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不一定改好的诗

【编者按】文章需要修改,诗也需要修改,但二者相比较,诗更难改,而且有可能出力不讨好。今天,诗评媒推出诗人、诗评家李霞为别人修改的几首诗,改得如何,读者自会品评。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也不妨说说自己的意见。

有的诗,一看觉不错,仔细再看,太遗憾了,有明显的毛病。扔了,太可惜,如果稍加改动,就有可能成为上品。当然,这只是一己之愿,很有可能是弄巧成拙啦。不过,此举仍觉有趣,就忍不住试试。

曾卓原诗《悬崖边的树》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岩上

它倾听远处深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跃进深谷里

而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改后《悬崖边的树》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跃进深谷里

而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李霞修改记:曾卓这首诗写于1970年文革中,许多选本都有,说它是蒙难受冤知识分子形象的写照一点也不过分。全诗共12行,我觉去掉前6行留一半,一点也不损害它的诗意,而且更凝练含蓄了。

凸凹原诗《帐篷前的小男孩》

在龙门山通济镇

我和一个帐篷前的小男孩

在聊天。突然

帐篷抖动起来

我看见小男孩一张惊慌的脸

我努力稳定身体

努力纹丝不动

我笑着说

孩子,别怕,刚才有一阵风吹过

我们继续聊天

突然,帐篷抖动起来

我看见小男孩一张镇定的脸

他努力平衡身体

努力一动不动

他笑着说

叔叔,别怕,这阵风

很快就会过去

这是地底冒出的风

小男孩矮矮的身子

离风很近

而他比一棵白菜大、比一棵萝卜小的力

又是那么容易被风连根拔起

这位帐篷前的小男孩

六岁,叫王思文

改后《帐篷前的小男孩》

帐篷抖动起来

我看见小男孩一张惊慌的脸

我努力稳定身体

努力纹丝不动

我笑着说

孩子,别怕,刚才有一阵风吹过

我们继续聊天

这位帐篷前的小男孩

六岁,叫王思文

突然,帐篷又抖动起来

我看见小男孩一张镇定的脸

他努力平衡身体

努力一动不动

他笑着说

叔叔,别怕,这阵风

很快就会过去

李霞修改记:写四川大地震的诗太多,能让人眼睛一亮的太少。凸凹此诗并不是刻意之作,它的真实与天真的自然“完美组合”憾动了我,但凸凹写过了写多了些,反而减少了作品蕴味。我去掉了第一节和倒数第二节,把最后一节与第三节重组,自我感觉好多了。

姜佐原诗《用一辈子等一天》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爱情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绝望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幸福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瞬间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梦想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遗憾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成长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流年

改后《用一辈子等一天》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梦想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遗憾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成长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爱情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绝望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幸福

用一辈子等一天

这一天叫瞬间

李霞修改记:“流年”看似平常其实费解,如果当“似水流年”的“流年”解,大概指时间光阴讲,“用一辈子等一天,这一天叫时间”要么没有多大意思,要么不如直接把“流年”用作“时间”,其实去掉不要也好。再者,前后节一颠倒,由平常进入不平常,由现象进入实质,先后有序,引人入胜,就较完美了。

张作梗原诗《源头》

一粒米的源头无疑是一座村庄,

尽管它像你一样,

而今在城市中流浪。

一滴泪的源头不是眼睛,而是心灵。

一缕风的源头也许是停歇在

华盛顿越战纪念碑上的一只蝴蝶,当它

煽动翅膀,

静谧的幼发拉底河掀起巨浪。

我们写下一个字。

我们已书写它几十年;但

从没探究它所从何来。

一个字的源头,或许比

我们的想象力更遥远,但一定比照临在

我们头上的阳光更亲近。

一座坟茔的源头不是躺在它里面的主人,

而是主人的生前。

一粒霉种的源头不是它自身的

腐烂,而是引起它霉变的环境。

我沉思我——作为一个“人”的源头,

星空浩荡,

人世汹涌,

我在纠结的血液中追溯我的

源头像追寻莫可预知的未来。

改后《源头》

一粒米的源头无疑是一座村庄

尽管它像你一样,

而今在城市中流浪

一座坟茔的源头不是里面的尸骨

而是主人的生前

一粒霉种的源头不是它自身的

腐烂,而是引起它变化的环境

一滴泪的源头不是眼睛

而是心灵

一缕风的源头也许是停歇在

华盛顿越战纪念碑上的一只蝴蝶

当它煽动翅膀  

静谧的幼发拉底河掀起巨浪

李霞修改记:对源头的追寻,思想进入了深刻,但太不精练了,两节长的空虚又无意义,删去多余的吧。另,节序调整后也许更合理了。

本文作者李霞,1961年11月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茅乡东村。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并发表作品。先后做过师范教师、党报编辑、企业报负责人,现为河南工人日报副总编辑,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大河》诗刊主编。先后在大陆及港台的多种报刊发表诗歌、文学评论、散文、随笔等,2004年3月开始活跃于国内诗歌网站,时有的诗作、评论引起争议,诗生活网站评论家专栏有个人专栏。出版有诗歌及评论集《一天等于24小时》《分行》。2004年开始收集编写并季度发布诗歌大事记《汉诗观止》。2006年9月在网上提出《诗本批评纲要》。2007年始在网上发起好诗文季度推选——汉诗榜行动,引起广泛关注。还以木子为笔名发表大量新闻时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