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锡奎| 那年高考
三十年前,我步入了高考考场。不,确切地说,是三十年前的7月7日,高考第一天。改为6月份考大学,是从2003年开始的。
三十年,一瞬间。
那时候,就读于昌乐一中。学校始建于抗日战争期间的1938年,曾经是一所省级重点学校。相对于县里其他高中来说,学校的条件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如今学子的眼里,恐怕是惨不忍睹的。
教室和宿舍里,有空调,不用电的,靠空气自动调节,简称“空调”。平时吃惯了馒头就咸菜,为了避免肠胃对美食的不适应而影响成绩发挥,食堂里的饭菜,绝对不会改善质量或增加品种,最多自己去挤去抢两毛钱的清水煮青菜,再到偷偷进校园送“外卖”的吴老头的油条筐前花一毛钱买一根。传说中高考前吃一根油条加两个鸡蛋,变成了一根油条加两个馒头。
家长们绝对不会把学校都包围得水泄不通,生怕一只鸟一只老鼠一只苍蝇溜进考场,干扰孩子们的思考。有的家长压根都不知道孩子哪一天考试,直到考完背着铺盖卷回家,家长才醒悟过来:“哦!考完了!好,一块去地里干活吧。赶紧地,考上大学就没机会干了”“考不上学也好,家里多个干活的,和我一块。”我终于明白了,高考结束的那一刻,是下地干活的开始,不管能不能考取。学校门口,绝对不会有警车、消防车、应急供电车、120急救车严阵以待,看大门的老头把铁门一关,司钟的老头拽动大杨树上坠下的绳子,“当--当--当--”钟声嘹亮,校园寂静,开考!
理科生,需要考七门。熬过第一天,上午语文,下午化学;熬过第二天,上午数学,下午物理;熬过第三天,上午英语,下午政治、生物。9号下午5:30,欢快的“当当当”“当当当”声从树枝杈间飞出来,欢快的小鸟从树丛中飞出来,欢快的考生从考场里飞出来。终于考完了!
把高中三年的时光,一同卷进铺盖卷,回家。接下来,开始干活吧,在大人的监督下。
在忐忑中、期待中度过了二十天左右,发榜了,495分,落榜了。干活吧,陪着家人。
时光匆匆不停步,几度春秋寒与暑。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考在变迁。可是,真说不清,现在的孩子是不是经得起考试?现在的高考在考谁?
考场内考学生,可有的考生还没进考场就先丢分了。看今天的考生,陕西一考生进考场前身份证找不到了,还有没有比这更低级的失误,真不知道考前准备工作怎么做的。四川一考生走错考场算不上怪事,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一考生在出错上也不能输给内陆,竟然走错了考点,最终因堵车误了首场考试。还有,济南一考生携带家长提前一周就备好的冰块进考场,以防中暑,没有最矫情,只有更矫情。至于睡过头耽误考试的、没带准考证的、忘带手表的,不鲜见。那都不是事儿,年年如此。
考场外考家长,考社会。道路上交通管制、车辆禁鸣,开启绿色通道。工地上,提前几天就要停止施工,避免噪音。教育、公安、消防、卫生、电力、通讯等各个管理部门为确保高考顺利进行制定预案,一旦需要,应急机制随时启动。家长们生怕有半点闪失,以孩子参加高考为由请假陪同统统准假。见怪不怪,现在孩子少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社会的保障能力又足够强大。高度重视高考,为每一位考生负责的态度和行动都是应该的,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国家发展带来的公共福利。作为三十年前的考生,说这些,不是看不惯,更不是嫉妒。只是觉得,有的想法大可不必,有的做法似乎过了头。不就是一场考试吗!要知道,现在高考,考不上比考上要难得多。
1988年,遇到的作文题目是《习惯》,费了不少劲才凑够800字,不知道考了多少分,作文中关于“习惯”的论述早已记不清了,但心中对老习惯还是情有独钟。今天的作文是“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让“00后”们展望未来。让我说,孩子们的未来是美好的,但千万别忘了,不要丢掉老传统,好习惯。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