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中医诊疗技术 本病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 穴位+耳针

中国中医药报2011-08-17

肠炎是肠道炎症的泛称。根据发病的特点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肠炎,是一种肠道黏膜急性卡他性病变;慢性肠炎,是肠壁黏膜炎症病变过程极为缓慢且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一种疾病,它由急性肠炎转化而来,腹泻为其主要症状。

本病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

病因病机

急性肠炎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慢性肠炎,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而致运化失职;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

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此外尚与肝、肾有密切关系。脾虚湿盛是其关键。

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急性肠炎多为实证慢性肠炎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多伴有腹痛、肠鸣等症状。

1.实证

起病急骤、病程较短、腹痛拒按、泻后则舒

(1)寒湿困脾:感受寒湿而发病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恶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

(2)肠腑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大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食滞胃肠:暴饮暴食后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苔垢或厚腻,脉滑。

(4)肝气郁滞: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舌红苔薄白,脉弦。

2.虚证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隐痛喜按。

(1)脾气亏虚: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

(2)肾阳亏虚:晨起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基本治疗

[治则] 健脾利湿,调理肠道。

[处方]天枢、神阙、上巨虚、大肠俞、三阴交。

[加减] 寒湿困脾加脾俞、阴陵泉;肠腑湿热加合谷、下巨虚饮食停滞加中脘、建里肝气郁滞加期门、太冲脾气亏虚者加脾俞、足三里;脾气下陷者加百会;肾阳亏虚者加肾俞、关元

[操作] 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其他腧穴常规针刺寒湿困脾、脾气亏虚者,可施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急性泄泻每日l~2次,慢性泄泻每日或隔日一次。

其他疗法

1.耳针

[取穴] 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操作] 每次取3~5穴,毫针刺急性肠炎留针15分钟,每日1~2次;慢性肠炎留针30分钟。

2.脐疗

[取穴] 神阙。

[操作] 五倍子适量研末,食醋调成膏状敷脐,伤湿祛痛膏固定,2~3日一换。适用于久泻。

3.穴位注射

[取穴] 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操作] 每次取1~2对穴位,用维生素B10.3~0.5毫升,或用蒸馏水3~5毫升,针刺得气后,作穴位内注射,可连续注射3~5天。取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l毫升。

4.灸法

[取穴] 天枢、关元、神阙。

[操作] 用直接灸法,以桐籽大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天枢和关元可交替使用,或在针刺后加灸亦可,如灸神阙须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本法对寒湿型肠炎或脾胃虚弱型肠炎具有较好的疗效。此外,急性肠炎,还可用艾条作双侧外踝尖悬灸,灸至局部皮肤灼热,潮红,可持续熏灸10~20分钟。

5.三棱针

[取穴] 足三里、公孙、内庭、厉兑。

[操作] 每次选用2~3穴,用三棱针迅速刺入皮下,深约一分许,再迅速拔出,手法要轻捷,快速无痛,针出后出血5~15毫升不等,以血色转红为佳,出血不畅者,可于针后拔罐,以出尽恶血。

6.埋线

[取穴] 天枢、大肠俞、关元。

[操作] 每次选用两穴,按埋线法操作常规,穴内埋入羊肠线两厘米,术后局部敷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20~30天治疗一次。

适宜技术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

[取穴] 天枢(双)、气海、关元。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将做好的药饼放在待灸穴位,点燃艾段上部后置药饼上施灸,每次每穴各灸两壮,每壮约燃15分钟,感觉较烫时适当移动药饼。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6个疗程。D2

(0)

相关推荐

  •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有哪些?

    [回答] 肠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对于肠炎的发生常常与免疫力低下,暴饮暴食,感受风寒等等有关.肠炎在中医理论中称之为泄泻,泄泻又分为急性的泄泻,也就是急性的肠炎和慢性的泄泻,也就是慢性的 ...

  • 慢性肠炎,6种中成药功效解读

    慢性肠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虽然没有急性肠炎来的快,但慢性肠炎病程一般较长,如不及时对因对症治疗,可使肠胃功能紊乱,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失常,影响机体正常运行. 慢性肠炎属于中医的"泄泻&qu ...

  • 【经络养生】足太阴脾经的功效及主治病症(附:视频配图)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

  • 现代灸法篇—— 内科疾病 20.2.急慢性肠炎

    2.艾条灸 (1)廖小七'三角灸'治疗慢性肠炎 41 例.治疗方法取天枢(双),足三里(双),关元,神阙.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清毒后,取1.5-2 寸2 号毫针,天枢及关元针刺得气后取3 cm 长的艾条 ...

  • 脾虚泄泻,肠炎宁,葛根芩连丸,附子理中丸,补脾益肠丸,这样用

    脾虚泄泻,肠炎宁,葛根芩连丸,附子理中丸,补脾益肠丸,这样用

  • 章门(LR13)

    穴位分寸歌章门十一肋之端,调气疏肝效可尊:胁痛疸黄中胀痛,肠鸣泄泻吐吞酸.[中文名称]章门 [中文拼音]Zhāngmén[外文缩写]LR13[穴名出处]<脉经>[别       名]长平. ...

  • 颈椎病中医诊疗技术

    颈椎病亦称颈部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常规治疗 1.理筋手法 患者低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以滚.揉.点压.拿捏.弹拨 ...

  • 急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急性右心衰竭较少见,常见病因有风心 ...

  • 呕血,便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 ...

  • 冠心病,风湿心脏病,心肌炎等急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急性右心衰竭较少见,常见病因有风心 ...

  • 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急症之一.按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与重型急性胰腺炎两种.前者多见,临床上占急性胰腺炎的90%,预后良好:后者少见,但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 ...

  • 呕血,便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技术【一点资讯】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 ...

  •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

  • 晕厥,昏迷等严重低血糖危象的中医诊疗技术

    凡因某种原因使血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表现,称为低血糖症.以饥饿感.脸色苍白.心悸脉速.冷汗.四肢麻木或震颤.恐惧感或精神错乱,甚则晕厥等为主 ...

  • 新生儿黄疸中医诊疗技术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后者又称高胆红素血症.本病发生多少与种族.地区.胎龄.喂养方式有关.如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