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痛,必有瘀!顽固头痛六年,通窍活血汤拿下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5岁,医案记载姓黄。
最初,大概在五六年前,他不小心感寒。
受了寒以后,他就觉得脑袋疼。从后脑勺,疼到巅顶,再连带颈部。用中医的视角看,这个是典型的“太阳头痛”。
怎么治呢?当时的医家,就用了祛风、散寒、温补之剂。
从理论上说,这么用药,一点问题没有,完全合乎规律。
但问题是,经过大概十多个医家的治疗,患者这个头疼就是没见好。到底是病得太重,还是用药太轻,就不知道了。
于是,这个头疼病,一拖再拖,最后拖了将近6年。
到后来,这个人几乎就放弃治疗。他想,疼就疼吧。只要疼不死,习惯了就好。这辈子,就这样了。
可是他后来发现,这个头疼无法“习惯”。因为那个痛法已经完全无法忍受了:从上午开始头痛,下午接着就加剧,到了晚上痛得最厉害。疼痛如针刺一般,患者头面青筋暴起,只能用毛巾热敷来略微缓解。
这可怎么办啊?最后,患者几经周折,找到了赵守真前辈。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涩。
经过仔细揣摩,赵师书方一首,但见:
川芎4.5克,桃仁、红花各6克,赤芍9克,老葱6克,生姜8片,大枣3枚,麝香0.15克(后冲),当归尾、牛膝各9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3剂以后,头痛顿减。
接着,原方再用两剂,患者竟然豁然而愈。从那以后头痛未曾发作。
面对这样的治疗效果,不但患者欣喜万分,赵守真前辈当时也是颇有感慨。他在医案里说:“病无定型,治当随证而变,若拘拘一格,陋矣”!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也不算复杂。
你看,这个人,最初就是感寒而头痛。只不过,久治不愈。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就是风寒之邪长时间郁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最终导致淤血。古人所谓“久痛入络”,就是这个意思。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疼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会在人体局部形成淤血。这是中医对疼痛类疾病的基本认识。
就这个患者而言,其就诊时脉象弦涩,这是典型的淤血之征。淤血为阴邪。夜晚时分,阳气渐弱,气血运行更差,所以淤血愈发严重,故而疼痛加剧。淤血得阳热之气可以缓解。所以,患者在疼痛的时候,必须热敷,否则无法忍受。
淤血作痛,特点是局部刺痛感强烈。这一点,医案中患者也是具备的。
基于此,赵师决定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应对,于是选方“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是《医林改错》里头的方子,是血府逐瘀汤系列附方之一。其基本组成,就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生姜、红枣、麝香、黄酒。赵师,几乎按照原方应用,不过是去掉黄酒,加当归尾和牛膝。
这里头,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联合牛膝和归尾,用于活血化瘀。生姜和老葱,温通经脉。麝香,通窍止痛。红枣,养血健脾。
说起来,这个通窍活血汤,是治疗头面淤血阻滞诸证的常用方。淤血阻滞头面,除了头痛,还会带来什么毛病呢?那可多了,比如说耳聋、脱发、酒渣鼻、脑震荡后遗症、白癜风等等,都可能和此有关系。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头痛。所以说,这个方子的现实意义还是很大的。
当然,这些还是次要的。关键是,通过这个病人,赵师总结出一点,即中医治病,一定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比如说头痛,虽然最初是感寒发作,但是到后来,却出现一派淤血之象。这就是病情、病因、病机在发生变化。如果一味按照驱邪散寒之法,恐怕依然无效。只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据此,赵师才感慨说:“病无定型,治当随证而变,若拘拘一格,陋矣”!
赵师的这一心得,无论对普通人,还是对中医从业者、学习者,都是很有价值的。
通窍活血汤治疗头痛,患者必有淤血之象。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要盲从试药。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