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心论观点补遗四: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地是人类人种和人类文明之源地

中国中心论观点补遗四: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地是人类人种和人类文明之源地

文|黄饮冰

一、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古昆仑山,是人类人种与人类文明之源地

以武陵山为中心的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山地就是传说中的昆仑山。

我对昆仑山的认识,就是人类冰川期的“避乱所”。

最有利于人类产生和进化的的地球地理环境,是在地球环境巨变的影响下,地域环境由森林环境变成草原(沙漠)环境,促进古猿直立行走,从而让古猿演变成直立行走的人猿。在人猿形成后,地域环境重新恢复成森林+草原环境,为人猿提供庇护环境和进化环境,帮助人类越过冰期,促进人猿进化成猿人和智人。符合这个条件的地域,只有中国青藏高原东缘的滇黔高原及其周边的延伸山区,这一地域还有众多的溶洞存在,地质条件优良,是人类进化的不二场所。

滇黔高原是人类人种之源地,持续不断地向世界输出人种。

在第四纪,显著的气候特征就是冰期和间冰期交替来临,气候呈现一定时间段的寒暖交替。第四纪也正是人类进化的关键时期,由人猿到猿人、猿人到智人的进化,是在第四纪完成的。冰期一次一次的来临,对地球的生物就是一次一次的绞杀,没有“冰期避乱所”,人类无法越过第四纪内的各个亚冰期。

有幸的是,在第四纪开始前,青藏高原隆起了。青藏高原的隆起,至少在距今248万年前,造就了北非、西亚、中亚的干旱沙漠气候,这些地方变得干燥,温变十分剧烈。如撒哈拉大沙漠就是在距今250万年以前形成的,中国的黄土高原也是在距今248万年前开始堆积,最终堆积出来一个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北部、中国西北部的古气候变得十分恶劣。但是对中国南部却是照顾的。青藏高原的隆起,让中国青藏高原东部变成了北纬15°~35°之间唯一的绿洲。滇黔高原及其四周的延伸高地,成为了冬暖夏凉的神仙居所,巧妙地避开了冰期北部冷空气的控制,世界上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地方了。所以在第四纪第一次亚冰期(距今120万年到90万年)来临后,其他地方的古人类都被冻死和饿死了,只有中国西南部的古人类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幸免于难。

距今90万年以后地球上出现的古人类,都来自中国的南部。

北半球大多数的地方,经历了4次亚冰期、三个间冰期。而欧洲北部却经历了五次亚冰期。我们目前实际处于末次冰期后的一个温暖期内。人类的很多成果,如人工取火,穿兽皮御寒等,都是在第四纪末次冰川期内学会的。冰后期能出现文明,是跟猿人演变成了智人相关联的。在末次冰期内,人类的智力走向了成熟。但人类的智力,是在末次冰期前的亚冰期(距今25万年到7万年)内萌发的。

在人智成熟以前,人和动物是一样的生存状态。每次冰期来临,喜温动物都有一个大灭绝和向南部大迁移的状态存在。人类是喜温动物。所以在第四纪的各个亚冰期内,人类也逃脱不了大灭绝和大迁移的命运。这个大迁移就是随着地球的温变进行的南北大迁移。在间冰期喜温动物会北上,在亚冰期处于北方的喜温动物大部冻死了,剩余的部分就只能南下。

喜温动物南迁入非洲南部,就没有回旋余地了,进化也就停滞了。

喜温动物只要不入非洲,最终的幸存者都会回到滇黔高原这块风水宝地上来。我写的《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理由和证据(一)(二)(三)就是专门谈这个问题的》。

所以在第四纪,人类经历了多次的随温变北进和南下返回滇黔的过程。

在人类没有智力或智力不完全前,人类的这种返回是无意识的。

在距今30万年以后,在距今25万年到7万年的间冰期内,早期智人出现了,不少的早期智人还进化成了现代型智人,如湖南道县福岩洞人,就已经是生物学或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了。人类的智力在此阶段有了飞跃的进步,这为人类越过最后一次冰期(距今7万年到1万年的末次冰期)打下了智力基础。所以末次冰期到来,北方的古人类被冻死了不少,但主动退回滇黔高原的古人类,也是不少的。

所以在考古上,一定要看在沙漠中、在北方发现的古人类生活的时间。在冰期内生活于北方的机会是很少的,只有在间冰期,人类才能在北方大量存在,并会终止于下一个冰期。

当然,中国北方也是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减轻了中国的古冰川的活动,在冰期中国北方的不少地方冰川作用并不十分强盛,为古人类在冰期生活于中国的北部预留了一定的空间。这就是北京人存在于北方的原因。当然,北京人最终也消失于北方。

在人类有了成熟的智力后,这种北进和南返可能就形成了习惯。在末次冰期内,智力成熟的古人也许就已经形成了北进南返的习惯。如在一年内,古人们可能在夏季游猎到了北方,在冬季返回到南方,与大雁的习惯一样,在远古,大雁的名称是“鹄”或“鸿鹄”,这也许是鸟崇拜的最初原因。中国古人所谓的凤鸟,实际就是“鹄”。如河姆渡人崇拜的是“鹄”,大汶口人崇拜的也是“鹄”。大雁是人类崇拜的第一神鸟。

在末次冰川期内,滇黔高原是人类的大杂烩,在这里各种智力等级的古人类融合成了华胡原始群。当然华胡原始群只是主要的原始群,还有不少的古人类独立存在,如巨人、矮人、黄头发的、红头发的、白肤色的、赤肤色的、黑肤色的,《山海经》中的怪族怪种,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因为这时候人类有了记忆力,人们记住了这里叫做昆仑山。我一直说广义的昆仑山是滇黔高原,狭义的昆仑山是武陵山,就是因为滇黔高原是武陵山的腹部,人类在这里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也有足够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昆仑山是人类最远古的记忆。昆仑山的记忆,主要是华胡原始群的记忆。

对于重庆网友重庆市网友武陵君上石焱煌留言说的“昆仑”与窟窿、果椤、仡佬同音,与黑、与洞、与圆有关,应是黑洞、黑天的意思。昆仑山即歌罗山、仡佬山,也是武陵(鄂陵、鹅岭、西陵、娲陵)山的意见,我是支持的。任何词汇,都有起源。昆仑原始的寓意肯定是有实指的,这个实指就是“窟窿”,就是人类早期住居的洞穴。果椤、仡佬也是“窟窿”引发的。武陵山是现在的名字,它由昆仑山演化成歌罗山、仡佬山,是其历史演变过程。在人类原理昆仑山后,记忆深处留下的是巍巍高原,有昆仑演变成北方语言库伦,也是其演变的一个过程。两者并不矛盾。我以前也说过,从语言上讲,“龙”的称谓就是来自“窟窿”,人们把蛇养在“窟窿”里,要吃是去取,蛇就被命名为“龙”了。

所谓的昆仑、伊甸、滇黔,都是一个原始语音的变音。这个原始语言,就是“窟窿”,即“洞穴”。

二、泛滇黔地区的人类基因和人种的多样性

在人类进化上,古气候、古地理和地球环境的巨变(青藏高原的崛起、第四纪冰川期)的诸因素,要综合考量,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期人类的历史,可以从早期智人开始谈。早期智人生活的年代是距今25万年(或许更早)到4万年,在距今4万年以后,就都进化成了真正的智人了。早期智人的起源地,只可能在中国南部的滇黔高原及其周边的延伸地域。

智人是在第四纪最后一个间冰期(距今24万年到7万年)完成了初步的进化的。在距今24万年到7万年,早期智人扩散到了北半球很多适宜区。如北京人的后裔,在滇黔高原上形成的桐梓人(距今24万年),迁徙到了欧洲成为了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中国有尼安德特人分布,也有既具有尼安德人特性质又具有北京人特征的一类人分布。尼安德特人是中国本土形成的人种之一。当然还有其他的各种我们现在不知道的人种在古老的功过大地上存在过,这从古史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中可以得到证实。

在距今8万年到12万年,湖南道县福岩洞出现了最早的现代型智人,证明中国南方的智人的进化速度快于其他地方。地域环境不同,原始智人进化的速度也不同,这也会形成许多进化等次不同的人类品种。

第四纪末次冰期(距今7万年到1万年)对新形成的早期智人进行了一次大淘汰。剩余的早期智人或智人进入昆仑山,在昆仑山越过了第四纪末次冰期。所以第四纪内,滇黔高原上人类的种类是很多的,滇黔高原上人类基因的多样性,也许远远超过现代人类的想象。

末次冰期内,有些古人类的智力发现到相当的程度,这个最高智力的群体,就是华胡原始群,华胡原始群在滇黔高原上分化成西部的华尼人群和东部的胡尼人群。有了成熟的智力为基础,人类就有了在冰期生活于北方的技术基础,所以在末次冰期内不少古人从昆仑山迁到北方生活,并成功生活于北方。从大地湾的考古看,距今60000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进入,其生活遗迹一直持续到距今5000年。

在末次冰期的晚期(距今20000年左右),一部分古人从昆仑山上下来,进入湖南南部,在这里开始创建文明。最早的陶片、最早的种子,都出现在湖南南部的玉蟾岩。

这样分析,基本可以确定,在距今15万年前,中国向欧洲、非洲、西亚等地区贡献了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是北京人的后裔,尼安德特人的原始种是桐梓人,桐梓人在距今24万年的时候形成于滇黔高原(贵州桐梓)。尼安德特人是西欧、北欧人的祖先,即现代西方人的祖先。

华尼安人是生活于滇黔高原西部的华尼人一部在距今60000年以前进入秦安大地湾形成的中国北方新人群。华尼安人是中国传说中的北方族群燧人氏,也是影响西方历史进程的雅利安人。华尼安人在距今13000年的时候,因为末次冰期结束,暖气来临,适应了寒冷气候的华尼安人在温变的驱动下向北迁徙到北亚,经北亚转入高加索地区,最终在欧亚大草原演变成了游牧民族——雅利安人。

华尼夏人,是中国西部的古夏人。在距今13000年,末次冰期结束,生活于滇黔高原的华尼人一部迁徙到秦安大地湾,与少部分遗留的华尼安人一起形成华尼夏。华尼夏人的图腾是“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就是夏图腾。华尼夏人分成三支——东夏、西夏和尼夏(大夏)。东夏人在史前分布于中原及秦晋高原,西夏人在史前分布于中国的西部,尼夏人在史前分布于中国西北部、西亚、中亚至环地中海。

华尼夏人与华尼安人(雅利安人)在中国西域到环地中海广阔地域上的融合种就是西方所谓的印欧人。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处于中亚、西亚、南亚北部和环地中海地区的尼夏文明遭到欧亚大陆北部的华尼安人的毁灭,华尼安人把尼夏人至于其统治之下,这是一场华尼安人和尼夏人的大融合。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尼夏人发起复国运动,尼夏人在中亚、西亚、南亚和环地中海建立了众多的尼夏人国家,其中著名的就是古希腊。尼夏人复国之后,华尼安人(雅利安人)就融入尼夏人之中,消失于历史了。

与国际尼夏人被奴役和复国运动一起发生的是,中国的中原地区的华夏政权(夏后氏政权,夏后氏也是古夏人的一支)被商政权(商祖也是南下的华尼安人的一支,在中国黄河下游与东部夷人融合后形成新的商族群)取代,在公元前1070年左右,夏人的后裔周族也发起了复国运动,建立了周联邦。

华尼夷人,是中国两湖地区的古夷人。距今20000年后,华尼人和胡尼人在湖南融合形成了华尼夷,华尼夷是中国历史上的古夷人。华尼夷分成三部,一部是华尼夷,也称糯农部;一部是胡尼夷,也称谷农部;一部是互夷,是专门负责祭祀的族群。华尼夷信奉的是华,华就是太阳,华尼夷是神农氏的祖族,也是最早的华族。胡尼夷称太阳为胡,一直没有丢掉胡人的种族特性。

胡尼是两湖地区直至东部沿海的原始居民,是后来影响中国历史的草原民族——胡人的祖先。

人类基因的多样性也就造就了人类种族的多样性。中国的古籍和传说中,有很多的非黄种人的性状,如红头发、巨人族、矮人族,在考古中,南部的柳江人、东部的河姆渡人以及山东的大汶口人,都表现出与黄种人不同的生理性状和生活习性,这说明了史前中国大地上古老人类的基因多样性和种族多种行是存在的。种族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进一步说明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和进化地,而不能说是这些人都是迁徙而来。用迁移说就解释不了为什么这些不同的人种都集中分布于中国的原因。

人类人种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也能够说明人类进化是有等级和层级的不同的,也许还暗示了智能化是生物计划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仅仅一种古猿进化成了智能化的人。

基因的多样性和人种的多样性被最高智能的人所消灭掉了,导致我们现在看不到了。人的选择的力量也是巨大的,与我们相同的背留下,与我们不同的背视作怪物被清除,这个巨大的清除行动,导致了其他人种的灭绝,掩盖了人类进化的真实。也许在进化的初始阶段,有不同的古猿同时在向智能化演进,也最终成为了智能人;同一种猿在智能化的演进过程中,也有快慢的不同,也可能产生进化层次不同的人种。总之,人类的范畴应该是与我们的想象大大地扩大。现在的人类,是在消灭了其他并行的人类的基础上形成的。

有几个基因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注意的。

1、根据西方的基因学研究结果,对现在的中东人和欧洲人而言,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DNA。根据西方考古学公布的意向研究结果,发现尼安德特人的DNA系列与现代人类的DNA系列非常相似。

一个远古的族群能留下1﹪——4﹪的DNA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尼安德特人是西方人的元祖是不能否认的。

2、根据一份由美国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种基因图谱(Y染色体)可以看出雅利安人的基因在欧洲的分布系列,也可以看出西方人中有雅利安人的基因,但雅利安人的基因并不是绝对的,说明西方人的元祖的确是尼安德特人,后经过了雅利安(华尼安)人的融合,再经过了华尼夏人(大夏人,中国古夏人的一部分)的融合,以后还有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的融合才形成了现代的西方诸族。

泛日耳曼人不是雅利安人的后裔,但与雅利安人有基因交换。在现代德国人中的雅利安基因占19.5%。可以说明与德国起源相同的一些西欧、北欧民族,与雅利安有基因交换,但其基因主要还是来自欧洲土著。他们当是尼安德特人的后裔。

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的后裔。在俄罗斯人中的雅利安人基因占47%。在波兰雅利安基因超过50%。俄罗斯和波兰属斯拉夫民族。

雅利安人基因比重在欧洲自东而西衰减,自北而南衰减,这反应的就是雅利安人扩展的方向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雅利安人的发源地在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欧亚大草原。在挪威人中占31%。在意大利却几乎没有。苏格兰人占7%。这与雅利安进入欧洲的路线是一致的。雅利安人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进入欧洲的。

从基因来讲,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斯拉夫人现在所生活在的东欧,也就是古代雅利安人西支萨尔马希安人所在的活动区域。他们与东方的塞西安人(中国史载的塞种)不断交战。最后被塞西安人击败西迁。有希腊历史学家记载他们被塞西安人歼灭或消灭。现在看来,萨尔马希安是构成斯拉夫民族的主要血源之一,但斯拉夫民族对于雅利安人并没有认同感。因为斯拉夫人只继承了雅利安人的基因,却没有继承雅利安人的文化。斯拉夫人的文化来自古罗马。

伊朗人以雅利安人自居,雅利安基因却只占到了18%,还不如中国的维吾尔族的21%。因为伊朗人是西亚人,主要基因来自尼夏人。但伊朗人受雅利安人文化的影响深刻,所以骨子里认为自己是雅利安人。

在印度操印欧语系的民族之中,雅利安基因占到了39.5%。说明印度人貌似欧洲人,实际还是亚洲人,他们是华尼夏人和雅利安人融合后的产物。

3、中国历史记载中国北方在历史上有多次民族大融合,但在基因学上找不到证据。这说明中国北方的诸多民族或族群,实际上与中原的华夏人或汉人具有相同的起源,他们实际是同种。也可以说明民族融合是不存在的,胡人对汉人的屠杀和汉人对胡人的驱逐才是古代北方胡汉关系的实质。

三、中国西南及中南的地理环境与早期文明的关系

中国的南北界线是秦岭-大别山-淮河一线。东西向山脉:秦岭、大巴山-大别山山脉,滇黔高原-五岭延伸到东海。两湖平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南北向的崇山峻岭(武陵山为滇黔高原北延伸部分,至长江三峡,过三峡就是大巴山)。造就了四川盆地、两湖盆地和滇黔高原。

中国地形图

(一)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人类的连续进化场所,是人类冰期避乱所,是人类间冰期的始迁地

1、“黔”实际是指武陵山片区,“黔”之巅即是“滇”(云贵高原)

我把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也称作泛滇黔地区,滇实际是指武陵山片区以上的高原部分,黔实际就是指武陵山片区。

从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出,滇黔高原实际是青藏高原向东部的衍生延伸部分,鄂湘西和重庆东部的武陵山片区又是滇黔高原向东北的延伸部分,所以我所说的滇黔高原是一直延伸到长江三峡的,滇黔高原最北部是巫山。

金沙江在距今1.3万年前是经云南流向中南半岛入海的,是早期人类的母亲河。滇黔高原上不少地方是富矿地区,山泉众多,水中富含人类进化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大大缩短了人类智力的进化时间。

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从古猿到猿人和智人及现代人的化石材料是连续的。滇中的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化石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如开远腊玛古猿(1500万年)、禄丰腊玛古猿(800万年)、保山古猿(800万年到400万年)、元谋蝴蝶古猿(400万年)。说明滇中是古人类起源之地。

中国最早的猿人就发现于巫山,距今250万年。比巫山人稍晚的建始人在建始发现,距今200万年到250万年。比建始人稍晚的元谋人在云南元谋发现,距今170万年。所以滇黔高原是古人类进化的原始地。

在发现巫山人、建始人、元谋人的时代,滇黔高原地貌是山上是森林,山下是草原。

在恩施地区的清江流域,从距今250万年到200万年的建始人、19.5万年的长阳人、13万年的伴峡小洞人、12万年到9万年的鲢鱼山人、2.7万年的伴峡榨洞人,古人类延绵不绝。建始人比非洲发现的古人类还早几十万年。所以从小范围看,鄂西恩施是人类的起源地和进化地。当然,恩施也包含在泛长江上游地区,也位于中国大西南,同时也在滇黔高原的范围内。

巴人的原生地是鄂西南的恩施地区,巴人在鄂西恩施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巴文明。我认为巴人是古夏人的南下支。

猿人北迁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巫山人、建始人都在长江三峡以南的鄂西山区,这里是滇黔高原的最北端。以后在北方有山西的西侯度猿人(距今180万年),南方有云南滇中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还有汉江流域鄂北的勋县人(距今100多万年),秦岭北部蓝田人(距今80万年到75万年),分布范围都是以鄂西为中心的,而且在发现巫山人的地方也发现了蓝田人,说明蓝田人是经巫山北迁而去又南迁而回的,中间过程就是湖北汉水上游的勋县人。

2、滇中四季如春,是冰川期华胡原始群的故乡之一,也是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人类冰期避乱所的有力证据

(1)四周屏护。青藏高原、秦岭及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东坡地形屏蔽了西北利亚冷空气,使云南中部地区冬季能有春天的温暖。

(2)适宜的海拔高度。适宜的海拔高度造成了夏凉的结果,而空气又不像青藏高原那样不适宜于早期人类居住。

(3)与海洋适宜的距离。非洲大陆、青藏西外大陆(南西大陆)、中南半岛等频临大海,甚至四周被大海包围,又没有保护屏障,都容易受到海洋热浪和海洋气潮的侵袭。特别是在冰川期,地球的气候只有夏季和冬季。滇中与海洋的距离适中,避免了海洋热浪和海洋寒气的侵袭,又能接受海洋季风的影响形成充沛的降雨,温暖湿润。

(4)高原湖泊众多。从现在的地理环境看,金沙江中段拥有众多的高原湖泊,主要有滇池、泸沽湖、程海、马湖、邛海、西湖(清水海)、者海等。在金沙江从滇中流过南下中南半岛入海的时期,云南的湖泊还要多,拥有众多河流,众多的湖海消落区和湿地,为旱稻的起源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这也是我一直坚持旱稻起源于滇黔高原的原因。

众多的湖海,也是温度的调控期,也为人类渔捕提供了环境。

从“海”的名称遗迹,也可以看到胡人和华尼人在语言上的分别。胡人称大型的水面为“湖”,华尼人称大型的水面为“海”。所以“海”不一定是“大海”。

(5)在明清小冰期,泛滇黔地区有不降温或降温不明显的记载。

3、康定地区是华尼人的游猎场,也是早期人类从西线北进的始发地

康定地区位于四川的西南,是草原地带,这里是野羊野马等野生动物的生活地,适宜于早期人类围猎。原始的或者萌芽的草原文化可能最早诞生在康定草原上。

康定是早期人类北迁的起始地,在这里可能诞生游猎文明,是一种半农耕半游猎的生活状态。早期人类从这里游猎出发,进入中国的西部及西北,继续着半农耕半游猎的生活状态,后来演变成西部的游牧文明。

(二)四川盆地是一个封闭性古湖泊,不是人类文明的始发地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在青藏高原热(冷)力泵的作用下,夏天,空气易热、空气上升,产生气流上的拉升作用。冷天,空气易冷、空气下压,产生气流上的压力作用。同样的道理,白天空气上升产生拉升力,晚上空气下压产生下压力。从一年看,青藏高原夏天的时间短,冷天的时间长,所以下压力占绝对地位。从一天来看,青藏高原上的空气受热的时间较短,冷空气的时间较长,产生的空气下压力也占绝对位置。在这种长期的空气下压力的影响下,四川盆地的空气对流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对四川盆地极为不利。如极易形成雾气和瘴气,所以四川盆地中心区域不适宜于古人类生存。四川境内的资阳人(距今35000年),不是在四川盆地发现的,而是在四川南部的山区发现的,原因就在于此。

长江三峡的历史不会超过距今5000年,这与四川盆地(非山区)的文明不会超过距今5000年是一致的,三星堆文明主要是商代文明,最早可以早到夏代末期,三星堆一期可以早到距今4800年,原因就在于长江三峡在距今5000年以前没有形成,川水不能东去,只能囤聚在四川盆地里。所以在冰川期,四川盆地是一个古湖泊或沼泽地,常年的大部分时间被冰川覆盖。在冰川期结束后(距今1.3万年以后),这里是湖泊或沼泽,加之空气不能流动或较少可以流动,这里雾气笼罩,瘴气横生,人类难以进入。

在距今1.3万年以前,金沙江是经云南中部流向中南半岛入南海的,金沙江古称黑水。在距今1.3万年的时候,四川和云南之间发生大地震,金沙江折而向东流入四川。金沙江的流入加巨了四川的水情,导致四川古湖水位高涨,四川西南部康定地区和周边的山区遭受水灾,洪水最盛的时候还影响到滇黔高原,这是人类获得智力以来最早的洪水记忆,也是地球气温再次转暖后(距今1.3万年以后)古人类北迁和东迁的原因之一。

对于长江的形成,我在《气候变化和华夏早期族群的迁移和融合》一文中,有详细的探讨。

(三)两湖平原是一个开放性的盆地(东北向洞开),从目前的考古结果来看,这里是稻作文明的始发地

1、两湖平原

两湖盆地是一个开放性的盆地,向东北部是开放的。

由于北部的秦岭和大别山等一系列东西向的山脉的形成,减弱了北部寒流对两湖平原的控制,同时东北向的洞开让两湖平原能够接收到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这里温暖湿润而且雨水丰盛,所以在冰川期内,两湖平原是寒冻和温暖交错激烈的地区,在雨季,两湖平原也几乎被湖泊吞没,所以在冰川期,人类没有进入两湖平原中心区。

在末次冰川期的尾期到气温转暖后,两湖平原形成了四极分明的气候条件,极其有利于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兴盛。

两湖平原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古老的湖泊,古称云梦泽,洞庭湖是其遗迹。

在距今5000年以前,长江中游河床也未形成,那时没有长江,只有古云梦泽,汉水和湘水下来就直接进入古云梦泽。古云梦泽是一个封闭性的大湖泊,向东一直延伸到九江地区。以古云梦泽为中心,古两湖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众多,当然河流和湖泊沼泽之间也有无数的高地存在。

2、两湖最早的古人类和古文明——玉蟾岩人与玉蟾岩稻作文明

在末次冰川期的尾期,距今20000年左右,在湖南南部高地(山地)上,如玉蟾岩,始有人类进入。在江西万年仙人洞(距今20000年到15000年)也有古人类生存。

在玉蟾岩的考古中,两个材料值得注意,一个是发现最早的陶片(距今约1.4~2.1万年),二个是发现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万年~1.8万年),是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联合发现的。

陶片是人类用火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因为烧制陶器必须控制火候。火是文明的第一步,没有火就没有文明。利用自然火是人智初具的标志,人工取火是人智洞开的标志,技术用火是人智力已经成熟的标志。人智已经成熟,文明的诞生就是一件阻挡不住的事情了。所以陶片是人类具有初步文明的标志,陶器也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成果。陶器还是人类冶炼技术的开始,最早制作陶器的中国古人,也应该是冶炼技术的创始人,有冶炼技术,青铜的出现也是不久后就会有的事情。陶器的出现,还说明人类进入厨艺时代,真正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态。

人类智力成熟,在采集中发现和栽培稻谷,就顺理成章了。

在同时代,两个考古点也值得注意,一个是滇黔高原北缘处于湖南的玉蟾岩,一个是滇黔高原南缘处于广西境内的牛栏洞。两处遗址比较,一是玉蟾岩比牛栏洞稍早,二是玉蟾岩出现古栽培稻,农业形态十分明显;而牛栏洞没有原始农业的迹象,依然保持着渔猎和采集的原始生态。

从农业的起源看,玉蟾岩和牛栏洞条件几乎相同,如都有野生稻,在气候上华南的牛栏洞甚至比华中的玉蟾岩更好,为什么玉蟾岩诞生了原始农业而牛栏洞却没有原始农业?

唯一的解释,恐怕跟人的智力有关。

距今24万年到7万年是猿人进化成早期智人的时期。这个温暖期内,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有古人类活动。南北分化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古人类北迁到更远的地方是到达了欧洲,如尼安德特人。在随后到来的末次冰川期内(距今11万年到7万年是温度下降期,距今7万年到2万年是末次冰川期的盛期,距今2万年左右温度开始缓慢上升,距今1.3万年中国的末次冰川期结束,欧洲还处于末次冰川期内,欧洲的末次冰川期到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这些进入北方的古人类受智力限制没有发明人工取火技术,在饥饿和寒冻中走向消亡或南撤回滇黔高原。

古人类在滇黔高原一直兴旺发达,形成了华胡原始群。华胡原始群东西分化成华尼原始群和胡尼原始群。

胡尼(胡人)向东发展,先南下滇黔高原到广西柳州之柳江,形成柳江人(距今4万年到5万年),白莲洞人和牛栏洞人是其后裔,一部分柳江人越过滇黔高原如湖南玉蟾岩,在玉蟾岩生活。这些生活于滇黔高原东部南岭南北边缘的古人类是胡人(胡尼人)。他们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由于华南的生态环境比湖南南部的要好,野生动植物丰富,野生稻也丰富,他们靠采集和渔猎生活得很好,所以他们一直保持了采集和渔猎的原生态。白莲洞人到距今1.2万年到7000年之间才有原始农业活动的迹象。

华尼人在滇黔高原的西部(含鄂武陵山片区)发展。由于这里河流湖泊众多,湿地和湖泊的消落区也众多,这里的野生稻演化成了旱稻。华尼人在采食旱稻的过程中,学会了栽种旱稻,发明了旱稻种植技术,培育了旱稻品种——秜。

此时期玉蟾岩的胡人也没有学会种植。胡人普遍把野生稻叫做“谷”,这是胡人的语言特色,他们也把大型的水面叫做“湖”,大河叫做“jiang”。汉的古称是hang,如湖北地方音汉口就发音hangkou。而华尼人把大型的水面叫做“海”,大河叫做“河”,也称稻谷为“禾”。

华尼人在发明了旱稻的种植后,过着半农耕半渔猎的生活,他们有了力量再次北上。一部分华尼人在距今6万年的时候,游猎到了中国西部的大地湾,他们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成功定居于北方,并把生活圈扩大到了中国北方的很多地方。他们是传说中的燧人氏,我给他们的学名是“华尼-安”,因为他们可能经历了多次回到滇黔高原的过程,最终才安居北方。华尼安人对欧洲的影响,我在《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文明的本源在中华》一文有详细说明。欧洲的克鲁马努人(距今3.1万年到4万年),可能是华尼安人的后裔。

一部分华尼人东进到湖南南部,与玉蟾岩胡人相遇,他们与胡人一起,发明了水稻种植,古栽培稻就在玉蟾岩出现了。

所以古栽培稻与人的智力有关,是胡尼人和华尼人融合的结果。胡尼人对水稻也许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也了解了水稻的本性,有这个栽培水稻的意识,但要把这个意识落实下来,还必须有旱稻种植技术的华尼人的加入才行。

3、稻作文明北传——江汉文明

湖南的稻作文明,从距今1.8万年到1.4万年萌发,到距今9000年至8000年兴盛,稻作文明从洞庭湖边扩展到淮水流域的贾湖地区。到距今8000年后稻作文明开始衰退。距今8000年,稻作文明移到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交接地带,代表是城背溪文化。距今7000年到5000年,城背溪文化又向江汉地区和洞庭湖周边的澧阳地区转移,是江汉流域和洞庭湖周边稻作文明的再盛期。

这个变化的原因,跟距今8000年开始的有一个高温期有关。气温继续升高,雨水继续扩大导致两湖地区洪水频发、云梦古泽扩大到极致后隐没了江南湖南境内的平原。

距今5000年到4000年,川水冲破三峡直下两湖平原,江汉平原也遭受灭顶之灾,古云梦泽之水也在九江段冲破封锁,直下江浙而入海。所以长江水道的最终形成,可能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之间。当然,两湖水灾还跟距今7800年开始的洪水和海浸有关。最早从距今7800年开始,以彭头山为中心的两湖稻作文明就受到了洪水威胁,人口开始了向四周高地转移的历史。

随着气温的继续升高,人类的适温区移到中原及淮水流域一线,中原文明兴起,替代了江汉文明。后来中原居民多次南迁,表面是被北方游牧民族挤压,实际是跟北方气温几次下降相关联。

4、稻作文明东传——江西万年仙人洞、浙江浦江上山、河姆渡的稻作文明

与江汉平原稻作文明一样,江西万年仙人洞人的稻作文明也可能是玉蟾岩稻作文明东移的结果。

万年仙人洞遗址和万年吊桶环遗址相距约800米,吊桶环遗址应为仙人洞居民狩猎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时代在距今2~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及距今1.4~0.9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土遗物有625件石器、318件骨器、26件穿孔蚌器、516件原始陶片,20余片人骨和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两遗址在石制品加工和陶器制作方面有明显差异。陶片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并找到新石器早期的水稻遗存。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地层堆积,涵盖了由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完整地层序列,它对于研究人类如何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演进过程。尤其是对有关稻作农业起源、陶器的发现、动物的驯化等重大学术课题的解决提供了相关的考古学证据,揭示出目前我国从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最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

再往东,是浙江浦江上山稻作文明遗址,距今11400年到8400年。上山遗址的发现,为河姆渡文明找到了上游,即把河姆渡文明上溯了300年。这也证明了江浙和沿海的稻作文明,来自两湖地区。

5、两湖地区的原居民是古胡人,与古华尼人融合形成古华人(华尼-尸、胡尼-尸和互-尸)

我一直认为,距今20000左右从湖南、湖北向东入江西、江苏、浙江至东海沿海、向南入广西、广东,居住的古人类都是古胡人。古胡人人种的起源地在柳州柳江。胡人在崇拜上的特征是鸟+日的崇拜,“日鸟”的组合就是“胡”,亦或是“互”或“扈”。

在湖南,从玉蟾岩开始到彭头山时期,是古胡人(胡尼人)和华尼人融合时期,最终在彭头山时期形成新的主体族群——华尼尸,也就是古华人。附属族群可能有胡尼-尸(胡人为主,华尼人为附),互人(华人和胡人对等)。互人的产生跟祭祀有关,因为祭祀权要体现对等,共同负责祭祀,所以形成专门负责祭祀的特殊群体,高庙人就是互人,他们祭祀的祖神是女娲,祭祀的农业保护神是农神,而不是神农。

湖南彭头山是古华人的发源地。古华人是神农氏的祖族。在彭头山时期,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华(hua)。华的古音是ha,华ha是火;在华音和胡音融合后,华(ha)的读音演变成了华(hua),所以华ha是火,华hua是太阳。

华尼-尸北进入中原后形成中原神农氏,在大洪水后创造了中原地区新农业文明。

华尼-尸东进入江浙,再次与胡人(河姆渡人)在良渚地区融合,形成了鸠尼,鸠尼就是九黎,这些东部族群到西周时期被统称为东夷。东夷最后成为华夏的编户而融入华夏。没有融合的继续北上入草原,成为东胡人。这个历史过程,我在多篇文章中都有论述。

再次说明,“尼”的原始文字是“x”。最早见到“x”是在彭头山遗址。我对“x”的解释是“男女在野地上交合”,所以“x”是最原始的交合图。在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过程中,由“x”引发出“尼”和“交”。“交”及含“交”字旁的文字继承了“x”“男女交合”的原始意义。“尼”演变成了祖先崇拜和黑色崇拜。对于“尼”到“夷”的演变,我在《尼能崇拜和尼到夷的演变》中有专门论述,“尼”演变成“尸”,“尸”演变成“夷”。

良渚人才是越人和吴人的祖先。对于良渚古人的来源,我在《良渚古人是夷鸟,为古书记载之九黎》及《再说九黎和良渚》中有专门论述。我所说的夷鸟,是尸鸟,古人谓之“鸤鸠”。千万不要把“鸤鸠”当成“鸤鹫”。

四、结论

青藏高原是在距今300万年~200万年期间最终形成。

距今250万年是一个地球气候大界限。以青藏高原为地理分界,东西气候开始发生分化,青藏高原以西,从南到西,是干旱气候。青藏高原以东,由南向东,雨水充沛重新变成了绿洲。青藏高原的最终隆起,营造出了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这个人类冰期避乱所,所以人类起源和连续进化的主要区域在中国的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间冰期是温暖期,有利于古人类北进,只是间冰期内人类北进,马上就会面临下一个冰期的到来,所以北方的人类活动遗迹总是不连续的,是间断的。

距今250万年,也是古人类的大界限。250万年前,是直立猿,即人猿,就是人形动物,有人的直立行走的生物形态而无人智。250万年后,出现有初步人智的猿人。初步人智的人猿的诞生,也是青藏高原最后一次剧烈隆起运动的结果。

人智出现后,人智驱动在人类的演化史上逐渐起到主导作用,人类逐渐从动物态进入文明态。

我猜测滇黔高原是种植思想和旱稻(秜)文明的起源之地。旱稻(秜)文明向东经黔入湘,引发出两湖平原的半农半渔的稻作(谷)文明。旱稻(秜)文明北入康定草原,引发出西部的半农半牧的旱作(黍)文明。两湖平原人口北上,创造了中原地区的新农业文明(稷作文明,就是粟)。中原文明进入盛期。最早的种植物,可能还有豆作和瓜果菜。

距今21000年到14000年,陶器和古栽培稻在湖南南部出现。中国两湖地区开始向农耕文明迈进,是目前考古学支持的最早的农耕文化始发地。

距今13000年,末次冰期结束。本期文明开始以武陵山为中心向外扩展。

距今10000年到9000年前,现代栽培稻在两湖地区培育出来,两湖地区的稻作文明强盛起来。

在距今9000年~8000年,进入繁荣的农耕文明时代。由于有农耕文明作为支撑,在距今8000年前后,湖南的城邦开始出现,中国在青铜出现之前,手里把玩着陶器、木器、蔑器和玉器,就进入了城邦国家时代。

原始宗教也应运而生。最早的神国,是湖南黔阳的高庙古城。高庙是祭祀之国,守奉的是农神、祖神之祭祀,我在《高庙是历史上的祭祀之国——关于湖南古人种族属性的探讨》一文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在《 新农业文明的开创者——神农氏》一文中,也专门探讨过神农和湖南的关系。农神就是糯神,糯也就是傩,糯神是太阳和人的综合体。祖神就是女娲。

目前中国最早的真城市是湖南城头山,建城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6300年。澧阳平原和江汉流域在距今6000年到4000年之间,是城邦的集中分布区。距今5000年前后北方中原、辽河流域到山东以至于江淮的城邦国家文明,才普遍出现。

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长江一线的古城文明突然消失,南方进入长达几百年的蛮荒时期,这是长江贯通、川水东下引起长江流域洪水泛滥的结果。陶唐、有虞在中原兴起。

说明:

1、本文一、二来自黄饮冰2015年12月19日星期六发出的《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地区是人类人种之源地——对华夏文明起源史的几个基本概念的解释》一文。

2、本文三、四是黄饮冰2015年10月1日星期四发出的《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理由和证据(三)——青藏高原的隆起和第四纪冰川期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作用的分析和探讨》一文的第三部分《中国西南及中南的地理环境与早期文明的关系》。

3、2018年1月1日星期一综合成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