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探花,为啥比中状元还要兴奋,其实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琵琶记》

在古代社会中,老百姓常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第一是久旱逢甘霖,第二是他乡遇故知,第三是洞房花烛夜,而这第四就是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指的是科举得中,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在中国延续一千三百多年。

这个制度虽然说在发文化发展史上一定程度束缚,阻碍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但它就如同现今的高考,使得当时的科考之人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如同明朝张萱所言,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不论如何而言,它在古代社会,对于学子来说都极其重要,这是他们扬名立万的机会,也是成为人上人的机会。

科举制度可不是考一次,一共有六个回合,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 殿试。只有最后殿试通过,才能真正称得上是金榜题名。殿试通过者被称之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能重考。进士之中又有三甲,三甲和二甲皆是若干名,分别为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被称之为传胪,而一甲只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进士及第出身。一甲的三个人就是整个庞大科举考试的前三名,第一是状元,第二是榜眼,第三是探花。这三个人在殿试之后就可以立马得到职位,状元往往是翰林院修撰,榜眼和谈话是翰林院编修。其他的人会按照名次,从上往下分职位。

从这点来看,似乎状元怎么样都是比另外两位待遇好的,但有时候,考上探花比考上状元还开心。这其实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导致的,探花这一名称在唐朝便已出现,但最开始是一种戏称。进士及第后,会从所有人中挑选两位最年轻且英俊的人为探花使,沿途采摘鲜花,在琼林苑赋诗迎接状元。

慢慢发展之中,探花便专门用来指第三名,这也成为了定式。注意前面所说的最年轻最英俊,这便是那个不成文规定的由来。虽然古代常说不以相貌取人,但俊朗的俏公子谁不喜欢多看几眼呢?所以探花郎往往是有才华又有颜值的人,这样的人被皇帝比状元更容易被皇帝看上,也更容易成为当朝驸马的人选。

一般来说公主到了成亲的年纪,肯定是不会随便找人嫁的,要么联姻,要么就得找当朝大臣。像明朝这种不联姻的,需要的年轻大臣肯定就更多,进士之中是最好挑选的,因为他们年轻。而探花则更为合适,不仅年轻还英俊,这点相较才华横溢的状元郎来说是不如的,所以有时候中探花反而更高兴。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娶公主,毕竟公主也不是那么好娶的。她们作为天之娇女,脾气大,历史上有不少驸马都曾被公主家暴过。比如说南朝的王偃,娶了吴兴长公主,结果被虐待得他哥都看不下去了,气得大骂公主。而且驸马还不能娶小妾,有的朝代甚至只能给驸马闲散小官,而像清朝,礼仪规矩众多,同房都得申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