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法高清欣赏

赛大家书法

《黄庭坚书法全集》共5册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黄庭坚作品欣赏

《花气薰人帖》纸本草书 30.7×43.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 纸本 30.3×78.5lcm 33.5×65.3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卷为《王长者墓志铭稿》和《宋卢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合成。分别书约于黄庭坚四十至四十五岁、五十五岁前后至六十岁之间。

《惟清道人帖》纸本行书 29.3×3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天觉留渠府中过夏。想秋初即归过邑,可邀与款曲,其人甚可爱敬也。或问清欲于旧山高居筑庵独住,不知果然否?得渠书颇说后来草堂少淹留也。庭坚叩头。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纸本行书(局部)

此帖亦称“与景道使君书”。纸本,纵27.8、横47.4厘米。被《戏鸿堂法书》、《玉烟堂帖》、《海宁陈氏藏真帖》等丛帖收录。 被《戏鸿堂法书》、《玉烟堂帖》、《海宁陈氏藏真帖》等丛帖收录。

黄庭坚因赵景道喜学其书而书此三诗赠之,尺牍中谈及苏轼的书法,并将之评為当时的“天下第一”。黄庭坚认為学自己的字容易导致“笔软无劲气”,而建议景道应以苏轼為学习对象。黄书与苏轼书法各有千秋,而苏书用墨太丰,亦是小疵,黄曾戏言苏字“石压蛤蟆”,而苏反唇相讥黄字“死蛇挂树”,双方都提到了对方特点,同时也点到不足,而他们之间的调侃都是善意的,正因为这一点而成了千古佳话。

《致雲夫七弟尺牍》纸本行书 32.6×6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报雲夫帖》亦称《致雲夫七弟尺牍》、《报雲夫》、《竭力田园帖》 纸本32.6×65.4cm,凡18行,242字。无书写时间,从书风判断应是晚年所书,大约书于1100~1105年间。钤有“项叔子”、“安岐之印”等印记。《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宋四家墨宝》等收录。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题苏轼寒食帖跋》纸本行书 34.3×6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致天民知命大主薄书》纸本行书。25.5×45.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致天民知命大主薄书》,此帖亦称《与天民知命书》,《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释文》称《家书》,《大观录》称《家书帖》,《墨缘汇观》称《天民知命帖》,《珊瑚网》称《手简一通》。行书。纸本。信札一则。纵25.5厘米,横45.9厘米。书于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三册、《谷园摹古法帖》第十三卷、《宋黄文节公法帖》卷二收录。

《山预帖》纸本行书 31.2×2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山预帖》,行书,纸本,31.2×26.8cm,凡6行,84字。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四、五月间。钤有明内府稽察司半印、“张应申印”、“清鉴堂图书印”、“笪重光印”等印记。《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清鉴堂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苦笋赋》纸本行书 31.7×51.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凡11行,181字,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曾经吴桢、安岐、陈定等人收藏.《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仁聚堂法帖》、《墨缘堂藏真帖》、《宋四家墨宝》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曾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駟马之上,横钳上下,无不自如。”山谷书法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受到极高的评价,為北宋四大家之一。此帖笔势遒劲,中宫敛结,长笔外拓,英俊洒脱,显示出山谷纵逸豪放的雅韵,并充分发挥倾侧的动向美感。

《雪寒帖》(又称《致明叔同年尺牍》) 纸本行书 28.8×1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雪寒帖》亦称《明叔少府》、《致明叔少府尺牍》 行书 纸本28.8 × 17.5cm,凡6行,61字。无书写时间,从笔法、结体、风格等方面综合比较,与《动静帖》、《致明叔同年尺牍》非常接近,大致书于绍圣年间。

钤有“汉斋”、“原璧”、“吴桢”、“陈定”等印记。

《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帖笔锋劲健、功力深厚、遒丽古雅、洒脱飘逸。笔画转折,亦中规入距。

《自书松风阁诗卷》(局部)

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作了这首“松风阁”的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这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在后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苏轼时,心中不免激动,笔力特别凝重,结字也更加倾侧,传达出与东坡笃厚的情谊,是尚意书风的典型。

《荆州帖》(致公蕴知县宣德执事尺牍) 纸本行书 31.2×43.2cm 绍圣二年(1095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庭坚再拜,道涂疲曳,不得附承动静。遂六十许日,处处阻雨雪,今乃至荆州尔。春气暄暖 即日不审体力何如?王事不至劳勤,颇得与僚友共文字之乐否?所差人极济,行李道上殊得力。荆州上峡,乘舟不大费而差安便。遂不须人,故遣回。明日登舟即行,方此阻远,临书增情,千万为道自重。谨勒手状,三月四日,庭坚再拜上。公蕴知县宣德执事。

《糟姜帖》(又称《承惠帖》) 纸本行书 28.9×37.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糟姜帖》,又称《承惠帖》,凡5行,37字。无书写时间,从笔法、结体、风格来判断,应是早年所书,大约书于 1086-1093元祐年间。此帖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之神韵。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从首行下笔处,便见笔墨自由舒展,至末尾更显随意,可谓心手双畅,臻入化境。此篇手札虽小,而意含万千气象,达到了东坡所谓“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送四十九侄诗》卷 纸本,行楷书,35.5×130.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原为《宋元宝翰》册之一,后改装成卷。此诗在《山谷外集》中没有记载,四十九侄亦无考。该帖字大如拳,结体多取柳公权法,字大方可尽其笔势。撇捺特长,笔画多取横势,字势舒展俊朗,跌宕起伏,变化出新,极具挺拔之态。

黄庭坚的书法正如其诗法。张耒评其诗句:“不践前人旧行迹,独经斯世擅风流。”用此句评论黄庭坚的书法是很恰当的。

《题王诜诗帖》纸本行书 29.2×2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四行诗跋,写得中规中矩,几乎不见黄山谷他书中的欹侧、纵横、飞动之势,字里行间深露出对王诜诗才的钦佩之情。末款“庭坚”略小于正文,似显拘促,难怪清乾隆帝将其与苏轼、蔡襄三跋皆定为伪迹(实为苏、黄二跋真,蔡跋伪)。但细观之,不难看出黄书的显著特征,结体严紧,中宫紧收,字间紧密,行间宽绰,在“余”、“不”、“晋”等多字中,仍可见左低右高之态。山谷曾云:“余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能近也。”实际上他不肯学古不化,而是出古创新。此帖正是山谷从笔法、结体上习柳、颜而变化出新的典型例证。

《徐纯中墓志铭》行楷,72×63cm 江西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

从书法角度来看,此志书于元祐七年,时黄庭坚年四十八岁。晚于前几年发现的《王纯中墓志铭》(见《书法》一九八四年第二期)较之《王志》行书笔意更浓,而其取侧险之势结字的特点也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看作是其书法从继承各家融化为己,到极力创新,自成一派的一个过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