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故居:一座诗歌的丰碑

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

徐志摩是我们徐氏家族大诗人、文曲星,我曾多次徐志摩的故居参访,每一次去,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特别是文学创作方面的新启迪。
徐志摩在海宁市的故居有两处,其中老故居是在硖石街道西南河17号一座四进式的明清古建筑,他就诞生在这里。由于徐氏父子去世后,老故居年久失修,变成了断壁残垣。且老故居处在硖石旧镇中的保宁坊,与相邻的危棚简屋连结在一起,后来居住在里面的居民增多,周围曾发生几次火灾,消防车也开不进去,保护非常困难。因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加上当时人们的文物保护观念不像现在强,所以海宁市有关部门便将其拆掉了。如果到现在,即便有很多麻烦,也会将其保护起来。
好在海宁市还保护了徐志摩的新宅,新故居位于硖石街道干河街中段,是其父徐申如后来为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而于1926年建造的一栋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徐志摩深爱此屋,称其为“香巢”,内部装修及居室布置据说都是徐志摩亲手而为。徐陆两人自搬进新居后,度过了一段时间不长,但却“浓得化不开”的甜蜜生活。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大有成果:徐志摩在此写下了蜜月日记《眉轩琐语》、完成了小说《家德》,还编就了《诗刊》第二期。

徐志摩与陆小曼合影  作者翻拍

徐志摩的新故居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后两进,主楼三间二层,前带东西厢楼。后楼也有3间,屋顶有露台,可登临。故居台门上方有诗人表弟金庸的手书“诗人徐志摩故居”,正门后有砖雕“东海安雅”四字,应是徐氏郡望与宗祖之意。主楼三间二层,前带东西厢房,后有三间二层楼房,层顶有露台。天井中有徐志摩半身塑像。正厅门上方有著名诗人臧克家94岁题写“志摩故居”手书。厅内正上一白底黑子大扁额:“安雅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因原扁额已毁故特为之补书。故居中有徐志摩全家人的照片、资料和陆小曼的书画,堪称一个文艺博物馆。
从展板上介绍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徐志摩不平凡的一生: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就出生在海宁硖石西南河17号一座四进式的明清古建筑里。他的先祖徐松亭明正德年间就在硖石经商,家居也在硖石,系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他的祖父徐星匏,是“裕丰酱园”创始人,曾风靡江浙一带,如今这个品牌还在,妥妥的百年老字号。他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裕丰酱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甚至参与沪杭铁路建设,因而成为海宁远近闻名的首富。
1908年,徐志摩先在家塾读书,后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通过学习,渐渐打下了古文根底。由于聪明好学,他的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年,徐志摩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名浙江一中,现杭高和杭四中的前身),与后来也成为文学家的郁达夫是同班同学。在上中学后,徐志摩便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他在文中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的处女作,但不是诗歌。
1915年夏,徐志摩从浙江一中毕业后,就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学习。是年10月,他由父亲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富商张润之女儿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徐志摩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

徐志摩出国护照  作者摄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根据父亲的意见于同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而后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由于成绩优异,他入学10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学习。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徐志摩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感到厌倦,且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便前往英国,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次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徐志摩剑桥大学诗碑

1922年徐志摩回到祖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次年春,他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徐志摩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并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次年10月,接编《晨报副刊》。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1927年春,他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此后四处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沆任经理。1928年3月,他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创作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方玮德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他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出了4期。可惜的是在同年11月19日早8:00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关于他遇难的原因,除直接原因林徽因外,还与陆小曼迟迟不肯答应北上,以及大雾影响、主机师王贯一前晚准备女儿婚事忙到很晚,飞行时精神太差有关。蔡元培为其写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徐志摩遇难纪念碑  作者翻拍

徐志摩遇难后,1932年安葬于海宁东山玛瑙谷万石窝,墓碑上“诗人徐志摩之墓”几个大字系胡适先生题写。后来他父亲觉得内容过于简单,后来又让凌叔华题写过一次。可惜在1966年“文革”中,徐志摩的原墓地被一所中学的红卫兵砸毁了。1983年海宁市在西山公园内为徐志摩建了墓地,2000年海宁市政府又进行了修缮。徐志摩新墓为花岗石所砌,呈方块形,整个构造沧桑古朴。墓碑上的“诗人徐志摩之墓”几个大字是由浙江图书馆老馆长、著名书法大家张宗祥所提题写,简洁、明了、大气,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很符合诗人的气质。笔者与杭州徐志摩纪念馆馆长罗烈洪先生,前几年曾到海宁东山、西山的徐志摩墓地祭拜过这位我们徐氏的先贤。

作者在纪念徐志摩活动中致辞

徐志摩故居:在我心中是一座诗歌的丰碑。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