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幅眼镜成本才56块钱,为啥我买就要1000块?
今天早上眼镜惨遭掰断,才开始思考,这个生存必需品是个暴利行业。
明月镜片招股书之前给出一个计算:单镜片成本不到7元,每副眼镜的成本仅56.09元,终端价格却能最高卖到1898元;其电商销售的毛利率更是高达令人咂舌的90%。
看这个图表可以发现,成镜和镜架的成本是逐渐走低,握看手上上千块钱的眼镜,流下了泪水。
眼镜业的暴利属性人尽皆知,但有专家分析,它也有它的心酸。
一方面,所谓的暴利是“伪暴利”。在这一片充分竞争的红海里,价格及市场都很透明。我国的眼镜行业技术门槛不高,上游被国外巨头掐脖子,中下游同质化凸显,行业难以做大做强,品牌纷纷陷入费力不讨好的价格战厮杀之中。
另一方面,面对动辄上百甚至上千元的价格,普通消费者叫苦连连却又毫无“接招”之力。贵,但你看不清,还是得戴。
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中国近视人数预计在7亿左右,接近总人口的一半。其中儿童及小学阶段近视眼总体发生率为53.6%,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近视率不断攀升,经过高考的筛选之后,超过90%的大学生都近视。
这样一来,怎么看眼镜行业都是一门好生意。眼镜店售卖的眼镜动辄几百上千元,与几块几十块的成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差。在学校附近、街道热闹处和购物商场里,随便进去配副眼镜花个上千元早已不是罕见的事,买完总忍不住要骂其暴利。
眼镜属于耐用品,回头客少拉新成本高,品牌想建立知名度就免不了高昂的销售及广告费用。
比如明月镜片就请了陈道明来当代言人:
不过现在买眼镜和以往倒是不同了。电商兴起后,眼镜也能网购着买。
有知乎网友将之总结为三步攻略:
1、去公立医院找验光师验眼睛,拿到度数、散光瞳距等数据;
2、去眼镜店假装要买,试一试,看看好不好看,然后拿到眼镜品牌型号;
3、上电商平台旗舰店直接找,然后把数据给客服。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线下眼镜店1000元的眼镜,一般200-400即可到手。
但是吧,你在网上买眼镜,效果肯定没线下测度数实测实配的好,总会有些偏差。
要么度数不准,要么瞳距不对,镜架大小有问题……我还记得我唯一一次在网上买眼镜,度数都对的,戴上就是晕车的感觉...
所以配眼镜这个重任又落回了线下实体店的肩膀上。
我观察到,一个成熟的眼镜店大概需要5-6名员工,其中验光师至少1-2名。而且店面都开在商圈、学校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还有集合店,很多个店铺集合在一起的专门的眼镜城。
电商资本退潮后,卖眼镜赚钱的地方在何处?
拿镜片来说,目前,全球最大的眼镜和镜片生产商是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 Luxottica)集团,在疫情前,年营收大约在160亿欧元左右,年利润18亿欧元左右,市值超过460亿欧元。
自从1995年进入中国,依视路一连串收购,目前在中国镜片市场稳占首位,市场份额超过20%;卡尔蔡司紧随其后,市场份额为15.1%;排在第三的万新光学,虽然是国产厂商,但同样被依视路抢先入了股。
就目前来说,国内原材料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品种,与国际领先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镜片技术水平,只处于让1.74镜片合格出厂的初级阶段,光学性能和膜层设计水平都较低,自然也难以实现防油污、染色、变色等功能。
海外原材料垄断、高端镜片工艺不成熟,想要实现真正的眼镜自由,唯有技术层面的不断创新突破才有可能。
(素材来自:快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