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座“城隍庙”,为何在名字前加个“都”字,有特别的含义?
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我们现在提到“城隍”,就肯定是先想到“城隍庙”,但“城隍”最早的时候是指护城河,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城墙是用土来修筑的,在城墙四周人们还会挖出护城的堑壕以增加防护的功能,这些堑壕有水的就叫“池”,没有水的就叫“隍”,最后,人们把没有水的护城的壕沟就叫“城隍”。然后,慢慢地,城隍就被奉为“守护和安民”的神,也有了城隍庙,城隍庙的修建伴随着祭祀城隍的活动,起源于周代,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城隍庙在安徽芜湖,是在三国时期孙权所建。随着时间的发展,城隍不再只是守护和安民的神,还主管生死福寿祸福、奖善罚恶等,唐朝时修建城隍庙蔚然成风,宋朝祭祀城隍神正式列入祀典。《太平广记》就有 “每州县必有城隍神”的说法,意思是“有城必建城隍庙”,而当我们旅行到每一座城市时,也会发现许多城市都有一座或大或小的“城隍庙”。
珊珊三丫头所在的城市广州,也有一座“城隍庙”,它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广州的城隍庙始建于洪武三年,即1370年,这个时期,是历史上把“城隍”文化推到高峰的时期,这个要提一提明太祖朱元璋,他在刚建立明朝,就马上下诏大封天下城隍,这个时候,全国就有上千座城隍庙如雨后春笋般建造了起来,广州的城隍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建造起来的。
广州这座城隍庙是位于广州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位置上属于繁华的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商圈范围内,即南越王宫博物馆旁,查阅有关资料介绍,从前的广州城隍庙规模非常的宏大的,庙分为前后座,在庙宇中轴线上,依次设有外门、中门、拜亭和大殿等,左右两旁建廊庑、斋宿、厅房、羽士房、省牲房等。现在城隍庙内只保存着的大殿和拜亭是从前建造的,整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72平方米。之所以只留下这么小的面积,是因为1920年前后广州拆城筑路时,城隍庙被拆除,这里建设了一条长度大约280米的忠佑大街,两旁兴建店舖,唯有大殿和拜亭幸免,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部分。
在广州亚运期间,这时也是在广州市保护修缮历史建筑的大潮之下,广州城隍庙古建筑得到了修缮,面貌也焕然一新,并在2010年10月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而在这次的修缮之前,广州城隍庙蜷缩在忠佑大街尽头的一隅,破败不堪,前边是两个停车场,西侧为南越王墓遗址,东侧被90年代所建的高层建筑压逼,紧挨其后又是一栋80年代居民楼,整体又处于骑楼商店之中,周边环境显得有些混乱。修缮之后的广州城隍庙,珊珊三丫头专门来参观过,而修缮之后,广州城隍庙在旧址之上,主要由牌楼、头门、拜亭、大殿四部分构成,其中牌楼与头门均为新建,拜亭及大殿是明代所建,在牌楼与头门之间又新建的“忠佑广场”,牌楼位置为原城隍庙仪门所在,即整个城隍庙建筑组群的开端。 现在的城隍庙整体看上去,有一种“雄伟“的气派。
在参观的过程中,珊珊三丫头多次发现,那些有“城隍庙”文字的地方,都在前面加一个“都”字,写着“广州都城隍庙”,为什么会多加一个“都”字呢?有什么特别含义吗?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在登位后,在各地兴建等级严格的城隍庙,并下诏大封天下城隍,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封到各地做城隍老爷,并改变了过去各地城隍名目不清,权限不明、等级不严的混乱状况,严格规定了城隍的都、府、州、县的四级制,还下令各地城隍庙统统不得杂祀其他神灵,当时各地重建城隍庙,规模宏大,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相当,还按级别配制衣冠旗号。明朝时广州的城隍庙的级别是:广州“府”城隍。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间,朝廷将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 成为了管辖整个广东省城隍庙的机构,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在“城隍庙”前加一个“都”字,叫做“都城隍庙”的原因,这个“都”字,显示广州的城隍庙的高级地位。
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城隍庙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已经不存在了,如今,城隍庙更多是人们处瞻仰历史古迹、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每天春节期间,广州都城隍庙都会有盛大的庙会在这里举行,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只是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庙会暂时停办了,真希望疫情能够早早地结束,那样,又可以看到广州都城隍庙举办庙会的热闹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