周携王,结束周王室长达二十一年的二王并立局面,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可以说,对于东周王室的重新成立与巩固,秦晋两个诸侯国是有大功的,是有拥戴之功的。虽然周王室已经衰微,但毕竟还是天下共主,拥戴之功的政治影响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之后晋国开始了长达六十七年的内战,史称曲沃代翼。历经近七十年的内战,曲沃桓叔一系的小宗取代了晋文侯一系的大宗成为晋国国君。而随后周釐王任命了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居诸侯之列。自曲沃桓叔封曲沃,曲沃桓叔姬成叔一系彻底打败姬仇一系,夺得晋国正统地位。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八年),为避免曲沃代翼的事件再次发生,晋献公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以“绛”为都城,史称“灭桓庄之族”。晋献公在位二十六年,整体上是奋发有为的。兼并邻国,开拓疆域,消灭虢国和虞国,又先后消灭了北边的霍国(今霍州市西南)、杨国(今洪洞县南),南边的芮国(今芮城县西部和陕西大荔、朝邑一带)、魏国(今芮城县中部和东部)、郇国(即荀,今临猗县南)、耿国(今河津市东南)、冀国(今河津市东北)、骊戎(今陕西华县)、赤狄(即东山皋落,今垣曲县境)等国家和部族,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与齐国、楚国、秦国成为当时四强。而其中消灭虢国和虞国最具战略意义,这使得控制了茅津渡口及桃林塞和崤函关地区,抢先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为以后晋秦争霸中晋国占据优势奠定了基础。献公晚年发生骊姬之乱,公子夷吾逃秦。夷吾深知秦穆公有控制河西、桃林等地之企图,愿献虢略(今河南灵宝)至华山间“河外五城”(一说为“河西八城”),以换取秦国对其争位的支持。在秦国协助其返回晋国,为晋惠公后,他背约不肯将许给秦国的土地拱手送秦。秦穆公曾谋划杀夷吾另扶重耳为君,因事泄未果。

同样因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和部分随从逃亡国外。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只有在齐楚秦三国时候受到了一定的礼遇和优待。而其中秦国的支持极为重要。公元前636年春,晋文公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而就在平王东迁到晋文公即位的这一百多年里,秦国因拥戴周平王有功得以由戎狄部族而位列诸侯。从秦襄公开始到秦穆公这九代君主手里,秦国也稳稳的占据了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称霸西戎,成为新起的诸侯国之一。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正式回国即位。晋文公在位七年时间,赖几任国君积累的实力,加上晋文公任人唯贤和进行了军事及政治等多方面改革,晋国实力空前强大。平周王室王子带之乱、伐卫国、伐曹国、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奠定了霸主地位。之后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在对秦国的邦交上则是十分老辣的。秦国对晋文公返国即位是有大功的,但晋文公很明白这是有报酬的。但是晋文公流亡19年,经多识广,才智出众,争霸雄心较穆公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本不肯真正奉秦为霸主,但又尽力维持晋秦联盟,采取措施使秦不仅不成为晋争霸中原之阻力,且使其成为助力。当周王室出现权力危机向秦、晋求援时,晋文公坚决拒绝秦军参与勤王,高举尊王旗帜独自出兵平定了王子带之乱。为此获得了南进中原的另一战略要地——南阳(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也就是后人称呼的河内陆区。并在中原诸侯中提高了威望。为巩固秦晋联盟,晋出兵支持秦攻取楚附庸鄀,使穆公认为晋拥护秦国争霸,而真实意图则在诱导秦南进攻楚,以利于晋在中原与楚争霸。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重耳逝世。秦晋两国也结束了蜜月期。

秦晋失和及争霸中原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子姬驩即位,即晋襄公。次年秦军趁晋国晋文公和郑国郑文公先后去世的两国国丧之际出兵消灭滑国。而滑国是晋国的附属国,秦国趁晋国国丧之际灭滑,无异于打脸晋国和向晋国宣战。这样维持了几年的实际上也仅剩面子的秦晋联盟最终破裂,双方走向了战争。

秦穆公派兵灭滑后就班师回国。晋襄公知道滑国被灭之后,愤怒地说:“秦国欺人太甚,趁我国丧期间,灭了我晋国的属国滑国。”于是派兵前往崤山,伏击班师回国的秦军,晋国的军队大获全胜。并且俘虏了秦国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大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侥幸逃回,秦穆公身穿丧服,亲自到城外迎接他们。 秦穆公说:“我不听百里奚、蹇叔的话,使你们受到屈辱,你们三人又有什么罪呢?你们要发奋雪耻,不要懈怠。”之后秦穆公让他们三人官复原职,更加器重他们。此战史称秦晋崤之战。

崤之战标志着秦晋联盟的最终正式破裂,也意味着秦国东出的开始。其实在晋文公后期,以中军将先轸元帅为首的军方强硬派就认为秦国志在中原,对晋国是威胁,就有武力讨伐的想法。而崤之战晋国为挫败秦国东进中原之战略企图,消除隐患,晋军联合姜戎于崤山(今河南陕县东)设伏,全歼秦军,使得秦军首次东出就遭到重大挫折。而崤之战后,秦国为了实现对抗晋国称霸中原的战略目的,开始联合楚国对抗晋国。晋国则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

而之后在晋襄公执政的六年里,秦晋双方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前626年,秦晋爆发彭衙之战。二十七年,秦派军开始攻晋。晋襄公亲率主力迎战,在彭衙(今陕西白水北)附近击败秦军后,即率宋、陈、郑联军反击,攻占彭衙及汪(今陕西澄城)。

前624年,秦晋发生王官之战。秦穆公集中兵力亲自统帅攻晋,渡过黄河,攻占王官(今山西闻喜南)及鄙(今山西临猗西南)。晋军为避免决战,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秦军遂转由茅津渡河,进至崤山,积土立封(标志),“发丧哭之三日”。

王官之战此役中,秦军虽获胜,并深入晋腹地,但并未与晋主力决战。秦孤军深入,难以长期立足,只得经桃林返国。秦穆公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扩大疆域、充实军力,暂将主要战略方向转至西方,尽灭绵诸(今甘肃天水)及犭原(今甘肃陇西东)等西戎各国,“辟地千里”(《新序.善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此后,秦国再将进攻矛头转回东方,继续对晋作战。但规模均不大,互有胜负。

前623年,秦晋爆发新城之战。晋国出兵攻入秦国,围攻秦国河西地区的刓和新城,以报复秦国在前624年攻打晋国的王官之战。晋军攻占了秦国的新城。

明显可以看出,在晋襄公的六年里,晋秦数次大战,晋军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秦国不仅没有能东出成功,反而丧失了在河东的一些地区,这些据点反倒是成为了晋国日后攻秦的桥头堡。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与晋襄公都在这一年去世。穆公的太子罃立,是为秦康公。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间继父祖之余烈,仍然向晋挑战,与楚靠拢,欲与楚形成对晋国的夹攻之势。时晋灵公顽劣成性,赵盾把持晋政,晋国霸权几欲崩溃,楚庄王遂北上争雄于晋。前615年,秦康公集中兵力攻晋,曾连续攻占羁马(今山西永济南)及瑕(今河南灵宝西),企图夺取桃林、崤山,控制东进中原的战略走廊,但后被晋军击退,未达目的,史称河曲之战。晋国在战后立即增加驻瑕兵力,并在桃林建筑城塞,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与防守能力。由于晋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桃林塞与函谷关崤山等战略要地,又有号召诸侯的威望及实力.能联合多国军队与秦作战,所以秦军始终被阻于关中,未能将势力伸入中原。公元前604年,秦共公薨,子荣立,是为秦桓公。桓公不恤国政,人民怨声载道。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大败晋师于邲,晋国霸业骤衰,桓公阴攻晋之肋,不想却被令狐文子大败于辅氏。秦国此时实力大弱,竟不及于晋国一魏氏之族。

公元前594年,秦乘晋与赤狄、潞氏作战之机,曾发兵攻至河东之箕、郜(均在今山西蒲县附近),但在晋军反击下,败于辅氏(今陕西大荔东)(参见辅氏之战)。公元前578年,秦再次努力,准备联合狄、楚共同攻晋。晋得知后,先发制人,晋厉公亲率主力及齐、鲁、宋、卫、郑、曹、邾、滕联军攻秦,深入关中,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击败秦军后撤回。麻隧之战的失败,使秦国数世不振,不能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而晋国在取得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中原诸国实为晋之属国。公元前575年,晋厉公又在鄢陵之战中战胜楚国,实现了重建霸业的愿望。

公元前562年,秦乘晋主力在郑,后方空虚之机,以援郑为名,发兵进至河曲,在栎(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东岸)击败晋军。晋为报栎之役,于前559年,晋悼公率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国联军攻秦,渡过泾水,大败秦军,推进至棫林(今陕西咸阳北),后因内部矛盾撤军。棫林一战,巩固霸业,安定了晋国的西疆,不过因为诸侯内部矛盾,秦国也侥幸逃过一劫。

棫林之战后不久,晋国历史上继晋文公之后最杰出的天纵英才的霸主晋悼公英年早逝,时年仅29岁。此后晋国公室衰落,六卿逐渐控制了晋国内外实权,同时逐渐开始了内斗。而秦国也因为在多次的与晋国争霸战中不断失败,严重损耗了国力,无力再与晋国争霸。在公元前546年晋楚弭兵之盟后,秦景公也着力改善与晋国的外交关系,双方重温秦晋之好。当双方的外患各自解除后,晋国六卿轮番执政,太史公曰:“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内相攻,是以久秦晋不相攻。”秦国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秦以晋为城池,晋六卿内讧,政令不能统一,秦国就这样踉踉跄跄的走完了春秋之路。

综观春秋时代的秦晋争霸,晋国无疑是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根本原因是晋国在国力上的优势,晋国无论在人才、军力、财力上都对秦国有着绝对的优势。秦国不仅无力与晋国争霸,甚至连晋国一个卿族势力也打不过。晋国西拒秦、北服戎狄、南战楚、东破齐,确实在春秋时代是一个极其强悍的存在。而从军事地理上来讲,晋国自献公灭虢虞后就已经占据了地理优势,虽然晋国无心灭秦,但是控制崤函地带就足以将秦国压缩在关内,使得秦国无力与晋国争霸。

三家分晋及魏国扩张河西

春秋时代晋国之所以能称为长期的霸主,与晋国独特的卿族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晋献公时代鉴于之前晋国近七十年公族内斗的教训,有生之年对公室可能的竞争者都大肆杀戮。他的许多做法对晋国的未来有深厚的影响,国君的儿子从此一般不被留在本国,这成了一种制度。这个措施虽然当时起到了稳定内部的作用,但是长远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裂变,晋国因为公室的人员和力量极其单薄,各个大家卿大夫不断坐大。

虽然晋献公对公室大肆杀戮,但异姓势力的坐大,晋献公只是扫清了障碍,真正把他们培育起来的,还是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重耳流亡十九年,身边的心腹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都是异氏,这些人也都是他此后重要的依靠对象。即使回国后,重用的先轸、栾枝等人也大都是异姓。这些人都是霸业的建设者,几十年后,他们的下一代在维护着晋国百年霸业的同时,也在蚕食晋侯的君权,果然在几百年后,他们的子孙成为晋国宗庙的掘墓人。可以说,从晋文公、晋襄公父子相继称霸后,晋国的国政基本掌握在异氏的大臣手中,结果是国君越来越弱,异氏卿族越来越强。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了生存,为了争权,为了夺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六卿之间亲情与仇恨交织、恩义与血腥错杂,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其间的恩仇故事跌宕起伏,兼并厮杀极其残酷,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当时各个国家间的纷纭争斗。

晋文公之后到晋悼公时代,虽然卿族势力已经逐渐增长,但是几代君主都有不错的能力,加上卿族之间势均力敌,谁都没有独领的能耐,故而晋国霸业还能维持。晋悼公之后的君王没有能成器的,更是削弱了公室对卿族的控制。晋顷公时代,韩、赵、魏、智、荀、中行六卿实际掌握了晋国大权。公元前493年,因晋国内乱而引发的铁之战,更是成为了中原诸侯国乃至周王室都参与的大混战。最终是赵简子及其盟友取胜,荀、中行两家彻底败落。公元前458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晋出公很生气,求告齐国、鲁国,想借机讨伐四卿,四卿于是反击攻打晋出公,晋出公在逃亡齐国的半路上死去。智伯立昭公的曾孙姬骄做了晋君,即晋哀公。智伯借机占有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总揽一切晋国政务。公元前453年(晋哀公四年),晋阳之战,智伯战败,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杀死了智伯,吞并了他的全部土地。三家分晋的局面事实上形成了,晋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公元前433年(晋幽公元年),晋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16年(晋幽公十八年),晋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被盗所杀。晋幽公死后,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为国君,是为晋烈公。晋烈公十二年(前404年),晋烈公会诸侯于任,晋师大败齐师,晋烈公献齐俘馘于周王,遂以齐康公、鲁穆公、宋休公、卫慎公、郑繻公朝周王。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晋国只有空名。公元前376年(晋静公二年),赵、韩、魏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

就在晋阳之战后到公元前403年的这五十年里,虽然晋国只剩下空名,但韩赵魏三家还并没有被周王室正式承认分封为诸侯,三国也因同出晋国,故而三家在重大对外作战中不时还打着晋国旗号,是为三晋联盟。而这五十年里中从前453年到425年,因为赵襄子在灭智伯之战中功绩大,而且才智过人又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故而此时赵襄子为三晋首领。赵襄子死后,其后代还弱小且才智平庸,担当三晋联盟重任的就是魏斯,即日后的魏文侯。

魏文侯从公元前446年接管魏氏,到前396年去世,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魏文侯深知三晋一家的利害,故而任内在对韩赵的态度上,以调和为主,赵、魏、韩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对于魏文侯的联合发展策略,虽然赵献侯与韩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联合,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如何分利,三家没有达成共识。但随后通过不断会谈和妥协,三家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局面。最终,赵、魏、韩暂时放弃了内斗,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而魏国在魏文侯领导下,对内任用吴起、李悝进行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率先走向强盛,并训练出了战斗力惊人的魏武卒。同时先将重点对准西部的秦国。

就在第二次弭兵之盟后到魏文侯对秦用兵前,秦国则经历了多次内乱,实力是一蹶不振。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建造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秦军对魏国的入侵进行反击。经过几番较量,渡河的魏军占住了少梁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秦军一面围攻少梁的魏军,一面在黄河沿岸建造防御工事,阻止更多的魏军渡河。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吴起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随后,吴起直扑秦国,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陕西华县),秦国举国震怖。秦简公一方面调集重兵防守郑,一方面派遣使者请齐、楚出兵攻击魏国,以减轻秦国的压力。齐宣公和楚简王见魏国的主力集中在西线攻秦,便向魏国的几块飞地进攻,连连得手。秦简公见齐、楚得手,便命令西河防线的秦军切断吴起的退路,与驻守郑的秦军夹攻吴起。魏文侯对于齐、楚对魏国东方飞地的进攻,没有理睬,督促吴起继续攻秦。吴起指挥渡河的魏军对秦国在西河地区(今陕西洛河、黄河与渭河间的大片三角地)的军事据点进行清除,陆续占领了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王城(今陕西大荔)、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等城。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吴起向北还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设置了上郡(今陕西境内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子长以南)。

之后魏国又占领了陕(今河南三门峡西),控制了西方与中原交通的黄金通道。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构筑防御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东岸修筑了一条长城,南端越过渭水与阴晋相连,北端到达雕阴城(今陕西甘泉南)以西。魏国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使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魏国独擅关东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垄断地位,控制秦国同中原的交流,从中攫取暴利,秦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国却越来越富。在得到西河这一大片土地后,魏国不仅解决了秦国对魏国的威胁,国内人多地少的困难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魏国的粮食生产有所改善。西河为魏国提供了战略上的回旋余地,同时还为魏国提供了兵员和粮食。魏国在西河实行的新政策,对秦国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秦简公为了安抚民心,被迫实行初租禾。

魏文侯派吴起大举攻秦虽然没有消灭秦国,但是秦国却元气大伤,险些被灭国,所面临的险恶处境比春秋秦晋时代更加艰难。而这也促使秦国不得不寻求变革和主动进攻,以扭转不利的局面。之后秦简公、秦惠公屡屡攻魏,意欲夺回西河之地,皆被吴起所败,吴起乘胜攻入关中,势如破竹,秦不能敌。公元前389年即魏武侯七年,秦惠公起兵50万与魏军决一死战,吴起在阴晋一战中,以五万之卒大败秦军,秦国此战大败亏输,再也无力抵抗三晋的攻势。幸运的是魏国扩张过于迅速引起了诸侯国不满尤其是三晋中赵国不满魏国的压制,赵魏反目,三晋联盟瓦解。魏国结怨于诸侯,秦国的压力大减,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0)

相关推荐

  • 秦朝本纪(白话)

    秦的祖先,是帝颛顼的后代子孙,名叫女脩.女脩织布时,燕子掉下卵,女脩吞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儿,名叫女华.女华生下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理水土.治水成功后,舜帝为表彰禹的功劳,赐给他一块 ...

  • 为何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秦穆公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参考书籍]<左传> [故事]秦晋两国联手攻打郑国,而秦军却中途退兵,所以晋国的子犯就请求晋文公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说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帮助我们不能有今天. 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又反过 ...

  • 秦穆公死后到秦孝公商鞅变法前的秦国

    前言 秦被正式封为诸侯国之后,共传承了30位国君才传至秦始皇嬴政,从秦国作为诸侯国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前,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我自己划分的,欢迎指正). 第一个时期:逐渐兴起到初步强盛时期.这个 ...

  • 春秋战国时秦晋争雄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秦晋争雄及影响 序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标志着东周的开始,而自此"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而在漫长的 ...

  • 春秋战国时秦晋争雄及影响(尾声)

    三晋在秦国东出及统一战争中的作用 秦国自东周初年因拥戴之功而位列诸侯,到最后统一天下历时五百多年,甚为艰难.而在秦国这五百多年里,与晋国及日后三晋的关系始终是秦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战争的核心.而晋国及日后 ...

  • 春秋战国时秦晋争雄及影响(3)

    秦始皇即位及灭六国成一统大业 并韩灭赵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 ...

  • 春秋战国时秦晋争雄及影响(2)

    秦国变法及反攻河西 魏国在对秦作战中几乎是大获全胜,不断的压缩着秦国的生存空间.而秦国几乎濒临灭亡,但也有不少秦国贵族不甘失败,不断变法,目的就是为了反攻魏国,收复河西. 公元前384年,在外流亡二十 ...

  • 战国历史科普系列七——都是秦晋燕赵魏楚争霸,为何春秋战国走向统一,东晋十六国走向对峙?

    历史大学堂 出品 文:计白当黑 编辑:莉莉丝 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这里选取10篇优秀历史文章进行科普 1.除"鸡鸣狗盗"."狡兔三窟",你还知道战国四公子哪些事 ...

  • 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三十一)秦晋大战

    上一节,我们说到,晋献公死后,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打得一地狗血.晋献两个小儿子,先后爬上晋国老大的位置上,却都血肉模糊的从上面摔下来. 在这种背景下,公子夷吾为了爬上晋国老大的位置,就对 ...

  • 秦晋宋春秋战国就有了,唐朝出自哪儿?

    隋朝上承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隋朝的国号源于春秋时的随国(今湖北随州一带).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李渊晋阳起兵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大唐帝国,他为什么要用"唐"作为国号 ...

  • 七杀在四柱时对日柱的影响

    偏官(七杀.煞): 含义:情夫.军警.司法.暴徒.邪恶势力.仇敌.疾病.不良嗜好.危险.压力.义气.气魄.权力.劳动.儿子. 正面特征:威严.豪侠.进取.节制.机敏.坚韧.魄力. 负面特征:苛刻.激进 ...

  • 《房车》2021年5月1日秦晋之旅

    秦晋之旅 我频繁地记录着,因为人间值得 蛰伏半年之久,终于等到了开年来第一个大长假"五一",在疫情影响下,这场旅游注定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个假期注定是难忘的. 可爱的姑娘们与温柔的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