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奇案:美女落魄被救,私通后泯灭良知,欲将恩人老公置于死地

北京,明朝的都城。由于是帝都的所在,必然会有重兵把守。阎群儿是一名士兵,他就是北京守卫军的一员。他待人非常热心,社交关系处得很好,朋友也比较多。他已经成婚,老婆毛氏才22岁,不知道她是赛西施,还是赛貂蝉,反正就是长得很漂亮。

毛氏的家里本来是做官的,但是她的父母在战争中被杀,留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四处流浪。有一天,她被两个地痞盯上,欲行非礼。阎群儿路过此地,刚好看到这一幕,就把她给救了。当时阎群儿还未婚配,毛氏为了感恩就嫁给了他。

毛氏出身官家,也算是大家闺秀,却嫁给了一个士兵,这真是名副其实的下嫁。在很多人眼里,阎群儿根本配不上毛氏。但毛氏并不这样想,她觉得阎群儿人不错,又在落难之时将她救出,值得她托付终身。这小两口的感情挺好,生活也不错。

在这只守卫军里面,有个小头头,他叫陈贵,官职是校尉。这个人家里面很有钱,他们家有上千亩良田,还有两座豪宅。这个人23岁,平时的穿着打扮相当讲究,诗词歌赋也是一把好手。从他的气质上看,是个文弱书生,但此人却是能文能武。因为长得帅,家里有钱,自己本身又很有才,所以他性格比较自负。不过他的自负并不引起人的反感,反而让他显得很耀眼,毕竟人家有自负的资本。

阎群儿生日的这天,就把好朋友邀请到家里来喝酒,陈贵也来了。阎群儿的家,是普通家庭,没有仆人伺候。既然来客人了,就只有毛氏自己忙前忙后。俗话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有很多事情其实就发生在一念之间,当这个念头出现的时候,人们并不能引起警觉,等付诸行动之后,却发现没有后悔的机会。

阎群儿的朋友大多数都是粗鲁汉子,陈贵在这群人中就显得非常特别。自古美女爱帅哥,看到他人长得很帅气,再加上气质优雅、动作优美,毛氏忍不住将目光移到他身上。这一看,就碰出了火花。

不是有这么句话吗?帅哥追求美女,成功的机会只有五成。如果美女追帅哥,成功的机会无限接近于100%。在这场酒席中,毛氏就对陈贵非常热情,这么一位娇滴滴的美人,陈贵当然不会拒绝。陈贵离开的时候,他们竟然相互留了个信物,不仅如此,还约好了在某时某地相见。就这样,他们之间就建立了私通关系。

阎群儿这人吧,你说他傻大憨粗,那倒也不是。不过这人也不谙风情,他老婆和陈贵眉来眼去,他也没看出什么问题。他过生日的时候,请到了十几位朋友,在这些人里面就有个人看出了端倪。这个人名叫李宣,他也是一名守卫军士兵。当晚的酒桌上,他看到毛氏和陈贵暗送秋波,让他非常反感。

酒席散去,李宣就长了个心眼。他看到陈贵出门,就悄悄地跟了过去,就看见了陈贵和毛氏单独相处。李宣之所以监视陈贵,不是因为他有多仗义,而是因为嫉妒。他嫉妒陈贵有钱、有才、长得帅。当他发现问题后,就对阎群儿说了,在描述的时候还加了点“作料”。阎群儿本来就是粗鲁汉子,哪听得这个话,他拔刀就要去杀陈贵。

李宣就告诉他,现在不能冲动。捉贼捉赃,捉奸捉双,没有证据的时候不要打草惊蛇。再怎么说陈贵也是他们的上司,冲动行事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为自己惹了一身麻烦。

这阎群儿是个直男,没啥心机。当他从李宣那里知道这件事,脸上就写满了愤怒。像这样的人,你让他口蜜腹剑,泰山崩于前而不形于色,那确实要求太高了。他回家之后,面对毛氏时,一改往日的笑脸相迎,只见他面色铁青,一副要吃人的表情。毛氏心虚,他看到丈夫这种表情,生怕去惹他。

毛氏溜到厨房,想借做饭来避开阎群儿的目光。没过多久,饭做好了。阎群儿却故意挑事儿,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就是要从鸡蛋里面挑骨头。毛氏就给他解释,阎群儿根本不听,挥拳就打。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三年,阎群儿对毛氏一直非常宠爱,还从来没有打过她。这次阎群儿不仅打了她,还对她进行了一番辱骂。

毛氏就是再傻,也能觉察到阎群儿可能知道她和陈贵的事了。不管阎群儿如何对她,对于和陈贵的事情,她都矢口否认。阎群儿并没有真凭实据,就把李宣说的话告诉了毛氏。

阎群儿说完以后,毛氏痛哭流涕,她反过来骂阎群儿,说他的朋友都不是人。于是,她就开始编造谎言,说李宣在打她的主意,还经常用语言调戏她。毛氏从怀里掏出一根银簪,说这就是李宣送给她的。她不肯收,李宣却硬要留下。没想到他达不到目的,就用这种方式来诬陷她。

毛氏还对阎群儿说道:“你都不知道实情,却来打骂我。难道你忘了吗?那年在我落魄的时候,是你把我救了。你对我的恩情,我铭记于心,一刻也不敢忘。又怎么可能背叛你呢?”说完,她又开始大哭。对于毛氏的哭诉,阎群儿表示抵挡不住。看到她的伤心模样,他心软了,反过来安慰毛氏,直到把她逗笑了,这场夫妻间的博弈才告一段落。

次日,阎群儿直奔李宣的家,他将李宣大骂一顿,说他居心叵测。骂完了,就把银簪往地上一扔,然后转身离去。李宣根本就没有解释的机会,再说了,就算他解释,此时的阎群儿也未必肯听。他只好吃了个哑巴亏,帮陈贵背了黑锅。

毛氏因为李宣的话挨了打,她恨得牙痒痒。她经历的事情很多,从幸福之家到孤身一人,从官家小姐到落魄街头,她把很多事情都看开了,也看透了人情冷暖。对于这件事,她并没有打算忍让,而是要将矛头直指李宣,报这“一箭之仇”。

她找到陈贵,先是投怀送抱,俘虏了陈贵的心,然后对陈贵说李宣心怀不轨,让他教训一下这个李宣。陈贵知道这件事情的始末,就提高了警惕。没想到,几天之后就有一伙强盗闯入了陈家,杀害了两名家丁,抢走了不少财物。那天陈贵刚好出门办事,才没有被强盗所害。

这时的明朝刚从战乱恢复和平,有很多士兵四处游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游兵呢?因为战争之后,就不需要那么多军人了。军人太多,势必增加国家的支出,于是朝廷就开始裁军。被裁掉的军人是军户,不能务农,不能经商,也不能做工,朝廷又没有安置方案,那他们怎么生活呢?没办法,只能占山为王,落草为寇。

自古以来,谋财和害命都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对兄弟走哪都形影不离。游兵为了劫财,就制造了很多凶杀案,由于是流窜作案,破获的难度也非常大。陈贵家里被抢劫,他们就到衙门报案,这什么证据都没有,也没有目击证人,官府怎么破案呢?衙门就发了一个粗略的通缉令,就算完事儿了,没下文了。

陈贵家被打劫这件事,毛氏也知道了。她想出一个计策,反正现在官府也没有任何证据,倒不如通过这个案子把李宣扯进去。拔掉了这个眼中钉,他们就可以放心的在一起。陈贵略加思索,觉得这个计策不错,不过他却做得更绝。他认为只除去李宣,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干脆把阎群儿一起做掉。所以,他就到衙门指认李宣、阎群儿是劫匪,还把和李宣关系交好的人都扯进去。这样一来,就彻底的铲除隐患,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迎娶毛氏。

他亲自写了一份状纸,说李宣、阎群儿等人不仅参与抢劫,还企图谋反。明朝的法律规定,凡是涉及谋反,通通凌迟处死,还要满门抄斩。若不是仇深似海,一般都不会以谋反罪名告发别人。足见陈贵此人相当狠毒,也绝非善类。

负责审查的官员是监察御史,史料上没有他的姓名。可能是监察御史的品级不高,也可能是他审案的方式太过低级,以至于史官记录时,故意删除了他的名字。监察御史派人把涉案的九个人全部抓来,然后使用酷刑,迫使他们招供。那时候的酷刑可不是闹着玩儿,什么辣椒水、老虎凳、竹签子、烙铁,估计普通人一样都抗不过。这些人也不例外,他们实在无法忍受了,就承认了罪行。

这个监察御史还不是特别坏,他没有以谋反罪名让这几个人招供,仅仅是让他们承认强盗罪。既然招供了,那就签字画押吧。这几个人无奈,只能签字。这名御史就根据他们的供词,再加上李宣手里的银簪子,就结案了。大明律规定,凡是涉及强盗罪,通通斩首。监察御史就把他们全部判为斩刑,然后报刑部批准。

李宣的父亲不甘心,他不相信儿子会去抢劫。他曾经多次到监察御史府喊冤,都被衙役给赶了出来。李父就跑到北京,到都察院击打登闻鼓。登闻鼓是有官员负责看管的,这个人名叫李庸,当时的官职是给事中。他提审了李宣的父亲,他之所以认为儿子是冤枉的,是因为陈贵家发生抢劫时,李宣等人根本就不在本地,也就不符合作案的条件。李庸就把这事上奏皇帝。

宣德皇帝看了奏报,就给都察院下令:“卿等审案,不可胡乱杀人。既然人家说,有证据证明案发时不在现场。你们就应该仔细核实,这事儿就交给你们都察院去办。”

这皇帝都下令了,都察院还不赶紧去查。经过核实,陈家被抢时,李宣、阎群儿等人去了保定领取军粮。问过保定粮仓负责人,他说确有此事,并且还提供了取粮簿册。粮仓离陈贵家有200多里,他们是不可能作案的。都察院还查过沿途的驿站,发现李宣等人确实到过此地。这些证据都说明,他们不是劫匪。

都察院就将调查结果上奏皇帝,皇帝就说道:“隋炀帝当政时,派大臣于士澄去抓盗贼,这人把稍微可疑的人都抓起来,然后刑讯逼供,导致当天2000多人被杀。其中有好几个当时都不在现场,甚至还有在其他地方坐牢的人,都因为忍受不住酷刑而招供。当时有些官员是知道内情的,但是他们没有告诉隋炀帝。如果不是李宣的父亲击打登闻鼓,大明是不是也会发生这种事呢?依朕看来,你们和于士澄差不多。你警告各位官员,查案必须讲究证据确凿,万不可屈打成招。如果造成冤狱,朕拿你们是问。”

最后,都察院联合刑部,将陈贵判为杖责一百,发配三千里,到达发配地之后,增加三年服役时间。毛氏私通,并且放任陈贵陷害她丈夫,欲将阎群儿置于死地,判处绞刑。

这个案子的判决看似公平,其实不公平,因为陈贵作为奸夫,并没有承担通奸罪责。淫妇被处死,奸夫却还活着,这岂不是贻笑大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