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轨上高宗皇帝书(资治通鉴卷二〇一之五)

麟德元年冬十月庚辰(初六),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上奏说:“我观察留在这里戍边的士卒,疲惫瘦弱的多,勇猛健壮的少,他们衣服单薄破旧,一心想返回西边的家乡,而没有在这里效力的心思。我曾问他们:‘以前在大海之西,我看见百姓都踊跃应募,争着要从军,甚至有人愿意自备衣服口粮,称为义征,现在的士兵们为何这样?’他们都说:‘现在的官府和从前不同,所以百姓之心也不一样。以前在东西征战中,凡是为朝廷牺牲的,皇帝都会派使者去吊唁祭奠,追封官爵,或者把死者的官爵授给他的子弟,凡是渡辽海东征的,都会赐勋一级。然而自显庆五年以来,东征的人屡次渡海,官府连记录都没有,即便死了也没有人过问他的姓名和死因。州官县官每次征发百姓当兵,强壮而富有的人,通过花钱买通办事人员都可以免征,贫穷之人虽年老体弱,也会立即被征发入伍。不久,在攻打百济及平壤的苦战前,当时将帅发出号令,说凡立功的人必将受到奖赏;等到返回西海岸时,却只听说有被拘捕,有被追究监禁,有被夺去赏赐,有被革除勋级,州县官吏上门催迫租赋,让这些人无法生活下去,公私困乏,一言难尽。因此不久前,从海西出发时就已经有逃亡或自残的人,并不只是到了海外才发生这种情况。还有,本来人们把因征战获得勋级看成一种荣耀;而近年出征中,常让有勋级的人和民夫一样挽舟拉车,百姓之所以不愿从军,大概是由于这些原因。’我又问道:‘以前士卒留在这里镇守五年,尚且能够支持,现在你们才一年,为何衣着如此单薄甚至赤身露体?’他们回答道:‘当初我们从家乡出发时,只让准备一年用的物资服装,现在已经过去二年,还没有回家的日子。’我查核军士所存留的衣服,今冬仅可以应付,明年秋季以后,全无着落。陛下留兵驻在海外,是想消灭高丽。百济和高丽两国从前就相互支援,倭人虽远,也与他们遥相呼应。如果没有咱们军队镇守在这里,他们还会成为一国。现在既凭借士卒戍守,又设置屯田,所依靠的是士卒同心同德,而他们既然有这种想法,又如何能指望他们获得成功呢!如不有所更改,给予士卒优厚的待遇,明确赏赐有功,切实责罚过失,以鼓起士气,而还是像以前那样,恐怕士卒疲惫,士气低落,成功难以预期。这些不中听的话,也许没有人向陛下详说,所以我毫无保留地冒死陈奏。(臣伏睹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衣服贫敝,唯思西归,无心展效。臣问以‘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应募,争欲从军,或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何为今日士卒如此?’咸言:‘今日官府与曩时不同,人心亦殊。曩时东西征役,身没王事,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子弟,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自显庆五年以来,征人屡经渡海,官不记录,其死者亦无人谁何。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顷者破百济及平壤苦战,当时将帅号令,许以勋赏,无所不至;及达西岸,惟闻枷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无以自存,公私困弊,不可悉言。以是昨发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残者,非独至海外而然也。又,本因征役勋级以为荣宠;而比年出征,皆使勋官挽引,劳苦与白丁无殊,百姓不愿从军,率皆由此。’臣又问:‘曩日士卒留镇五年,尚得支济,今尔等始经一年,何为如此单露?’咸言:‘初发家日,惟令备一年资装;今已二年,未有还期。’臣检校军士所留衣,今冬仅可充事,来秋以往,全无准拟。陛下留兵海外,欲殄灭高丽。百济、高丽,旧相党援,倭人虽远,亦共为影响,若无镇兵,还成一国。今既资戍守,又置屯田,所借士卒同心同德,而众有此议,何望成功!自非有所更张,厚加慰劳,明赏重罚以起士心,若止如今日以前处置,恐师众疲老,立效无日。逆耳之事,或无人为陛下尽言,故臣披露肝胆,昧死奏陈。)”

唐高宗听进去刘仕轨的建言,派右威卫将军刘仁愿领兵渡海替换原来戍守的士兵,并命刘仁轨也一起返回。刘仁轨对刘仁愿说:“国家派兵远驻海外,想以此解决高丽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现在秋收尚未完成,而军吏和士卒一下子全部替换,将领也要回去。夷人不久前才刚被征服,人心未稳,必将发生变乱。不如暂时将旧兵留下,先完成秋收,准备好粮食和物资后,再分批遣返。将领也应暂时留下来安定局面,还不能立即回去。(国家悬军海外,欲以经略高丽,其事非易。今收获未毕,而军吏与士卒一时代去,军将又归。夷人新服,众心未安,必将生变。不如且留旧兵,渐令收获,办具资粮,节级遣还;军将且留镇抚,未可还也。)”刘仁愿说:“我前次回到海西,遭到众多诽谤之言,都说我故意多留士卒,图谋割据海东,差点遭杀身之祸。今日我只知道严格按敕令办事,哪里还敢擅自作主!(吾前还海西,大遭谗谤,云吾多留兵众,谋据海东,几不免祸。今日唯知准敕,岂敢擅有所为!)”刘仁轨道:“臣子只要有利于国家,自己想到的就一定要办,怎么能顾惜个人自身!(人臣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于是刘仁轨上书陈述怎么办对国家有利,自己也请求留下继续镇守海东。唐高宗采纳了刘仁轨的意见,又任命扶余隆为熊津都尉,让他招抚百济余众。

战争是最为残酷的一种冲突形式,死伤是家常便饭。而对于人来说,生死是最大的事,要放下生死,就得要有足够的付出。所以历史上的常胜之军都是非常重视军人的荣誉,在物质和精神给予足够的倾斜。

(0)

相关推荐

  • 【岳飞传】收复建康,岳家军首次大捷(4)

    岳飞从小立志精忠报国.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曲<扬州慢>,唱出外族入侵时古城扬州的萧条景象.南宋初年,不仅是扬州,江南半壁江山,都在金兵铁蹄下遭受着战火浩劫. ...

  • 《孙子兵法》• 作战篇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 ◎李筌曰:先定计,然后修战具,是以战次<计>之篇也. ◎王皙曰:计以知胜,然后兴战而具军费,犹不可以久也. ◎张预曰: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 ...

  • 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翻来翻去,连一篇存稿都找不到,很是难受.这篇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但这就是现实,易子相食,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战乱年代,也许有几位英雄值得讴歌,但更多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受影响最 ...

  • 沈有容传(二)

    018 沈 有 容 传(二) 董振宇 五.取 往 朝 鲜 万历十九年(1591)二月,沈有容调往保定镇,晋升源图钦总,守卫浮图峪.在此任上,沈有容上书纵论边政,"遂条革八弊,与时枘凿&quo ...

  • 【随笔】风尘女与女英雄的距离有多远?! || 百荷踪影

        挑战命运的女子   文//百荷踪影 1   明朝张四维<双烈记>载:"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梁氏,小字红玉.梁红玉(1102-11 ...

  • 《隋唐系列》高宗为政十四:刘仁轨征服百济与留镇海东

    龙朔三年即公元663年春正月,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再次出讨铁勒反叛的残余,把他们全平定了. 正月十一(乙丑,通鉴作乙酉为误),朝廷任命司列太常伯李义府为右相,仍负责选拔官员事务. 二月,朝廷将燕然都护府 ...

  • 刘仁轨失利百济(资治通鉴卷二〇〇之十三)

    起初,苏定方平定百济国后,留下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府城,又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镇抚馀众.王文度渡海时去世,百济国僧人道琛.将领福信等人聚众据周留城,从倭国迎立原王子扶余丰,率兵围困刘仁愿镇守的 ...

  • 魏元忠上高宗疏(资治通鉴卷二〇二之一)

    吐蕃派大臣仲琮入朝进贡.唐高宗向他询问吐蕃国的风俗,仲琮回答道:"吐蕃土地贫瘠,天气寒冷,民风纯朴:然而法令严备,上下一心,讨论政事常常自下而上,会根据人们的期望实施,这是吐蕃能够长期存在的 ...

  • 姚廷筠上中宗疏(资治通鉴卷二〇九之六)

    御史中丞姚廷筠上奏,说:"近来各有关部门不是依据朝廷律令所规定的权限办理自己的事务,而是不论大事小事都一率奏请皇帝裁决.臣听说过君主任用臣下,臣下则应依法履行公务.陛下日理万机,纷繁的政务堆 ...

  • 韦嗣立上中宗疏(资治通鉴卷二〇九之八)

    景龙三年三月戊午(初一),唐中宗任命宗楚客为中书令,萧至忠为侍中,太府卿韦嗣立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崔湜和赵彦昭也同时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崔湜和上官昭容私通,所以上官昭容向中宗举荐他作了宰 ...

  • 武氏夺权(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之五)

    神龙元年五月,唐中宗把张柬之等人以及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人都作为国家勋劳之人,赐给他们铁券,并立誓只要这些人所犯的不是谋反叛逆之罪,每个人都可以宽恕十次死罪. 癸巳(十五日),敬晖等人率领文武 ...

  • 魏元忠之案(资治通鉴卷二〇七之五)

    起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曾担任洛州长史职务.在魏元忠到任以前,洛阳令张昌仪倚仗自己几个兄长的权势,每次到洛州长史衙门参拜都不按规定在庭下站立,而径直走上长史办公的大厅.魏元忠到任后,张昌仪 ...

  • 胁从之人,请悉原之(资治通鉴卷二〇六之五)

    神功元年六月辛卯(二十七日),契丹刚刚平定,武皇下令,命河内王武懿宗.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几路到黄河以北各地安抚百姓.河内王武懿宗所到之处使用严刑峻法,百姓凡曾经被迫跟从契丹而后又回来的,武懿宗都 ...

  • 国㸙窦从一(资治通鉴卷二〇九之五)

    景龙二年十二月丁巳晦(二十九日),唐中宗下敕召中书.门下长官与学士.诸王.驸马入内殿守岁.在宫中摆好了用于照明的火炬,布置了酒宴,还安排乐队奏乐助兴. 酒兴正浓时,唐中宗对御史大夫窦从一说:" ...

  • 此石赤心,他石尽反邪?(资治通鉴卷二〇五之五)

    夏官侍郎李昭德私下对武皇说:"魏王武承嗣的权柄太重.(魏王承嗣权太重.)"武皇听后不以为然道:"他是我的侄儿,所以把他任为亲信.(吾侄也,故委以腹心.)"李昭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