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三)洛阳之战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布置好河北老巢、大同、辽宁、山东以及井陉口等地方的防御之后,发所部其余部队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族番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以讨杨国忠,清君侧为名,倾巢而出,步骑相间,鼓行南下,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大幕。
战斗即将开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安禄山南下的主力部队序列和构成,因为种种的原因,河北老巢在之后基本断绝对前线的人员补充,而在占领区补充的兵源,无论是战斗素质、战斗意志还是政治可靠性,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因此,今后大约三四年间,正面战场的叛军主力,都是这批先发部队。
安禄山一共担任河北军区司令(范阳节度使)14年,他的老巢和核心部队都来自于范阳,范阳镇部队序列如下:
经略军,在幽州城内,管军三万人,马五千四百匹。
威武军,在檀州城内,管兵一万人,马三百匹。
清夷军,在妫州城内,管兵一万人,马三百匹。
静塞军,在蓟州城内,管兵一万六千人,马五百匹。
恒阳军,在恒州城东,管兵三千五百人。
北平军,在定州城西,管兵六千人。
高阳军,在易州城内,管兵六千人。
唐兴军,在莫州城内,管兵六千人。
横海军,在沧州城内,管兵六千人。
合兵九万一千四百人,马六千五百匹
河东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都是后来兼任的,尤其是河东,安禄山经营的时日并不长,并没有完整的掌握其部队,可控制的主要是大同方向的高秀岩,部队序列如下:
云中守捉,在单于府西北二百七十里,管兵七千七百人,马二千匹。
大同军,在代州北三百里,管兵九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匹。
横野军,在蔚州东北一百四十里,管兵三千人,马千八百匹。
合兵二万零二百人,马九千三百匹
辽宁军区(平卢镇)部队序列如下:
平卢军,在营州城内,管兵一万六千人,马四千二百匹。
卢龙军,在平州城内,管兵一万人,马三百匹。
榆关守捉,在营州城西四百八十里,管兵三百人,马百匹。安东都护府,在营州东二百七十里,管兵八千五百人,马七百匹。
合兵三万七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匹。
平卢镇上节介绍了,其远在塞外,范围庞大,实际上是诸胡割据杂居的混乱之地,大体上高句丽,奚/契丹和镇守汉军各成一系,互相混战争雄不已。安禄山在平卢的主要势力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和被收服的奚/契丹的精锐骑兵。安禄山从中抽调了嫡系精锐六千南下,其余部队多为诸胡,很快就叛出安军了,不再受安禄山控制。
所以在,安禄山可控制的编制内正规军的兵力,是本部91400加大同20200加辽宁6000,共12万3600。这其中战马马2万1300匹,一般骑兵是一人二马,所以安禄山此时所拥有的骑兵也就一万上下。此外,安禄山还拥有多年来苦心培养的来自塞外的六千同罗骑兵,这股力量算得上安禄山的家丁和私人部队,大约不在正规编制中。
因此,安军正规军总数我们可以认为是13万左右,其中在山东和石家庄驻守了八千五,在大同驻守了超过一万,河北老巢和辽宁方向至少也有一万左右的驻防部队,那么《安禄山事迹》记载安禄山领马步十万南下(其中骑兵不会超过2万),大约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安禄山十万部队按照既定战略部署,十一月九日起兵,大举南下,但是安禄山并没有立即风雨兼程往黄河赶路,而是在逗留了七八天才赶赴保定,这是因为安禄山在等待一个大胆而又关键的奇袭行动的结果。
前面两节我们反复介绍了山西对于叛军的巨大威胁,安禄山和他的团队不可能不知道,此时帝国的太原军分区有至少三万以上的正规军,一旦安禄山倾巢而出,这些部队通过井陉关居高临下,奇袭石家庄,安禄山的地盘就面临被拦腰斩断的巨大风险。为此,安禄山团队决定执行一个极其大胆的奇袭。
安禄山起兵同时,由悍将何千年、高邈带领奚族精骑二十,假以献上弓箭手结交的名义,去拜见太原军分区司令杨光翙。杨光翙完全不知道安禄山已经起兵,毫无防备,结果当场被劫持。这20个胡人战士,骑着快马,大摇大摆的从敌人大军中冲出,把敌人的司令劫持回了几百里外的保定(博陵)斩首示众,其大胆、凶悍和狡诈实在令人震撼,安禄山叛军精锐部队的战斗意志,战斗素养,由此可见一斑。
这次千里奇袭是一次标准的定点清除,对巩固安军侧后非常关键,被斩首的杨光翙是杨国忠死党,安禄山起兵的口号就是清除杨国忠,所谓唇亡齿寒,因此如果太原在杨光翙手里,他非常有可能第一时间出兵河北。杨光翙被定点清除后,太原部队立马陷入了混乱,等中央临时派出王承业赶到需要时间。同时,王承业和其他太原的军事长官和杨国忠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关系,面对巨变,犹豫害怕,逗留自保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同样的,帝国中枢在可靠的杨光翙被杀后,对于安禄山挂名总司令的山西军区的态度,自然也会犹疑不定,根本不敢对其做出战斗部署,这样一来,太原方向对于叛军侧后的巨大威胁,就被大大的延后了。
十一月十九日,得知奇袭计划成功后,安禄山进抵保定(博陵),随后,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火速南下,十二月二日,安禄山大军抵达黄河岸边的延津方向渡口(灵昌),当夜黄河结冰,十二月三日,安禄山主力部队随即渡过黄河,围攻开封(陈留),十二月六日,陈留太守郭纳开门投降;十二月八日,安禄山主力顺黄河西进,攻克郑州(荥阳)。一个月时间,安禄山主力部队势如破竹,进抵洛阳的最后一个关口——虎牢,安史之乱第一场大战——洛阳之战即将打响。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唐帝国在正面战场的核心战略就是在河南组织起了开封-郑州,洛阳以及三门峡(陕郡)三道防线,期冀能各自组织叛军至少十天,现在从安禄山进抵黄河南岸,到攻陷开封郑州,只用了四天,帝国在河南阻击迟滞叛军的希望,就寄托在了镇守洛阳的封常清身上。
帝国是十一月二十二日下达的紧急部署命令,封常清应该是当天出发的,此时已经到了洛阳十来天,据说在洛阳一共招募了临时部队六万左右。然而,临时招募的部队的战斗力显然是无法信赖的,封常清此时面临着极其艰难的抉择。
洛阳是帝国的东都,在漕运打通前,很长时间皇帝和百官都驻守在易于得到粮食的洛阳,因此洛阳曾长时间承担帝国首都的职责。洛阳有着非常高大坚固的城防体系,更有着帝国最大的粮仓——含嘉仓,这里储藏了帝国粮食税收的接近一半,足够支撑任何一方很久很久。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封常清到洛阳后,都应该立即整顿城防,做好长期闭城固守的准备,毕竟最多只要再等二十天,来自帝国西北,在人员数量,人员装备和战斗素质上都足以和叛军媲美的精锐正规军就将源源不断的赶到。更何况,背后不到二百里,还有高仙芝的数万部队驻扎在三门峡(陕郡),在危急时刻足以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
然而,封常清此时也有难言之隐,前面给大家说过,由于皇帝为了开疆拓土,长时间来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帝国在洛阳的守卫部队大约也就治安部队的水平。这些部队要面对的,是漫山遍野而来的安禄山十万精锐主力,普通的保安部队面临这样残酷的大场面,能不尿裤子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还能保留多少战斗力实在令人心中没底。
不说别的,就在前几天,第一道防线的张介然就是做的死守开封的打算,结果守城部队被叛军的浩大声势吓破了胆,毫无抵抗意志,没打两天,没放两箭,守城部队就开城门投降了,张介然也因此成了帝国第一个被俘进而被杀的军区司令——尽管才刚刚到任几天。
封常清如果采取死守洛阳的战略,其结局能否和张介然不同,他心里只怕是一点底都没有,在强烈的求生欲望驱动下,封常清决定采取与张介然截然不同的战略,那就是主动出击!
听到这里,我想大家肯定都一脸的问号,既然封常清连固守洛阳都没有半点信心,怎么反而要开始主动出击了?其实背后的秘密一点也不复杂,固守洛阳,一旦叛军四面八方合围,那封常清就是下一个张介然,想跑也没地方跑,至于主动逃跑,那只怕马上就要上军事法庭。而主动出击呢,即便失败了,部队被打光了,那也是战斗失利,不妨碍我在力竭之后率领残余部队撤退,保留革命的火种,是不?战后军事法庭要论起责任来,那我也就是个结果不好而已,你总不能说我是在逃跑投降。
主将封常清对战斗采取了如此放任自流的官僚态度,洛阳之战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十二月八日,安禄山攻破郑州(荥阳),留下了李廷旺和武令珣各自带领少量部队防守开封(陈留)和郑州(荥阳),主力部队继续马不停蹄的西进,精锐骑兵前锋在部将田承嗣、安忠志和张孝忠的率领下,迅速进袭虎牢。
虎牢是洛阳的最后一道屏障,这里的黄河南岸全都是陡峭山峰,便于居高临下的防御,封常清派出了荔非守瑜率领小股部队在罂子谷一带半路突然截击,给予了安军一定的杀伤,据说奇袭的小股部队的箭都射到了安禄山的战车前。看来封常清是在学习安禄山斩首杨光翙,如果这次据险奇袭能够射杀安禄山本人,那无疑会彻底的打乱叛军的节奏。但是这样的赌博成功几率也实在太低了一些,荔非守瑜很快就兵败投黄河自尽。
安禄山的前锋铁骑高速推进,与封常清战于虎牢,唐军几乎是一触即溃。
封常清被迫放弃虎牢,收拾残兵,退回洛阳。然后,封常清继续采取主动迎击的战略,驱赶新兵在城外列阵与叛军前锋骑兵决战。尽管此时昼夜兼程赶到战场的部队,很可能只有田承嗣部前锋二千骑兵,而唐军大约至少也有三四万,可是唐军不是保安部队,就是临时招募的从没上过战场甚至军事训练都没进行过几次的“白丁”,人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城外作战的结果,唐军再次迅速崩溃。
于是封常清退回了洛阳,继续率部与安军战于洛阳城东葵园,部队再次崩溃,又退守到洛阳外城的东大门东华门,再战,再崩。十二月十二日,安军攻入洛阳,与封常清战于城中都亭驿,唐军再次大败,退守内城的东大门——宣仁门,唐军再战,再大败。最后封常清率领残兵,从洛阳皇城西南的禁苑推倒西墙,向西逃向三门峡(陕郡)的高仙芝部。至此,丢失郑州后,三百里地,坚固的洛阳城,只用了四天,就全部沦入叛军之手。
攻克洛阳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安禄山的主力步兵此时都还在路上,占领洛阳的实际是叛军的前锋骑兵崔乾佑、田承嗣等部,部队数量不超过五千。但是,这些前锋主力大多是凶悍无匹,胆大包天的塞外游牧民族骑兵,他们见识了帝国河南守军的实力,自认这样的部队再来多少也是白给,因此崔乾佑部休整都不做,继续以少量骑兵沿黄河向潼关方向挺进,矛头直指在三门峡(陕郡)驻守阻截的高仙芝部。
此时的封常清刚刚逃到高仙芝的驻地,面对叛军前锋咄咄逼人的迅猛攻势,两人再次面临抉择。高仙芝看到跑过来的封常清,内心深处只怕是恨不得想狠狠的骂他半晚上娘的,因为你封常清临行前的动员大会上,在皇帝面前海口夸的那叫一个响,什么我们堂堂威武正义之师,对战安禄山这些无耻的叛徒,一定可以马到成功,收获全胜,结果你四天就把高大威武的帝国东都洛阳城丢了个精光。我现在也是刚刚接手三门峡的驻防,各项准备工作也是一团乱麻,还没能展开全呢,你就把敌人给带过来了,你这不是坑我吗?
封常清此时也顾不上面子了,直接给高仙芝出主意,叛军的骑兵都实在太精锐了,我们都曾经是西北边军的最高统帅,边军的战斗实力你还能不知道?就凭皇帝给我们的这些新兵蛋子,你能和安禄山的河北精锐边军打?咱们快跑吧,再不跑等人家主力上来把咱一包饺子,那就啥都来不及喽。
封常清认为,现在哥俩活命的唯一指望,那就是赶紧跑到潼关去,不仅仅是因为潼关险要并且有着少量正规军和坚固城防,更主要的是从洛阳到潼关有四百里,这四百里所在的三门峡(陕郡),就是秦汉时期大名鼎鼎的函谷关,所谓的崤函之固,代表了这里的道路艰难险阻。
叛军在这四百里山路上行军,行军速度就会受到很大影响,部队也无法展开,粮草补给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封常清劝高仙芝当机立断,立即毁掉驻防地的最大物资储备仓库太原仓,没了粮食的叛军前锋,肯定会等到叛军主力到来,把运输线路修缮打通后,才会进抵潼关,只要再耽误那么个七八天,帝国的主力边军就能赶到潼关,我们就不用送死了。
高仙芝面对封常清的建议,想必也曾犹豫不已,但终于还是被说动了,因为确实,以手里的这些都不知道能不能叫部队的部队死守陕郡,能不能够活着等到援军赶到的那天,心里实在太没底了。
于是,皇帝苦心组织的开封、洛阳、三门峡(陕郡)三道防线,期冀最低限度能阻挡、迟滞叛军一个月,结果十三天后,就丢了个干干净净。
图中,红色是洛阳之战叛军进军路线,紫色是唐军进击和撤退的路线
关注公众号 关注扁舟听雨